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在教育變革過程中,道爾頓制和翻轉課堂都被認為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現課堂創新的重要路徑。二者的核心理念和組織形式較為相似,同時各自也有不同的特點和側重點——道爾頓制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培養起深度理解和問題解決能力;翻轉課堂則通過為學生提供預習材料和課堂指導,將教師角色轉變為指導者和輔助者,促進學生進行更高效的課堂學習。二者的根本目標均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自驅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筆者認為,將道爾頓制與翻轉課堂進行整合,可以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讓教師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同時,也可以創造更具啟發性和互動性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動力。
道爾頓制與翻轉課堂的基本概念
道爾頓制
道爾頓制的創始人海倫·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以蒙臺梭利和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及動機心理學為基礎,提出一套獨具特色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核心是“契約制學習”,即以契約的形式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行為進行自主管理。契約制模式下,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師生之間平等互動,形成教學相長的學習共同體。海倫·帕克赫斯特提出,在教學一開始的時候,教師就要把整個學習任務以“作業合同”的形式發布給學生,也就是把課程細分為各種任務,學生接收任務清單被視為“簽署合同”,自主完成任務的過程則是“履行合同”。這一模式重構了課堂教學,其本質在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每個學生都以適合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取得學習進展。創立百年來,道爾頓制在全球教育變革中得到了長足發展。
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一所高中的兩位教師喬納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于2007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變革傳統教學方式,將課堂內和課堂外的學習時間重新分配——學生在課堂外預習相關課程內容,通過閱讀、觀看視頻或在線學習等方式獲取基礎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和困惑,通過討論、合作、實踐驗證等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更深入地學習和理解知識。翻轉課堂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學生主導學習,即學生在課堂外主動學習,自主獲取知識、理解概念,進而主動參與課堂并進行深度思考;二是課堂參與度高,課堂時間被用于討論、解決問題與合作學習,有效增進了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三是深化學習,通過在課堂上運用知識進行實踐探究,從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運用所學內容;四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即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輔導者,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道爾頓制與翻轉課堂的比較研究
道爾頓制與翻轉課堂均強調學生主體性、個性化學習、合作學習和實踐導向,這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體而言,二者均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主張學生要參與到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學習成果的評估中;二者都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對學習任務和節奏進行自主決策;二者的課堂實踐均主張學生要進行合作學習,與同伴一起討論和解決問題;二者都著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
同時,道爾頓制與翻轉課堂在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學習過程管理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在學習環境的設置上,道爾頓制強調學科教室的建設,即通過教材和器材等各類學習資源的整合,在學科教室中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充分的學術支持;翻轉課堂通常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前向學生提供相關知識的微視頻講解,以此替代或部分替代教師的課堂講授,再由教師進行針對性指導,使學生在課堂上高質量地完成知識的內化。事實上,學科教室和線上資源的建設與整合,恰好也是當下學校環境建設重點關注的內容。
在學習資源方面,道爾頓制傾向于遵守一定的進度管理規則,幫助學生根據契約書的要求和指引完成學習任務,而學生所能運用的學習資源和所能達成的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科教室的建設水平與學科教師的指導水平。翻轉課堂的倡導者則提出,短小精練、風格活潑的微視頻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通常來說,微視頻的吸引力越強、質量越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越好。兩相比較,翻轉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具體、更豐富的學習資源,道爾頓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能夠為其提供更加細致的指導和關注,二者的優勢形成一定的互補效應,可以結合使用。
在學習過程管理方面,道爾頓制引入一系列圖表呈現方法,便于學生記錄自己的進度和進步情況,也便于教師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翻轉課堂則通常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督和管理。
道爾頓制與翻轉課堂的整合策略
借助道爾頓制的圖表呈現方法,翻轉課堂同樣也可以直觀地觀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進行個性化定制。同樣,借助廣泛應用于翻轉課堂的大數據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AIGC),學生、家長和教師能夠及時觀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進步情況,同時學生也可以獲得智能化分析和針對性改進建議。道爾頓制與翻轉課堂的有機整合能夠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情,有效提升教育活動的效率和實施效果。
在操作層面,二者的整合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課前階段,可將翻轉課堂的預習環節與道爾頓制的契約任務相結合,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材料和觀看視頻進行預習,獲取基礎知識,為課堂活動做好準備。課中階段,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性問題,指導學生獨立或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任務,并在下課前進行任務自評與互評,對學習過程和自我表現進行總結反思。課后階段,通過作業練習、小組項目或實踐活動等,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同時通過多元立體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此外,教師還要巧妙地將課后任務與下一課需要預習的任務結合起來,這十分考驗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把控能力。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為學生提供反饋,引導學生自我反思,以提升學習效果。
道爾頓制和翻轉課堂的整合有利于創造具有啟發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的學習環境,從而幫助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性,促進其深度理解學習內容,發展綜合能力,提升學習效果。具體而言,道爾頓制和翻轉課堂的整合策略包括以下幾項關鍵內容——
引導學生自驅行為的發生。學習內容和學習體驗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因此,好的教學設計是合理且清晰的,使學習過程既有組織性又有邏輯性。教師要精心設計任務列表,讓學生清楚任務的具體要求和執行標準,在制定和履行契約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激活學生的學習自驅力。
著重發展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整合模式下,教師、學生、教材和信息技術四個要素被系統梳理和重新組合,教師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會有效使用資源,學會與教師、同伴合作,不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泛在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
面向未來教育,重新定位教師角色。隨著大數據和AI技術的廣泛應用,道爾頓制和翻轉課堂都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不斷推動課堂教學變革。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更多的前瞻性思考與創造性行動,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和引領者。
總而言之,道爾頓制和翻轉課堂的整合在貫徹與落實新課標要求、深化教學改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有助于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為促進教育創新和學生全面發展帶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