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然
任務群學習的概念是全新的,其主要是通過學習任務群來組織與展示教育內容。為有效實施語文學科的學習任務,我們需要根據特定的研究主題或者場景,明確那些具備內部連貫性的語言實踐活動。這些語言學習任務組成了互相聯系的一系列任務,它們都致力于學生核心能力的提升,并展現出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這種觀念不僅可以應用到大規模的教學模式中,也可以用于單獨的文章閱讀教學。筆者嘗試歸納單篇文本體裁,相同體裁設計統一的教學路徑,以小學低段寓言類文本為例展開敘述。
一、根據寓言的特點,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
中國寓言被視為全球寓言文學的三種主要源頭之一,另外還包括印度寓言和古希臘寓言。
在小學語文課本里,我們能找到多篇中國寓言故事,以低段為主。這些寓言以其簡練而富有深意的情節吸引著眾多小學生。寓言最初是以口頭形式傳遞的,只有當人們傾聽或閱讀這些故事并再次回顧它們時,寓言所包含的智慧才能得到有效傳達。由于寓言故事通常篇幅較短且主題簡潔明了,因此非常適合讓學生們朗讀或者講解。此外,寓言具有輕松詼諧的文風,使讀者感到趣味盎然,演講者也能將其演繹出動人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演講者通過講述寓言中的故事來說明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同時也可利用寓言中學到的智慧箴言對他人提出建議,從而有效增強他們的語言表述技巧,并將他們引導至更豐富的課外閱讀領域。并且,年幼的學生往往具備強烈的表現欲望,擁有較強的模仿力,樂于站在舞臺上為同學講述故事,以此獲得他人的贊賞與認可。基于以上,筆者根據學生需求,創設這類文本教學的核心任務或者情境為“我是小小故事家”“寓言故事大賽”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根據寓言的特點,設計任務群
任何一篇課文學習之前,首先都要把課文讀通、讀順。寓言故事也不例外,所以任務一可以設計為:字正腔圓讀故事。
低段學生可以先聽教師范讀或者課文錄音,初步把握重點字音和較難讀的地方。然后自己練讀,接著各種展示讀。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讀,讓學生把課文讀透,直至學生明白了故事的內容。
有了充分的讀,接下來設計任務二:繪聲繪色講故事。
講故事不是把課文學習完了,才讓學生來講,而是把講故事的方法融入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活動來完成任務。
(一)活動一:抓住要點講清楚
講述故事是從文字到口語的轉變,同時也是理解和吸收語言知識的重要環節。通過閱讀寓言故事,孩子們首要關心的就是其劇情發展。所以我們應先引導他們根據劇情掌握故事的核心內容,使之能夠清晰地敘述故事的大概內容。
1.理清順序,提煉要點。
敘事通常依照事件發展的流程展開,有時遵循“原因、過程和結局”的步驟,例如《狐假虎威》;而有時則會出現三段類似的故事反復出現的情況,比如《寒號鳥》。
教師可以以問題為驅動,放手讓學生自學,然后小組討論,采用填寫任務單的形式,協助學生理清文章的順序。任務單形式多樣,故事地圖、思維導圖、表格等皆可。最后讓小組上臺匯報,達到學生思維可視化。
2.聚焦形象,抓住特點。
雖然寓言故事篇幅較小且結構簡潔,角色之間的聯系也相對單純,但若能按照“誰、如何做”的方式來掌握情節,就能輕松地講述這個故事。例如在《寒號鳥》里,喜鵲最初的行為和寒號鳥的反應是什么樣的?而到了第二回合又會怎樣發展呢?第三次呢?
(二)活動二:繪聲繪色講生動
清楚地講述故事,不僅僅是理解大意,還需要通過生動地講述來深入理解和品味其內容。這就需要我們關注細節并分析詞句。
雖然寓言故事篇幅并不長,但包含了許多具有獨特表述功能的詞匯和句式,需要引導學生將其置于故事背景下加以理解、領悟并應用,從而使講述更加生動有趣。例如在《揠苗助長》這個故事里,“巴望”這個詞是值得注意的,它可以通過與其他類似的詞如“期望”“期待”等作對比,來展現農民內心的極度渴望,這種情感的具體體現就是他每天都會去地頭查看情況,并且心里面非常焦慮不安。
(三)活動三:“添油加醋”講豐富
有些寓言通過講述事件的方式呈現,主要目的是闡述事實而非詳細描述。教師可以通過這些留白的部分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例如:在閱讀《我要的是葫蘆》時,我們可以思考主人翁在看見他的葫蘆葉片逐漸變黃并開始凋謝后,內心會產生怎樣的想法和感受,后來又是怎么做的?《坐井觀天》青蛙跳出井來,看到廣闊的世界,又會怎么對小鳥說呢?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把故事情節補充得更加豐富。
(四)活動四:肢體語言來協助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雖然寓言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且富有趣味,但理解這些內容還存在一定的挑戰。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引導他們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融入豐富的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等,以增強其敘述的吸引力和深度,進而更好地領悟寓言所傳達的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精神內涵。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語文教材《揠苗助長》的故事閱讀教學時,老師會利用這個寓言故事所包含的人物角色和事件元素來引導學生制造簡易的物品,像古時候人們的帽子、耕作用的鋤頭等,并配合學生的勞作姿勢,尤其是拔出稻穗時的興奮,還有他們看見稻谷干枯后表現出的情緒和行為,一邊講述一邊表演,使得故事場景能夠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
三、根據寓言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領悟
被納入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寓言通常簡明易懂,初次閱覽就能了解其主要情節,然而其中隱藏的寓意往往深刻且富有哲理,因此教師應重點指導,這是學生思維模式從具象轉向抽象的過程。寓言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實例深化對寓意的理解,使學生能夠找到與寓言相似的生活場景,從而更好地掌握寓意的內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寓言去詮釋生活,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道理來解析或闡述生活中遇到的現象。這種多元化的思維轉化有助于推動學生的思維成長。基于此,我們可以設定第三個學習任務:深度解讀并理解故事背后的意義。若我們簡單地向孩子們闡述故事背后的含義,那便剝奪了他們享受閱讀寓言的愉悅感,變得枯燥乏味。然而,究竟該怎樣開始引導孩子去思考這個問題呢?
(一)抓住“非常”處“悟”
“非常”之處指的是故事中的沖突點、劇情的變化或者奇異的地方,通常與常規相悖,經常令人感到驚訝和意外。通過捕捉并引導學生在此類區域展開探討和分享,可以有效地協助他們從中提煉出深層次的意義。例如:在閱讀《揠苗助長》時,農民發現他的莊稼生長迅速但隨后開始凋謝,這引發了學生的疑問:這是什么原因?從而得出寓言的道理。
(二)抓住“聯系”點“悟”
寓言故事所傳達的信息涵蓋了各種主題,包括深度哲學思考、社會問題揭露、生活陰暗面展現和諷刺人類的行為等。這些信息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人類活動。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老師需要敏感地發現其中的關聯并將其應用于日常的生活場景之中,以便更好地領悟其內涵。例如:對于《坐井觀天》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想他們身邊的一些情況:許多人在自我認知上過于自信,總是認為自己獨一無二,但實際上卻忽略了世界的多樣性和人的無限可能性。部分寓言故事源自古老的故事,當我們學習時,可以通過對比原文來提高我們的閱讀樂趣,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它們的意義。例如:《亡羊補牢》這個故事就有一個對應的文言版本。我們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選擇“先文后白”或者“先白后文”的方式,這取決于整個課程的設計安排。
課程的最后一個任務就是開展故事會,呼應前面提出的情境,呈現學生學習成果。然后生生或者師生之間進行評價,形成“教、學、評”一體化。
通過寓言,我們可以在孩子們喜愛的故事和人生哲理之間建立聯系。而身為教育者,我們的角色是引導他們一同走過這座連接兩者的橋,從而獲得美好的體驗和知識。
注:本論文系天津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和、睿、博、雅視域下小學語文低段教學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為 KT-[十四五]-011-ZD-2106)的研究成果。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