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智源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自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創業”在我國教育界進入了至關重要的發展期。這一時期,我國“創業教育”從全高校走向了全社會,并形成了豐富的成果。2019 年,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對外介紹了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效[1]。而隨著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階段性總結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創業教育改革工作進入了一個更新、更高要求的階段[2]。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則為我國創業教育改革工作的第二階段提供了一個導向[3]。因此,分析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深化改革時期第一階段的教育評價研究狀況,可以為今后創業教育評價研究提供一定借鑒。
本文選擇了VOSviewer 這款基于網絡文獻資料創建科學知識圖譜的計量分析軟件。Eck 等[4]的研究中首次開發出了VOSviewer 軟件,它能夠實現共詞分析、共被引用分析、文獻耦合分析等功能,并能夠將分析結果可視化。
本研究主要以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數據庫為檢索平臺。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了《報紙期刊質量管理規定》[5],使得CNKI 數據庫更為規范。本文以“創業教育”并含“評價”,或者“雙創教育”并含“評價”進行篇名的精確查找,檢索語言選擇中英文擴展,檢索年份設置為2015—2022 年。共檢索到文獻484 篇。
CNKI 數據庫中創業教育評價相關文獻發文數量從2015 年開始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在2019 年達到峰值,超過了100 篇,而在之后卻出現回落現象。這與我國學術界對創業教育相關研究的趨勢有關,2019 年之后學者們圍繞創業教育開展的研究活動不再是“膨脹式”的探索,而逐漸變為了更為精細化和深層次的反思。在2020 年國家出臺新時代的教育評價改革方案之后,研究有了新的方向,成果也逐漸增多。
從文獻來源分布來看,發文量前10 位的期刊顯示,我國創業教育評價文獻來源期刊以教育學和管理學期刊為主。其中,發文量第二的《教育現代化》主辦單位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可推斷我國創業教育評價急需在工業領域和互聯網等領域找出相關標準;發文量第一和第三的期刊都為教育領域刊物,可推測創業教育評價改革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領域。此外,上述期刊中的優質期刊較少,由此可推斷該領域還未進入深層次的研究階段。
從涉及的學科來看,發文量前3 位的領域分別是: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企業經濟。盡管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公布2020 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中“創業管理”就審核獲批成了一個新的專業[6]。但創業教育評價的研究成果卻集中在教育學的領域。
首先,分析高產出的作者。本文發現,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章并不是出自高產前十的作者。而是杭州師范大學黃兆信等[7]于2019 年發表的文章,被引124 次。針對發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來說,被引頻次最高的是東北師范大學王占仁等[8]于2016 年發表的文章,被引67 次。
其次,分析作者間的合作。通過作者間的共現關系圖可以看出,在創業教育評價研究領域,形成了4 個合作子網絡。
本文通過分析文獻數據中的高頻關鍵詞發現,“創新創業教育”是該領域中的熱點和前沿關鍵詞。此外,“層次分析法”是該網絡中介中心度最高的關鍵詞,但其接近中心度值也是最高,這就說明,目前創業教育評價的方法研究還未達成共識。
綜上所述,本文整理發現目前該研究領域主要分為3 個集群:一是創業教育、評價、高校;二是創新創業、層次分析法、評價體系;三是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高職院校。同時,該網絡的密度為0.673,說明在我國創業教育評價的相關研究中,高頻關鍵詞之間的交叉研究較多。
此外,我國學者們大多數是借助國外學者的創業教育評價方法來做一些實證研究。一種是同質比較,即,將國外學者研究后的結論,在我國區域內進行實證研究后,將兩者結論進行比較驗證或具體分析;另一種是異質比較,即,將一些其他學科學者研究出來的(教育)評價方法應用在國內創業教育實踐中,得出中國化的數據,并獲得一定的經驗與結論。當然,這種分類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僅僅是為了確定目前研究成果的覆蓋范圍等。例如,溫州醫科大學黃兆信、黃楊杰的文章是屬于同質比較的類型,而重慶師范大學范文翔[9]的碩士論文是屬于異質比較的類型。
通過VOS viewer 軟件的Overlay Visualization 分析關鍵詞的共現性變化可知:從時間軸上看,創業教育一詞將逐漸演變為創新創業或創新創業教育。另外,高校和高職院校這兩個關鍵詞出現了淡化現象,該現象值得反思。其中,高職院校淡化的速度相對緩慢,筆者認為其原因之一是國家職業教育發展中,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提及了要通過職業教育促進就業創業創新[10]。這就使得高職院校仍保有對創業教育評價研究的動力。從研究內容上看,學者們聚焦的方向逐漸從宏觀層面轉向了微觀層面,越來越關注用具體的研究方法去解決問題,而就目前來看,運用量性方法探索的成果較多,但卻未能建立一個共識性的評價體系[11],因此,從質性方法出發,先探索出中國化的創業教育理論體系才是根本。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建議:關注評價方法的本土普遍性。創業教育評價的中國化模型將會逐漸被探索出來,評價將會從單純的客觀判斷,慢慢融入主觀式的理解[12]。因此,本文提出未來中國化創業教育評價模型應該重點考慮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能力的隱性層面,這個層面主要涉及企業家的精神。特別從歷史視角縱觀我國創業實踐活動,國內企業家除了秉承冒險精神之外,還推崇“愛國敬業、義利兼顧”等責任感[13]。雖然在目前傳統的創新創業課程中強調了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但在創業教育評價層面并沒有實際量化的內容。另一個層面是能力顯性層面,這個層面的內容目前過多地被束縛在了西方創業學說所提倡的“微觀創業活動”內容中,比如說中小型公司的創辦、家族創業等這些偏“私有化”的價值創造活動,這導致很多高校仍然將教育考核的績點聚焦在“商業計劃書”上,但目前我國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的創業教育所期望的創業教育考核績點是綜合考量學生創業活動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國家價值、自然生態價值等“公有化、共享化”的內容,比如說更為強調其帶動社會就業的情況、推崇綠色創業、服務鄉村振興等。因此,更應該構建一種多融合式的創業課程體系[14],便于對學生能力的全方位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