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文

當前,以“雙減”為著力點的教育改革和有效落實“雙新”之后的教育教學模式轉變,都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創新校本教研組織,能夠有效促進學校構建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研究型的教師隊伍,從而為高質量育人提供有力支撐。
價值選擇,讓學術走向前臺。開展高質量的校本教研是基層學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一方面,作為校本研修主陣地的教研組在偏于行政管理思維的束縛下,本應發揮的作用被弱化或者異化,教師掌控專業活動的空間受到擠壓,專業自主意識難以被激發,專業發展的能力和活力不足;另一方面,教研組由于在機制上缺少對學科教育的頂層設計和長程規劃,使得校本教研在主題設計上比較隨意,過程設計上出現碎片化、淺表化問題,教師教研的獲得感和價值感不強。
以問題為導向,我校引入了“學術管理”的價值理念,按照專業領域成立了七個學科教育研究室、低中高三個德育研究室和信息技術應用研究室,賦予教育研究室新的功能。即:學科教育研究室負責整體規劃學校一至九年級的學科教育發展路徑,進行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課程體系建設,推進學科教師隊伍專業發展與學科課堂教學變革;德育研究室負責對德育課程進行序列化設計,提升教師立德樹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意識和能力;信息技術應用研究室從專業支持的角度搭建信息資源交流平臺,促進聯合教研,為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供服務支撐。
創新校本教研組織、增設教育研究室,旨在推動學術走向前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突出專業在教育教學中的權威地位,使教研組織成為促進教師自主學習、真實合作、主動發展的動力引擎和精神家園,讓校本教研的過程真正成為優化教育實踐的智慧源泉。
文化浸潤,讓理念深入人心。如何讓“學術管理”理念落地實施?我校崇尚學術的實驗精神,通過文化的傳承與浸潤,形成了“求真、求實、求精、求新”的教研組織氛圍,推動教師用研究者的姿態做教育。
這種組織氛圍的形成經歷了“欣賞—欣賞與反思—反思1+1”的進階過程。首先,為了讓教師消除顧慮、張開嘴巴,我們采取“欣賞”的教研方式,讓教師在賞析他人優點和優勢中收獲教研的愉悅感;其次,為了讓教師進一步打開思維,我們采取“欣賞與反思”的方式,讓教師在賞析的同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享有獲得感;最后,我們采取“反思1+1”的方式,讓教師聚焦一個問題,從研究的視角提出一個解決方案,收獲專業價值感。尊重教師心理發展特點的進階式教研,讓科學、民主、包容的真教研氛圍得以形成。
創新機制,讓管理成就發展。教育研究室的有效運行對研究室負責人的領導力有著很高的要求。他們是學校該專業的學術頭雁和教研組織建設的靈魂人物,學校需對其在學術領導力、成事成人胸懷等方面進行考量,并采用自愿、推薦相結合的方式,予以選拔任用。一旦任用,學校就要注重為教師增權賦能,即提升他們的專業決策權、自主權,比如讓其參與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研討審議、學科教育發展規劃、專業培訓及項目研究的系統規劃等;提升他們的專業發展權,比如為其提供高端培訓和講學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專業指導權,讓其引領和指導各年級教研組規范有效地開展專題性、系列化的校本研修等。同時,他們也要履行相應的崗位責任,即每學年研究室負責人面向全校進行工作報告,接受民主評議,每年組織團隊在集團學術會議上進行實踐研究分享,對團隊成員進行發展性評價。
創新校本教研組織是激活教師群智力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加速器”,更是助推學校飛躍發展、教育創新突破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