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芬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江蘇考察時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人是“符號的動物”,文化世界本質上是人的經驗凝聚與交織的符號世界。通過符號生產者的活化實踐、他者視角的文化解讀與傳播以及地方社會環境的變遷,長江以其蘊含的獨特文化符號構筑了獨具特色的敘事框架,進而塑造并傳播了具有長江流域獨特印記的文化形象。寶船遺址是長江文化體系中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研究其在長江文化符號中所承載的價值內涵,不僅有助于在學理層面建構和豐富長江文化符號譜系,而且有助于在實踐層面提出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傳播路徑與傳承策略,增強中華文化標識在全球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一、寶船遺址:作為鄭和航海壯舉的集體記憶
長江文化是長江流域的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與生態保護傳承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總和,是以符號形式來表現、保存、傳播、延續的文化體系。南京文化涵蓋了歷史、山水、區域、人文等內在要素,承載著開放、創新、包容、進取的文化價值與深厚的愛國情懷,展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文明智慧,彰顯了中華文化兼濟天下的宏大格局和與時俱進的時代追求。作為以實物見證“鄭和下西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寶船遺址,承載著我國海洋探索輝煌成就的歷史圖景、包容開放的合作精神、文化交流互鑒的實踐活動等豐富的集體記憶。
長江南京段是鄭和下西洋的地理起點。長江作為我國最長的河流,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重要依托,是連接內陸和海洋、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通道。南京是長江中下游人類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整個長江流域發現的古人類文化遺址有5000多處,南京境內就有200多處。夏商時期,長江流域人類活動的興起和演進為南京地域文明體的生成創造了條件。歷史上,南京憑借擁江達海的獨特地理區位倍受歷代統治者重視,長江護佑并豐富了南京文化。明朝時期,南京首次實現了跨江發展。1405年,鄭和船隊從南京龍江關出發,經長江下游入海,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大歷程。鄭和七下西洋,以大量的中國絲織品和瓷器等換取珍珠、瑪瑙、香料、藥材等海外各國的土特產品,為我國手工業品生產開拓了國際市場,豐富了長江流域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鄭和七下西洋以“共享太平之福”為理念,以寶船與友誼將遍訪的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連成了文明互動的共同體,是我國古代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如明永樂六年,明成祖朱棣按照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體魄托葬中華”的遺愿,將其禮葬于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崗;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西洋、古里、蘇門答臘等16國1200余名使臣隨鄭和船隊來中國參觀訪問,這些均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
寶船遺址是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見證。鄭和下西洋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壯舉,這次前后持續幾十年的航海事業在國內外留下了許多遺跡,國內主要分布在南京、太倉、長樂等地。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下西洋的寶船主要在南京龍江船廠打造,所用物資也主要在南京采辦。因此,南京有關鄭和下西洋的遺址、遺跡最為豐富,主要有馬府街、龍江船廠、靜海寺、天妃宮、大報恩寺、凈覺寺和鄭和墓等。其中,位于南京城西北(今南京鼓樓區)的龍江船廠始設于洪武初年。據李昭祥《龍江船廠志》記載:船廠廠址東抵城壕,西抵秦淮街軍民塘地,南至留守右衛軍營基地,北到南京兵部苜蓿地及彭城伯張田。如此規模巨大的船廠,在當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考古發掘發現,龍江船廠的七個船塢現在仍依稀可見。2005年,南京市政府在龍江寶船廠遺址上,建成了一座融旅游、紀念、展覽、休閑功能于一體的大型遺址性公園,不僅給人們提供了文化休閑空間,而且通過展覽等向人們展示了鄭和下西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中外文化交流情況,并提高了人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和文明交流互鑒意識。
二、寶船遺址在長江文化譜系中的符號價值
長江文化符號是指在長江流域空間內彰顯地域特色的獨特符號域,代表著長江文化的核心特征和精神內涵。寶船遺址作為長江文化意義的重要載體與形式之一,以其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承工匠精神等獨特的影響力和辨識度,成為長江文化譜系的重要符號之一。
寶船遺址連接了國內與國外,展現了中國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大國責任和擔當。長江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發源地之一,長江文化傳承的是國家精神,彰顯的是國家形象,體現的是大國擔當。從歷史視角看,寶船遺址擔負著和平外交的重任,為南京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燈塔城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傳播和平精神夯實了基礎。自古以來,南京憑借通江達海的地緣優勢和十朝都會的政治優勢,成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唯一的都城、鄭和下西洋的策源地和出發地。海上絲綢之路與鄭和七下西洋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外使臣、商人等紛紛來華,我國紡織技藝等輸出國外,頻繁的中外文明交流促進了海上交通的繁榮。據記載,僅明朝永樂年間,中國就出使61人次,各國來使318人次。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決策地與始發地,是航海寶船的主要建造地,當時的龍江關是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第一關。至今,南京依然保存有以寶船遺址、天妃宮等為代表的中外和平交往遺址。以海上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大航海,記錄了我國睦鄰友好、文化交流、傳播文明等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早期行動,彰顯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探索未知、追求和平的寶貴精神,強化了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基石。
寶船遺址貫通了歷史、現實與未來,在傳承工匠精神中擔當起國家標準制定者的重要角色。南京曾是明代中國的船舶制造中心,建于14世紀末的龍江船廠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皇家造船廠,其遺址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系列遺產中唯一的造船廠遺址,是國內目前保存面積最大的古代造船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船遺址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京段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蘊含著中華民族開拓進取、追求卓越的文化基因。時代發展需要大國工匠,邁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工匠們以智慧和勇氣創造了一個個偉大的工藝品和建筑物,寶船遺址就是鮮明的例證。早在600多年前,龍江船廠就是我國造船工業國家標準的制定者,并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生產標準。史料記載,龍江船廠發明的縱桁壓梁受梁技術解決了縱向強度問題,蜂房結構等解決了抗沉能力問題,舭龍骨等解決了縱向和橫向的減搖問題,傳統捻縫技術等解決了全船抗滲防漏問題。這些造船工藝與制造標準達到了當時世界領先水平,成為國內外船廠執行的“國家標準”或“部頒標準”。龍江寶船遺址出土的古船構件、舵桿、船板、造船工具等文物,證實了龍江船廠在精益求精、傳承工匠精神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是勇于進取、敢于創造、嚴謹認真、堅韌不拔、追求卓越民族氣質的最好注腳,為助力制造強國建設、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提供了歷史借鑒。
寶船遺址涵養了理想與信念,在強化民族文化認同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長江在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標志性象征,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寶庫之一。“江河互濟”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作為長江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寶船遺址既是國家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載體,也是涵養國家理想與信念的重要載體。寶船遺址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景點之一,具有豐富的自然、歷史和文化功能;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具有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包容性。寶船遺址在有機整合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天妃宮、靜海寺等遺跡,渡江勝利紀念館等紅色場館以及濱江自然風光帶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為了解古代航海技術、中外商業貿易與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和文化遺產。寶船遺址公園作為城市公共空間,承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海洋探索精神與開放包容胸懷。展示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跡和航海科技成就,舉辦各類文化節慶、學術論壇等活動,能夠激發民眾對國家航海史、古代科技文明的自豪感,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強化民族文化認同提供具象的文化符號,為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和文化自信、涵養共同理想信念提供文化載體。
三、寶船遺址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的價值傳承
提升寶船遺址在長江文化符號譜系中的影響力,發揮其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應堅持國家站位、深化文旅融合、構建長江文化IP體系,以凸顯其在長江文化傳承中的符號示范效應。
堅持國家站位,將寶船遺址打造成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傳承的示范點。一是建構以文化資源為主體的整體遺產保護格局。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規劃為引領,強化寶船遺址這一文化標志物的建設,加強與國際文化遺產組織的合作,提升寶船遺址的保護和管理水平;加強對寶船遺址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整理,夯實長江文化保護傳承根基。二是優化寶船遺址公園特色空間布局。組建一支包括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化遺產專家、城市規劃師等多領域專家的研究團隊,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海絲文化保護與展示”項目中豐富寶船遺址公園文化內涵,形成具有示范價值、可復制、可推廣的歷史文化資源“活化”路徑。三是創新寶船遺址符號的傳承模式。貫徹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立寶船遺址數字化平臺,制作包括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的寶船遺址數字化教育資源,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創新寶船文化的互動體驗模式,拓展寶船遺址及其文物的數字化展示、傳播、體驗水平,增強寶船遺址這一文化符號的吸引力。
深化文旅融合,將寶船遺址塑造成展示絲路精神與和平發展理念的重要基地。一是加強寶船遺址公園與周邊相關文化空間的聯結,增加公眾對寶船遺址公園的關注度。加強寶船遺址與周邊文化機構、博物館、藝術機構的合作,將寶船遺址建成集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科學研究等功能于一體的開放性文化空間。提升寶船遺址在文化保護、傳承與利用上的效度。二是強化歷史文化與和平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增強寶船遺址的文化內涵與影響力。以寶船遺址為基點,將寶船蘊含的文化內涵融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將寶船遺址嵌入“一帶一路”旅游線路;將寶船遺址蘊含的中國和平發展理念、開放包容態度與周邊的紅色文化相結合,建設一批主題鮮明、體驗豐富的研學基地,放大文化資源的外溢輻射效應,以文化旅游消費提升寶船遺址公園的品牌影響力。三是加強寶船文化與生態文化的融合,激發長江文化傳播新動能。打造青少年研學旅行基地和生態教育實踐基地,開發結合寶船文化和生態元素的模擬航海探險之旅、生態科普教育等互動體驗項目,讓游客在參與過程中既了解寶船的歷史與功能,又增強其生態保護意識。
構建文創體系,將寶船遺址構筑成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聚焦“高峰作品”創作生產,形成一批文藝IP。圍繞鄭和下西洋、渡江紀念館、下關商埠開放等歷史史實,以“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梅花獎”“紫金山文學獎”等國家和省級獎項為引領,創作一批精品力作,形成一批飽含文化底蘊且具有市場潛力的文藝IP。二是實施“寶船遺址IP孵化計劃”,開發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創產品。充分利用文博場館優勢,推動寶船遺址公園與旅游、影視、游戲、網絡文學等行業廣泛互聯和深度融合,開發一批體現寶船特色、代表中國形象的文創IP。不斷更新和創新IP內容,引入新的元素和故事線索,保持寶船IP的新鮮感和吸引力。三是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機制,形成一批文旅資源IP。舉辦以寶船為中心的文創產品研討會,鼓勵參與者根據IP形象和故事情節開發文創產品、手辦、卡牌游戲、密室逃脫等衍生產品,增加寶船遺址IP的市場價值和知名度。推動寶船遺址與企業、高校、研究院等共建長江文化數字影音等領域的人才孵化培訓基地,聯合開設創意IP設計、數字影音制作等課程,共同培養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
〔本文系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項目“南京長江文化代表性符號研究”(23ZY07)、南京市青年文化英才培養項目“文化賦能城市更新研究博士工作站”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江蘇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