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
口述 | 張穎
近年來,國家持續平穩推動高考綜合改革,落實科學選才的目標,志愿填報工作走向了細致化。整體來看,選擇的自由度得以擴展,考生有了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能力,為自己的未來作出最佳的選擇。對于有明確生涯規劃的考生而言,新的志愿填報方式無疑更有利于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對于廣大考生而言,也有了更多機會,從而選擇合適的大學和專業。與此同時,這也對考生和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成部分考生和家長的焦慮情緒。
立足自身實際,拒絕盲目跟風
令許多考生和家長感到困惑的是,有了更廣泛的選擇空間,該如何把握好選擇的機會。造成這一困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高考改革帶來的變革,另一方面是生涯規劃教育的缺乏,家長和考生對職業規劃不夠重視,或是重視得不夠早,家長和學校總是希望學生把更多時間精力投入學習,可當他們突然面臨抉擇,往往就會不知所措。其實,填報志愿的基本原則沒有改變,仍然是分數優先、遵循志愿。家長和考生不必過于焦慮,還是遵循志愿填報的基本流程,按照所考分數查詢往年錄取情況,根據對應的位次來選擇報考方向。
是否追求熱門專業,也是每年志愿填報工作繞不開的話題。例如,現在計算機專業的報考情況較為火熱,有很多家長前來咨詢。我們會詢問家長一個問題:“孩子喜歡這一專業嗎?”很多家長表示,其實孩子對計算機專業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興趣,只是做家長的覺得計算機專業這么火熱,未來的發展應當不錯。追求熱門專業本無可厚非,只是家長和考生需要思考,社會和行業是不斷發展的,4年、7年乃至10年之后,熱門專業還會繼續熱門嗎?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一問題很難有答案。專業的熱門并不一定代表相關行業的發展,家長對于行業發展狀況的了解也存在著信息差和時間差。因此,盲目追求當下熱門的專業,并非對孩子未來負責的做法。如果孩子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當相關行業發展不再火熱的時候,這對孩子來說將是相當大的挑戰。
家長和考生應當更多地從自身情況的角度考慮問題,更多地考慮專業與自身的適配度。有的學生目標明確,對未來職業發展有比較清晰的規劃,家長可以更多地尊重孩子的選擇。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面對眾多的選項感到茫然失措,不妨從排除錯誤選項開始,先明確自己不喜歡的專業。
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一項,是為考生提供報考指導和服務,考生和家長可以利用好高校提供的信息和平臺,獲取關鍵決策信息。高校的官方平臺如學校官方網站、招生網站、新媒體官方賬戶等,是學生和家長了解高校信息的主要渠道。此外,與高校招生辦公室直接聯系,可以獲得最為確切的報考信息。網絡的信息龐雜,但不同高校有不同情況,高校在不同省份的招生情況也不同。家長和考生如果對某所高校感興趣,可以與學校招生辦公室或招生組老師取得聯系。從歷年的工作經驗來看,在高考之后,高校會針對不同分數段的考生給出具體的建議和指導,幫助考生提高決策的效率和質量。
選擇“強基計劃”的理由
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推進,“強基計劃”成為報考“熱詞”。“強基計劃”立足于為國家培養未來能夠在交叉學科應用領域坐得住冷板凳、真正解決科技“卡脖子”問題的基礎學科人才。但目前有一部分人視“強基計劃”為“低分進高校”的捷徑。其實,這并不符合事實,一些專業的分數并不低。更重要的是,它曲解了政策的本意,會對考生的人生選擇產生誤導。“強基計劃”要選拔對基礎學科有決心、有目標、有理想的學生,為此配備了許多政策,如本研銜接、小班化教學、精干的師資力量。國家和學校為參與“強基計劃”的學生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與此同時也提出了硬性規定,如統一要求不能轉專業,退出后失去本研銜接的資格。
可以說,“強基計劃”是自由與限定共生,機遇與選擇并存。這需要考生客觀地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強基計劃”。為此,我們發布了“強基十問”,來幫助考生找到答案。“你是不是一位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的愛國青年?”“你是否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領域有大致設想?”“你是否在高中階段對某些特定科目有強烈興趣或一定天賦?”“你是否對未知保持著盎然的好奇心和探求動力?”“你是否準備好了面對填報志愿階段的糾結與困境?”“你是否愿意在同一所大學接受8年左右的培養,認同其歷史傳統、文化底蘊與獨特氣質?”“你是否接受‘強基計劃一般不允許主動轉專業?”“你是否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堅定的學習態度和較強的抗壓能力?”“你是否認同‘強基計劃嚴格的淘汰機制?”“你是否愿意未來長期在祖國需要的領域奉獻青春和熱血?”在以上10個問題中,若答案全部為“是”,那么強烈建議考生一定要選擇報考“強基計劃”;若答案為8至9個“是”,建議考生慎重考慮,進一步了解“強基計劃”;若答案為8個以下“是”,則建議考生安心準備高考,選擇其他批次、其他類型報考。
把握人生轉向的機會
考生和家長應當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一所大學是否適合自身,在分數線之外,還應關注大學的學科實力、學風教風和歷史底蘊等。南開大學學科整體實力強勁,有“雙一流”建設學科6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入選專業8個,“強基計劃”入選專業7個,包括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歷史學、哲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這些專業大多成立于建校之初,在學校百年發展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人才培養經驗,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近年來,南開大學在新工科領域也取得了扎實進展。
高考填報志愿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很多考生根本不明白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大學的生活和學習,其實也是學生逐步明確興趣志向、明晰人生規劃的階段。南開大學作為一所歷史底蘊深厚的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不僅為學生探索多樣的人生提供了現實可能和基本支持,文理互融、學科交叉的特點,也給學生帶來了不同思維的相互借鑒和熏陶,更有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
第一,推行入學后“二次選拔”。學校構建“8+4+X”拔尖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學校的8個伯苓班、4個定制雙學位班、15個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養平臺,面向新生“零門檻”開放,每年提供800~1000個名額,學生一入校即可按個人興趣和能力參加選拔。
第二,提供寬松的轉專業政策。南開大學立足學生成長需求,提供人性化轉專業政策,實行“轉出零門檻,轉入有考核”制度。轉專業無轉出人數比例限制,符合教育部與學校關于轉專業要求的學生均可申請。根據每年情況不同,轉專業成功人數在160~240人左右,成功率約60%~75%。在“轉出零門檻”的基礎上,弱化學分績點考核等其他條件限制,更好地支持學生根據專業興趣及自身能力實現學業上的自主選擇。
第三,開展雙輔修、微專業及高階課程項目。在雙輔修政策方面,持續加大彈性,在允許學生跨專業選課的基礎上,實行輔修和攻讀雙學士學位制度。學生所在專業為主修專業,如學有余力,可在學習主修專業課程的同時,根據自身興趣和學校教學條件,再選擇一個分屬不同本科專業大類的專業作為輔修或雙修專業。同時,持續開展微專業及高階課程項目建設,幫助學生拓寬專業視野,豐富知識儲備,從而實現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