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各民族精神的精粹,推動著中華民族自立自強、奮進不息,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豐富學生的民族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民族樂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意義和價值不可小覷。學習民族樂器,弘揚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不僅能夠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傳統藝術之美,更有利于培養孩子們對祖國、家鄉的熱愛之情。
海淀區民族小學的“童音八班”是一個民族樂器演奏班,由土家族、回族、滿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的學生組成,主要學習琵琶、管子、笙、嗩吶、二胡、阮、古箏等民族樂器。在學校“和而不同,快樂成長”的核心理念下,“童音八班”致力于弘揚傳統樂器藝術文化,了解民族樂器文化,開展民族音樂文化交流,促進民族文化交融,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學習民族樂器,弘揚民族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多種形式,而民族樂器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表現形式。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傳統之一,民族樂器的魅力不僅僅在于本身所彰顯的價值,更在于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心理素養與審美情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每年六月,民族小學都會舉辦民樂專場音樂會,孩子們用作品傳達著對未來的期許和對祖國的熱愛。
傳承經典詩詞,接受詩性教育
文以載道,傳統文化的滲透離不開對古詩文的品悟。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需要春風細雨般的細膩浸潤。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唐詩宋詞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童音八班”的班主任和家長將民樂演奏和詩詞文化巧妙結合起來,引導孩子們用琵琶、笙、阮等樂器來演奏民樂,在音樂中唱誦詩詞,弘揚民族文化,既能陶冶情操,也能學習積累詩詞文化。在古詩文與音樂的結合中,不但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更要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曾登上《經典詠流傳》節目舞臺的梁俊老師受邀來到學校,孩子們在梁老師的民樂伴奏下一起唱誦詩詞,接受詩性教育的啟迪。音樂與古詩文結合的教學,使孩子們汲取民族文化與音樂的精髓,對孩子們影響深遠。
走進民族村寨,搭建民樂橋梁
學校在民族教育方面提出了“三氣精神”: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蘊底氣,知曉少數民族文化鑄和氣,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氣。學校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
“童音八班”和西雙版納地區的彝族、傣族和拉祜族的師生們開展了手拉手活動。政治上的平等,經濟上的互助,文化上的尊重,心靈上的融合,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民族團結的種子也在“童音八班”孩子們的心中生根、萌芽。
童心永向黨,唱響愛國情
當代學生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是背負“中國夢”的一代,唯有不懈努力,方可托舉起國家輝煌之光。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中,“童音八班”的同學有幸代表民小學子在天安門廣場光榮綻放,和幾萬人一起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用歌聲表達了民小全體師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用行動為祖國生日獻禮。
“立德樹人”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仿佛看到了未來教育的前景、永恒的民族希望。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直是以文化教育為基點的。面對一張張純真質樸的臉、一顆顆水晶般純凈的心,教育事業播下的是一粒粒愛的種子,收獲的卻是整個美麗的人生。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