朱 謹
(大陸汽車電子(連云港)有限公司, 江蘇 連云港 222006)
精益生產的理論主要起源于美國的科學管理理論,其得益于流水線生產方式的發展,豐富于日本的豐田汽車,升華于美國高校和企業。整體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是理論結合實踐、持續創新的過程。
20 世紀初,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的建立,促進了生產標準化理念的發展。“在泰勒看來,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勞動生產率[1]”。產品、機器、工人操作都可實行科學化、標準化的管理方法,實現高效率。福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生產汽車的標準化流水線,雖然僅是單一品種的大批量生產,但實現了極高的生產效率,該模式甚至帶動了全球工業界生產方式的變革。
20 世紀30 年代,豐田為建立汽車制造廠時去學習了福特汽車的生產模式,囿于日本資源有限、市場小的國情,沒有直接采用福特大批量的生產模式,改成小規模、多品種、小批量、快速換型的柔性生產方式,在追求標準化和高效率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低消耗的要求。豐田運用其生產紡織機產品時已形成的“自働化”理念,實現“少人化”;創新性地提出了準時化生產(JIT)、U 型線、看板管理的拉動式生產,可以降低庫存和周轉的浪費;質量小組的活動中借鑒了中國的“鞍鋼憲法”理念,建立多層級響應機制。豐田逐漸建立起獨特的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它是標準化生產理念的創新,曾被大野耐一解釋為豐田式的IE(工業工程),是美國工業工程在日本企業的管理中的應用[2]。
20 世紀70 年代后,日本政府在全國推廣豐田生產方式,隨之日本制造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競爭中逐漸占優。美國開始關注日本制造業成功的經驗,丹尼爾·魯斯及其領導的團隊對全球眾多汽車公司進行研究,把豐田生產方式定名為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并陸續發表了精益生產的核心原則。西方的一些學者和企業對精益生產原則積極響應,并追求對企業全要素價值的精益性,融入了信息技術、統計學等新知識,甚至形成一些新的理論分支,如精益六西格管理。精益生產理論吸收了豐田生產方式的一些原則,再用西方的文化認知和學術語言重新架構,本質上是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和整合。
首先是自主發展,吸收優秀理論,以可操作性為落腳點。精益生產理論把優秀的實踐經驗轉為系統性理論或企業的政策,注重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完善現場管理中所關注的“為什么”、“如何做”等重要環節。同時吸收了社會文化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例如,以人為本的員工參與制度、直面問題的“三現原則”(3 Gen)。
其次是追求持續改善。管理的目的之一是減少偶然事件發生,把偶然事件逐步轉化為常規事件管理。精益生產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提倡“更聰明地工作”,用機器解決人力所不及或幫助員工更簡易高效地工作,例如設備的自動診斷和防錯。
最后是重視員工的作用,發揮員工的能動性。員工不再被當作簡單操作標準的服從者,而是擁有崗位的責任和參與權,協助給設備賦予智慧。豐田把最高的員工士氣作為公司的戰略目標之一,很多企業也非常鼓勵全體員工參與生產和質量的管理,如TQM、TPM。
首先有員工的自主性和絕對服從規范的矛盾。員工雖然在工作中被賦予一定權限,但依然要求以絕對執行已有的標準為主。新時代的員工追求自我價值,不愿意像機器一樣呆板地工作,隨著家庭收入的提升,工資替代效應越來越小,替代效應是指多賺錢而放棄休息。“當勞動者工資率越來越高的時候,收入效應有可能超過替代效應[3]。”收入效應是追求非工作的內容,如精神生活。工業制造的智能化,員工面對的工作情形更多樣化,工作內容涉及的幅度更廣泛,而個人主動參與對解決問題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其次有利潤最大化和創新損失的矛盾。精益生產追求以最小資源獲得最大利潤,行動上傾向于短平快,內容上多傾向于對現有過程中浪費的消除,而容易忽略面向長期的創新性建設。市場競爭越激烈,創新對企業的發展越重要,而突破性的創新需要成本,特別是因失敗造成的損失。
再者有穩定性和突發性的矛盾。考核的制度對企業的適應性和反應速度有重要的影響,精益生產理論特別適用于穩定的生產經營環境,企業的考核指標多是基于先前的預測,但有些突發因素對企業的影響也很關鍵,如技術路線變革、疫情、貿易戰。
什么是管理,需要先厘清楚管理是為了什么,這個根本問題決定了如何看待企業、員工、社會的關系,是把人力當成物品一樣的生產資料,還是當成生產力發展的創造者。早期的西方理論認為管理就是通過他人達成特定的目標,簡單地說是以“管人”為主,著重對人的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心理與行為等方面的研究。豐田公司認為管理的本質是管理異常,因為正常運行時無需管理,只有發生異常時才需管理,稱之為異常管理,簡單地說是以“管事”為主,把管理重心轉到工程能力、過程和方法上。
中國對“管理”一詞使用較晚,但也有一些代表性的觀點。孫中山先生曾認為“主其事為管,治其事為理”,包含了儒家“本分”的思想。海爾全方位地對每個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情進行控制的“日清日高(OEC)”管理法[4]。有人依據道家“無為”的思想而提出“塑造環境”(Shape Context)的管理理念,積極營造一種員工自我管理和自主而為的組織制度。中國傳統文化里非常認可和鼓勵人與社會的共同和諧發展,對于個人有“修身”到“平天下”的追求,對于群體有“和而不同”的關系,在物質上則有“大同”的思想,對于做事方法也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向上理念。中國傳統思想認為事物長久發展需要遵循“道”,不能只唯私,“天之道取有余以補不足”“民為邦本”,對于企業員工不應僅限于授權,還要多考慮利益的分享與共惠。
企業是為了實現特定的產品和服務而建立的,然而事由人為,企業的愿景可以實現人和事的辯證統一,促進企業健康發展。企業員工的訴求會受到本土文化和經濟制度的影響,豐田生產方式因為與西方的文化和經濟制度上有差別,他們在企業愿景中對員工的定位就略有不同,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日本很多大企業正在實施員工終身雇傭制。
生產過程中的物料以及相關活動就像瀑布中的水流,信息就像是地心引力,吸引物料及活動自然流向終點。愿景是企業各項活動的最終方向,是價值判斷的基準,把個人同企業的發展有效統一起來,形成強大的力量。愿景宜簡要,方便員工記憶,豐田公司用“豐田屋”的形式概括和展示了公司的愿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員工逐漸從簡單勞力工作解放出來,人作為生產主體,多技能、復合型員工更受青睞,不能再簡單地劃分勞力者和勞心者,就像不應該把實踐和理論絕對分開一樣。生產企業的發展越是能惠及更廣泛群體利益的事業,越容易匯聚和團結更多的支持力量,獲得長久發展的基礎。
組織架構是管理體系的制度體現,確保企業愿景的實現,既要保持秩序性,又要有創新活力。秩序可減少紊亂和內耗,創新可防止因守舊固化而衰敗,并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持續提高生產力,帶來更多價值和機會。
德魯克在《管理、任務、責任和實踐》中提到“企業管理不是一種官僚的行政工作,它必須是創新的,而不是適應性的工作”。一個企業就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類似于一方水塘,根據外部的環境變化,做出生態調節,促進池塘生態系統的自我凈化和榮枯交替的生態承載。企業組織要像生態系統一樣有生命力,避免產生封閉靜止而不思進取的“積淤”現象,或缺少制約的“一言堂”現象,達到權、責、利、信息的辯證統一,對參謀性機構、決策性機構、執行性機構都有確權的界限,減少指令不統一或多頭指揮。
有生命力的組織可以維持好秩序和創新的動態平衡,既有基層靈活性與上層戰略性的平衡,也有內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平衡,例如,實物流和信息流適當的分離、決策的民主與集中的權衡。有生命力的組織內部也要有相對的競爭性,容納適當的多樣性,保持合理的內外流動,實現組織自我革新。自我革新不僅要有主動性,還要有融合能力,融合不是簡單的累加而是吸收并形成一個有機的新整體。精益生產理論提倡全過程的價值創造和持續改善,它更多的是針對浪費而言,而不是針對創新。當前精益生產理論更多的是原則和方法,對于組織架構和制度涉及的較少,若企業沒有頂層的整體設計,其理論很難完全融入已有的管理體系中。管理體系或將成為中國式管理理論的重要突破口和創新領域。有生命力的組織也要保持一定的韌性,自然界里食物鏈單一的生物是不易存活的,有韌性的組織為了實現信息傳達不失真、執行響應快速、責任明確不推諉。有韌性的組織需要考慮適當的冗余和模塊化,冗余是指有備份作用,模塊化是指有快速替換或獨立迭代能力的功能組,就像人體里獨立的細胞組織、器官組織。冗余不等于簡單復制,是有可轉化并替代相似功能的潛力,達到“和而不同”的相輔相成關系。
考評是確保企業組織健康高效運行的重要手段,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治病救人”的過程,評估各項活動結果與企業愿景的契合度和增值性。考評的核心是堅持實事求,通過信息流的處理,構建出對目標完整、全面的評價系統。良好考評的制度應該堅持實事求是,接受群眾監督,持續改善。
生產指標的考評最適宜具體化、公開化,減少團體內對現實問題和相關對策在認知上的矛盾,不宜主觀化的目標。人有主動避害趨利的行為,趨利性也可能引起工作中的一些“形式主義”,而公開接受監督是比較好的應對方式,精益生產理論強調可視化管理、5S 管理、可量化的評估標準等等。考評中有時會產生一些矛盾,有來自考評體制本身的不足,也有被考評對象的認知偏差,要區分原因。若讓一群貓去看守盤中的咸魚,卻要求它們都不準偷吃,這是很困難的目標,與其懲罰貓的貪吃,不如把咸魚蓋住,給貓咪安排可以產生更多收益的任務。考評更多是發現和改善,而不是以懲罰為目的。考評系統也可以借鑒“拉動式生產”的理論,逆向思維,從結果去反觀過程,評估各組織的工作界限和價值作用是否需要優化。
事物都有陰陽辯證的兩面,對于考評指標,短期可以有偏重,但若長期都采用單一的指標則不可取,正所謂“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同時過于繁雜細致的考核項目也會分散有限的力量和資源,應抓住關鍵矛盾這個“牛鼻子”。生產活動是創造出更好的產品以服務于市場需求,所以生產績效常用的核心指標有兩方面:單位時間的產出和單根的成本。生產中的考評方式常見的有“收租式”和“栽培式”,兩者也可混合使用。“收租式”屬于粗放管理,下達指標后就坐等結果;“栽培式”屬于精細管理,多以服務和監督為主,及時推進和糾偏,例如,可為員工的操作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促進員工達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和規范行為,從而實現效率提升。
制定考評政策時不要陷入“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的前提設定,中國主流傳統思想認為人的善或惡都會受環境影響而改變。員工有群體性和個體性兩個特征,群體性是共性行為,產生強大的生產力,個體性是個人情感和行為。好的團隊氛圍能夠影響個體,同時員工良好的個人品質也能作為榜樣促進團隊的團結和發展。考評要辯證地看待群體和個體行為發生的概率和利弊,多考慮如何激發正向發展,抑制不利的態勢,激勵更多的員工積極主動,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當前有些國內企業看重員工對各自父母的贍養行為,作為評價員工在責任擔當和感恩意識方面的參考依據,這也是考評內容上的創新性嘗試。
從精益管理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開放的企業文化比封閉的企業文化更能較快的適應競爭環境,并保持活力。生產管理是實踐性、系統性的活動,每種管理理論都有一定的側重點,沒有優劣,涉及的內容需根據時與勢的變化而靈活應用、不斷優化。管理理念若能與社會文化有效融合,則更容易被廣泛地認同,中國式生產管理理論將根植于中華文化和中國國情,以“我”為主,兼容并蓄,終會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