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杰


京杭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可謂是“文脈貫千年、往來成古今”。靜靜流淌的運河,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社會變革、文化傳承,造就了沿線一座座歷史文化名城,充分展現了人類的智慧、勇氣和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蘇視察時對江蘇寄予了更高期望,要求江蘇勇于擔當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其中特別提到要“積極參與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保存好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
一、充分認識大運河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
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江蘇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地和遺產點數量最多的省份。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大運河以其博大的胸懷,哺育了勤勞質樸的江蘇兒女,塑造了江蘇南北交融、開放包容的人文底蘊,成為沿線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占全國6%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10%以上的經濟總量;既是魚米之鄉,又是經濟大省,更孕育出百水百態、一城一詩,化作深雋厚重的人文江河。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時,囑托江蘇要“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從歷史進程來看,國運、文運、水運緊密相牽,國脈、文脈、水脈密切相連。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史,就是黃河、長江、大運河流域彼此依托、相互借鑒的歷史,特別是大運河的貫通突破了早期中華文明的自然格局,經緯中國、運通華夏,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的進程,也奠定了江蘇因長江而生、因運河而興的格局。“一橫一縱”兩條“黃金水道”,把江蘇緊緊嵌在中華文明歷史進程的關鍵位置。自隋唐始,“揚一益二”“蘇常熟、天下足”等美譽流傳至今,千百年來啟迪人們追求“小康”“大同”的社會理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進一步明確長江、大運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使命,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審時度勢擘畫建設大運河文化帶。這既是對中華民族發展道路的深邃思考,也為江蘇以長江、大運河整體帶動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提供了戰略機遇。
從精神價值來看,孕育一方文明的大江大河集中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習近平總書記在闡釋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時,曾談到大運河等氣勢恢弘的偉大工程,指出中華民族治理了桀驁不馴的大江大河。萬里長江的開放胸懷、奔騰氣勢,千年運河的共創家國、開創盛世,蘊含的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道法自然、天工開物的思想智慧,追求統一、民族團結的執著信念,繼往開來、開創盛世的政治追求,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從清口樞紐“蓄清刷黃”的勤勞智慧,顧炎武“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徐霞客“溯江紀源”的篤定追尋,到周恩來、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等黨的早期領導人義無反顧肩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都使千年運河成為自信自強的精神標志、人心歸聚的精神家園,并與“匯通江淮之氣概、暢達黃海之遼闊”“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實干擔當內在聯通,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江蘇兒女踔厲奮發、團結奮斗。
從文化內涵來看,大運河是體量宏大的文化共同體、生命共同體、時空復合體。大運河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表現為手工技藝、工程技術、戲曲文藝、生活習俗、傳統節日、餐飲習慣、禮儀規制等諸多形態,熔鑄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歷史傳承之中。作為溝通九州的原點、聯通世界的起點,江河交匯使得江蘇成為文化交流交融、創新創造的最前沿,“泰伯奔吳”“衣冠南渡”等重要事件深刻影響著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在江蘇交相輝映、競放異彩;“鄭和下西洋”“鑒真東渡”等偉大壯舉讓江蘇融入世界文化歷史,承載了多維度的思想知識交流和文明交融互鑒。變化的是時空、形態、樣式,不變的是一脈相承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隨著時間推移,大運河已經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
二、保持久久為功的定力,
著力解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江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在堅決執行中加深理解,在深化理解中創造性落實,上下一心、扮靚運河的共識更加強烈、意志更加堅定,同時堅持保護優先、堅持文化為魂、堅持融合共生,在工作層面展開了系統規劃。從省級層面的《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省)建設保護規劃》,到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等6個專項規劃,再到沿線11個設區市的具體實施規劃,架起了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圍繞打造大運河文化長廊、生態長廊、旅游長廊,出臺了全國首部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編纂出版了全國首部運河通志,創辦了全國首個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設立了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發行了全國首只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建成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一期)上線,大運河江蘇段被國家確立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古老的大運河,在江蘇正展現出新時代的青春芳華。然而也要清醒認識到,千里運河歷經千年滌蕩,如何把握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特征,如何解決好當前存在的一系列傾向性問題,將深刻影響著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決定著大運河文化的創新發展成效。
“群龍無首”與“九龍治水”。大運河江蘇段貫穿不同的區域文化,它所呈現出的園林文化、漕運文化、河工文化等共性特征,為運河沿線文化資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然而,省級和地方的共建積極性仍有待進一步調動。縱向上對標國家規劃找準戰略切入點,橫向上與土地、城鎮、“1+3”重點功能區等規劃銜接,仍缺乏更具操作性的具體辦法。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層面,區域共同品牌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塑造的宏觀統籌還有待加強。雖然各地歷史文化如明珠般閃耀,但“穿針引線者”的缺位使散落的顆顆明珠難以“串珠成鏈”。
“盲目跟風”與“千城一面”。近年來,江蘇各地普遍興起了挖掘歷史文化遺存、修復古建筑、恢復古鎮和歷史街巷的熱潮,開發利用文旅資源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然而,由于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認識上的簡單化和片面化,忽視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些地方一哄而上、急躁突進,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傳統文化弘揚形式化、“皮毛化”、消費化、“搶灘化”傾向。一段時期內,個別地方罔顧城鎮文脈和空間肌理,忽視自然生態特征和鄉土文化標識,在開發形式上多以簡單的商業手段代替文化建設,單一復制、簡單復古,相似的經營策略導致單質化、同質化競爭加劇。在建設方式上,有的地方拆古建新、買真造假,使得城鎮形態、景觀風貌逐步趨同,“千城一面”的同質化危機不斷蔓延擴散。
歷史文脈的割裂與現實生活的阻斷。在上一輪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由于對大運河文化的本質特征、活態化特質缺乏系統性研究和整體性把握,一些地方熱衷于推廣所謂現代化城市“國際標準”,過度追求城市外在形象的標新立異,輕視運河沿線城市傳統文化特色,整拆整建、大拆大建破壞了舊城肌理、歷史文化空間和社區結構,割裂了城市內在的歷史文脈,肢解了社區鄰里關系,導致運河沿線的城鎮記憶不斷消失。在新一輪開發中,又多以還原歷史風貌為主,有些地方對文化遺產利用側重于商業化考量,賓館、商場、店鋪大量入駐,對原有古建筑過度商業化改造,而沒有對當地活態化的人文因素予以充分尊重和有機融合。尤其是對大量原住居民異地安置甚至是整體外遷,直接阻斷了歷史文化再現,忽視了文化傳承過程中“人”的因素。地方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運河沿線地域文化生態和城市文化精神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三、做好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文章,
打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共生共榮的有機生命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要“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這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創造性地以“一個主題、一條主線”將文物文化資源“串珠成鏈”,將區域內農業、工業、水利、交通等各類遺產“連點成面”,將文物保護、文旅融合、文化研究等各項工作“聚合成體”。過去從未走遠,古今熔鑄生長。江蘇要圍繞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展現“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擔當,大運河文化帶是一條重要的“根脈、綠脈、動脈”。
要更加突出“河”的開發利用。運河往往集文化、運輸、水利、建筑等多重功能于一體,可以說是靈動的“生命機體”,當務之急就是要做好“水”這篇文章,將大運河打造成為有清水的河、有水利價值的河、有文化內涵的河。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作為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主通道,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恢復運河水系的自然屬性,進一步顯現其生態涵養、調水灌溉、防汛興利等功能。堅持“城河共榮”“景河共生”,優化調整運河沿線產業結構,加強濱河綠化建設,展現水與岸、河道與建筑、功能設施與文化景觀的協調之美。高質量推進江淮生態大走廊、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重大工程,確保“一泓清水向北流”,全力打造低碳高效、綠色發展的“美麗中軸”。大運河江蘇段790公里全部通航,年貨運量超過5億噸,是我國內河航運的“黃金水道”,要扎實推進水利和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快運河航道轉型提升,讓“黃金水道”釋放出更多“黃金效益”。與此同時,要依托全省“1+1+6+11”規劃體系,健全由23個核心展示園、26條集中展示帶、153個特色展示點構成的“園、帶、點”空間展示體系,完善集中連片保護措施,堅決防止過度開發、“貪大求洋”等錯誤傾向,保持大運河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功能的延續性和文化的民族性。
要更加突出“城”的和諧共生。江蘇的名城、名鎮、名村很多依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城河緊密相連、休戚與共。要注重與城鄉建設、名城名鎮保護修復協同推進,高水平打造沿線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空間。一方面,要厚植城市氣質,加強傳統風貌管控保護,強化沿線空間控制引導,保護好傳統格局、歷史風貌、人文環境,靈活運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在城市有機更新和美麗宜居城市建設中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努力展現山水城林、小橋流水、園林棲居的詩意生活,將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成為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成果的最美窗口。另一方面,要堅持“以文興業”,推動高顏值生態、高品位文化、高質量產業協同發展,匯聚文化賦能的發展動力,尋找人文經濟的精氣神,展現“厚文精工”的鮮明特質,讓千古文脈和現代產業融合共生,共同奔赴創新創造前沿。充分發揮文旅產業就業增收帶動作用,積極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內容、影視制作、會展演藝、水岸經濟等特色業態,結合實際塑造蘇州“姑蘇八點半”、無錫“今夜梁宵”等一批運河沿線城市“夜經濟”品牌,建設“吳門望亭”大運河文體館、“楓橋夜泊”特色船舫、常州“運河五號”等一批文旅新空間和“網紅打卡地”,打造同里、木瀆、邵伯、河下等一批運河名鎮,打響“千年運河·水韻江蘇”文旅品牌,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要更加突出“文”的活態傳承。大運河是今天仍在使用并被不斷注入新內涵的文化遺產,是流淌的、活態的,對大運河文化的保護也應當是積極的活態保護。近年來,江蘇建立了省級大運河文化遺產監測管理平臺,建成大運河江蘇段水文化遺產數據庫,淮安板閘、揚州隋煬帝墓等運河遺產被納入新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南水鄉古鎮申遺工作穩步推進,大運河沿線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城古鎮古街區古村落整體保護持續提升。一方面,要加強文化遺存的搶救保護,維護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同時按照適度合理、可持續的要求,實現文化傳播、水利航運、旅游休憩等功能的延續與拓展。另一方面,要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積極開展跨學科、跨領域運河文化學術研究,打造歌劇電影《運之河》、百米畫卷《中國大運河藝術史詩》等文藝精品,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展示,不斷彰顯大運河所承載的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時代內涵,加快實現“地理空間”向“文化空間”拓展,讓“流動的文化”融入當下、傳承后世。流動創造價值,運河的開鑿和流動促進了人和物的流動,造就了沿線經濟社會的繁榮。要注重用好運河文化這一國際對話合作的“通用語言”,持續打造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大運河工業遺產峰會等品牌載體,與其他運河沿線城市強強聯手、共融共享,讓運河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共同唱響新時代的“運河之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江蘇故事。
要更加突出“人”的詩意棲居。古今中外,運河沿線地區都是人口密度高、城鎮分布密集的區域,人們枕河而居,城市因河而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科學規劃運河文化旅游產品,健全運河文旅公共服務體系,增強運河文化的公共屬性,重點打造江蘇“運河百景”、蘇州“運河十景”“漫游運河”系列產品,構建眾彩紛呈的運河文化體驗地。用好用活大運河這一“超級文化Logo”,高標準建設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旅游廊道,培育一批運河主題文旅融合區、旅游風情小鎮、精品文旅線路,打造一批富有運河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再現“江南水鄉”“京口瓜洲”“春江花月夜”的人文意境和文化記憶。著力推動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創新沿線傳統工藝、戲曲曲藝、傳統音樂、武術雜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式,重點打造昆曲、古琴藝術、南京云錦、雕版印刷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讓“魅力運河”“水韻江蘇”成為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黨建法治研究處副處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