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時期,為更好滿足時代需要,應將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根本遵循,注重發掘內涵與提升內生動力,以科學方式謀劃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邏輯分析法、數理統計法從政策法規、場地設施、健身內容、健身指導等方面分析新時期重慶市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研究認為:新時期重慶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高水平發展的推進路徑包括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內容;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加強城鄉融合,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升全民健身標準化科學化水平等。
關鍵詞:重慶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路徑
全民健身作為群眾體育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增進健康、增添幸福,是有力增強國民體質、促進全民健康的重要路徑[1]。2022年,《“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詳細闡述了“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指標體系,要求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要素支撐、資源分布等8個方面進一步完善。《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是加快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石,是順應人民生活期待的內在要求。《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提出重慶市到2025年的發展目標和9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就今后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有利于滿足重慶市人民日益增長的健身活動需求,有助于提升重慶市人民的身體素質,促進重慶市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重慶市有地域差距大、地形錯綜復雜、經濟發展不均衡等特點,這些特點限制了重慶市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探尋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路徑是新時期重慶市全民健身發展的時代之需。
1" 新時期重慶市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性
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2]。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突出,而經濟間發展的非均衡性又直接影響著地區居民所享受到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造成我國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現象突出,這與我國社會主義的理念相違背。新時期我國全民健身事業就進入到發展的黃金時期,全民健身與體育運動及身體健康有緊密的聯系,全民健身是邁向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的關鍵環節。重慶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高質量建設有利于為重慶市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創造更加優越的條件,優化全民健身運動的服務路徑,打造優質體育賽事;有利于完善公共體育供給制度,努力提升公共服務的針對性和特色化,健全和完善系統性、全面性、綜合性更強的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有利于營造重慶市居民全民健身活動的氛圍,促進重慶市全民健身運動更好地開展,建立持續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體育設施,同時使體育社團在全民健身中的組織指導功能得到強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身活動需求,還能以體育健身活動為基礎,通過體育助力地方的經濟發展。
2" 重慶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的現狀
2.1"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備受關注
國家高度重視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通過查閱國家體育總局網及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等官方網站發現,國家相繼出臺了《全民健身計劃》《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有關文件,重慶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出臺了《重慶市全民健身條例》《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等全民健身相關政策文件。重慶市十分重視對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努力建設“15分鐘健身圈”,依托山城特色充分利用江畔、碼頭、樓頂、老舊廠房等推動“兩江四岸”“山城步道”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積極構建區縣、鄉鎮、社區三級健身服務體系,鼓勵發展具有區縣特色的體育活動。重慶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高質量建設有助于筑牢全民健身基礎條件,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推動重慶市公共體育服務高水平發展。
2.2"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設施日趨完善
重慶市的體育場地設施一直在高速建設發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健全和完善。2021年重慶市共實施項目97個,開展前期工作的33個,一年中有多達130個體育基礎設施在逐步開展,體育基礎建設總投資達到了300多億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重慶市體育場地數量達145279個,與2021年底相比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了0.19m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27m2,提前完成《重慶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中“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2m2”的目標。其中球類運動場地中乒乓球場地最多有52234個、籃球場地其次有24974個、排球場地最少有1711個;基礎大型場地中田徑場有3500個、游泳場地有1965個;體育健身場地中全民健身路徑26160個、健身步道4400個。在《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中還明確提出:“新建體育公園50個、健身步道1000公里、全民健身中心30個、社會足球場300片、群眾滑冰場10個[3]。”重慶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設施的不斷健全與完善為新時期重慶市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內涵更加豐富
《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提出要大力發展三大球、路跑等項目,鼓勵區縣廣泛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推廣普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3]。《重慶市全民健身條例》指出要結合實際開展登山、釣魚、乒乓球、羽毛球、象棋、自行車等豐富多彩的各級各類賽事活動,提升體育人口比例。乘著北京冬奧會的東風,冰雪運動在重慶得到高速發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有9個滑冰場、10個滑雪場(內含兩個室內滑雪場)、以及6個300m2以上的輪滑冰場,能夠舉辦大型賽事,滿足眾多人群的使用需求。重慶市參與冰雪運動的人數逐年升高,重慶市累計參與冰雪運動的人數已超過500萬人次,冰雪運動的發展使重慶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內涵不斷豐富。除此之外,中國杯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在重慶市的持續成功舉辦成為重慶市積極落實冰雪運動北冰南展的階段性成果,為西南地區花樣滑冰項目的普及與發展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重國際攀聯世界杯攀巖賽(重慶站)、重慶國際馬拉松、重慶國際城市定向賽、重慶環三峽國際自行車賽等賽事的舉辦都不斷豐富著重慶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內涵。
2.4"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建設更具智慧化
《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保障措施中指出要支持智慧體育社區、智慧體育公園、智慧體育場館建設,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機制,逐步構建信息發布及時、服務獲取便捷、信息反饋高效的“重慶體育云生態”[3]。在5G技術日益成熟的情況下,重慶市積極運用5G技術增強對重慶市體育場館及體育基礎設施使用情況的監測、管理,優化市民對體育設施的選擇,推動重慶市內體育運動設施的智慧化升級。重慶體育大數據中心的建成推動了重慶市青少年體育、群眾體育等眾多體育方面的協同發展,為重慶市建設城市公共服務平臺、智慧型體育場館等提供了最新、最有效的數據支撐,推動重慶市體育的智慧化轉型。
3" 重慶市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現實挑戰
3.1" 全民健身場地供給不足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及各省市體育局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到2022年底重慶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27m2,而江蘇省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3.48m2,上海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44m2,北京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69m2,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41m2。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重慶市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與體育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并且還未達到全國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由于重慶市內山脈縱橫、地形復雜多變,并且重慶市內的鄉鎮經濟發展程度與重慶城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政府對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不足,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造成了重慶市存在部分地區全民健身場地供給不足的現象。通過對重慶市的實地考察發現部分地區的健身路徑存在著無人管理維修以及場地設施的供給與地區所在居民的健身需求不相符的狀況,這些問題也間接導致了全民健身場地供給不足的現象。
3.2" 健身指導體系不完善
重慶市健身指導體系不完善,尤其是鄉鎮上的專業健身指導人員存在著很大空缺。在我國由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較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相關專業體育人才隊伍規模較小。培訓合格的指導員多服務于城市社區之中,真正在鄉村進行健身指導的專業指導員較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也十分松散。體育行政部門編制安排不合理,基層體育人員的編制數量少也加重了鄉鎮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缺失。健身指導隊伍建設不足,愿意從事志愿服務的人員較少,志愿者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健身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和人們的健身需要存在著巨大反差。通過實地考察和與一些指導員的交流了解到大部分的指導員愿意任職于城市社區,他們認為城市社區的健身場地設施配比較鄉鎮完善有利于健身活動的開展,城市居民相比于鄉鎮居民有較強的健身意愿,城市相關設施的配備相對完善有利于自己的生活需要,而少部分任職于鄉鎮的指導員則是因為編制原因或距離自己現居家庭近的緣故。健身指導體系的不完善,制約著新時期重慶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高質量建設。
3.3" 全民健身體育設施土地資源緊缺
保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建設用地是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發展的基礎,雖然重慶市城建的規劃中已經提前設計好城市社區中的配套體育設施,但是在施工的實踐過程中并不能保證設計的有效完成。由于建設場地的復雜性,專業的健身指導場所往往不能按照規劃開展,從而不能保障社區中居民健身活動的實施。對于政府而言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進行經濟活動是首要選擇,特別是在城市寸土寸金的中心地帶,所以公共體育設施占有土地資源的份額是十分有限的。重慶作為有名的山城,城市建設本就困難重重,而體育場地占地面積較大,因此可用于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的土地資源較為緊缺。
3.4" 基層政府與群眾對全民健身的認識不足
在重慶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宣傳下,市民的健身積極性有所提高,城區的建設工作也有所成效,重慶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近期目標已基本完成。通過對重慶市部分地區的實地考察發現,鄉鎮政府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存在對公共體育建設的重視程度不高的問題,同時存在鄉鎮居民對全民健身的認識不足、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仍是基層地區全民健身活動開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鄉鎮基層政府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對全民健身的主動探索意識不足,對上層政府的依賴性強等問題仍是鄉鎮政府構建具有當地特色、適應當地實情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首要阻礙。全民健身習慣的培養是長期的、緩慢的過程,基層地區健身氛圍的營造是基層政府在開展全民健身時應重點考慮的問題,如何協調好健身活動開展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解決基層地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高水平構建的關鍵。
4" 新時期重慶市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推進路徑
4.1" 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高水平構建首先要保障健身場地的充足,重慶市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應依托重慶特色,進一步優化重慶市體育場地布局。積極依托政府政策,加快城市體育公園、沿江健身步道、智慧型體育館的改造與建設,積極探索對邊角空間的利用,充分發揮山城重慶的空間特點。深化對老舊廠房、江邊灘涂、廢舊碼頭等空閑場地的開發,充分利用各種空閑場地建設中小型的全民健身活動場所。依托政府規劃,對重慶市內大中型體育館進行信息化、智慧化升級,提升體育場館的服務效能。實行重慶市各類體育場所的免費或低收費政策,建設一批民間體育公共健身設施及健身廣場,推動基層健身運動的開展,加快15分鐘健身圈的全覆蓋。加強鄉鎮與城區的聯動,推動健身路徑的優化升級,構建城鄉協調發展的服務新格局。
4.2" 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內容
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內容,是滿足不同人群需求、落實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重要舉措。全民健身周期間,重慶奧體中心推出眾多體育項目,并分時段向群眾免費開放,健身操、輪滑、保齡球、臺球等均逐漸走進人們的健身生活中。人們進行健身活動的選擇越多,人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積極性也會有所提高,推動重慶市全民健身活動的發展,從而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高質量建設。推動鄉鎮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也是豐富全民健身的手段,建設有當地特色的健身活動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健身活動中,從而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重慶市應推動重慶區縣的各種體育運動賽事的開展,廣泛發展不同類型的體育運動項目,鼓勵基層政府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運動,積極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內容。
4.3" 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高質量建設中的重要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制約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度,科學專業的運動服務和指導能提高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健全的全民健身組織、專業的體育服務人員是加拿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現狀[4]。重慶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經過近幾年的培訓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但是培訓后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僅有小部分走到了健身指導的崗位,在全民健身指導中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應鼓勵有指導能力的人走到全民健身的崗位上,提升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指導能力。除此之外,社會體育指導員還要按照因地制宜、安全有序、豐富多彩等原則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活動,并積極投身到健身志愿服務活動中。要大力弘揚社會體育指導員“奉獻、服務、健康、快樂”的宗旨,在全社會樹立社會體育指導員良好形象,加強多媒體的宣傳報道,促進人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了解,加強人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的支持。
4.4" 加強城鄉融合,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重慶市鄉鎮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較城區有一定差距,城區全民健身場地建設土地資源不足,但健身路徑的選擇項較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得更加完善,智慧化程度更高。而鄉鎮的土地資源充足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場地設施較為單一,智慧化程度不高,項目的可選擇性較少。因此,要積極運用政府的宏觀調控,加強城鄉間的聯系,對體育服務的公共資源進行全方位的監督控制,提高公共體育服務資源的利用率[5-7]。通過不同領域將城鄉聯系起來,助力農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形成城鄉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從而推動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的落實。探索運用智能化搭建公共體育服務信息平臺,增強鄉鎮居民對全民健身的了解,推動綠色生態的體育健身設施建設,促進重慶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推動生態宜居城市與鄉村建設[8]。
4.5" 提升全民健身標準化科學化水平
推動全民健身標準規范,提高全民健身專業化水平,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高質量建設的重要體現。重慶市應注重體育與醫學的結合,提高人們開展體育健身運動時避免運動損傷的意識,加強人們對自身身體健康狀況的評估,推動人們在更科學、更安全的環境下參與健身。同時,“十四五”以來重慶市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重慶市5G發展位居全國第一梯隊。要把全民健身運動與互聯網、大數據等結合起來,推動科技賦能,運用現代技術,加強對重慶市體育場館的升級改造,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的精準化、高效化[9,10],并運用互聯網的巨大宣傳力度,推廣新興體育運動項目,積極運用現代通信設施,用科技引領智慧體育健身運動,推動新時期重慶市構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陳怡.重慶市渝北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1.
[2]習近平.習近平在會見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等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9-01(1).
[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J].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報,2022(6):1-4.
[4]劉瑞瑩,付群.加拿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及啟示[J].湖北體育科技,2022,41(9):753-758+824.
[5]岳建軍,李國,高升.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治理邏輯、困境及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3,40(1):34-43.
[6]肖坤鵬,劉長江.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內涵、基礎與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12):59-65.
[7]徐曉敏.福建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問題與對策[J].福建體育科技,2020,39(1):18-21+26.
[8]盧文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民健身的重要論述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43(11):1-8.
[9]閆靜,徐詩枧,溫雨竹.共同富裕視角下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闡釋、現實挑戰與路徑推進[J].體育學刊,2023,30(6):31-39.
[10]李艷,周結友.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態勢分析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3,31(12):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