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冬梅
魯迅先生曾說,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此語寓意深遠,不單適用于文學創作,也適用于教育。特別是在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方面,教師的目光不應僅限于課堂,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
喚起課外閱讀興趣
榜樣激趣。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無不是廣博閱讀的典范,教師可以為學生分享這些名人的讀書故事,以他們的影響力來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同時,在寫作教學中,適時表揚那些熱愛閱讀、寫作技能有明顯提升的學生,并邀請他們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以身邊的榜樣力量激發其他學生的閱讀興趣。
故事激趣。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教師可將長篇作品縮減為引人入勝的故事進行講述,激發學生探求故事細節的欲望;或僅提供一個故事開頭,讓學生自行想象后續情節,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
活動激趣。圍繞課外閱讀,教師可以組織各種有趣的活動,如朗誦比賽、講故事、成語接龍和閱讀交流會等,在實踐中讓學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鍛煉口才,深切體會閱讀的樂趣,從而更主動地去閱讀。
創造課外閱讀條件
豐富閱讀資源。教師可利用教室一隅打造溫馨的圖書角,鼓勵學生帶來自己喜愛的書籍與同伴分享,以此促進圖書資源的循環利用,培養學生的共享精神。
保障閱讀時間。教師每周應至少安排一個小時,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訓練,并利用一節課的時間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分享各自的閱讀體驗和困惑,促進思維碰撞。
教授閱讀方法。對于易懂的書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略讀法,快速獲取信息;對于優質作品則需精讀,細品詞句、揣摩布局,讓學生像品味佳肴一般,將書中的精神養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推薦課外閱讀書目
構建課內外一體化閱讀體系。教師可以挑選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作為課堂知識的延伸與補充。比如,當學生對《草船借箭》中周瑜、諸葛亮、魯肅、曹操等歷史人物表現出興趣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推薦他們閱讀《三國演義》這部經典之作。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與故事情節,還能激發他們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啟發他們對歷史事件的多角度思考。
根據不同學段選擇合適書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為他們挑選合適的書籍。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可以向他們推薦繪本或圖文并茂的書籍,如《白雪公主》《丑小鴨》和《一千零一夜》等,通過這些情節豐富、插圖精美的讀物,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熱情。
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范圍。隨著學生步入中高年級,其思維方式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這一時期,教師需精心遴選讀物,以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所選讀物不僅應涵蓋小說、童話、寓言等,還應延伸至歷史故事和科學常識等富有邏輯性與說理性的書籍。
積累運用精彩語段
摘錄優美詞句。面對豐富多彩的世界,很多學生難以用文字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往往只能用“真好玩”“美麗極了”等簡單的詞匯來描述自己的情感體驗。這種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源于學生在語言積累方面的不足。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訓練,幫助他們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對于課外讀物中出現的精彩詞句和優美段落,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分門別類地摘錄下來。
在實踐中運用。積累不是簡單地摘抄或記憶,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將所積累的語言素材運用到寫作實踐中,讓學生感受觸類旁通的樂趣,鞏固所學知識,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力。
精神成長需要高品位的閱讀來滋養。教師應充分整合課內外各類閱讀資源,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讓生命在書香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