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作為各省、市各運動項目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層體育人才培養、全民健身、推動我國各項體育運動發展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國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的大背景下,在體育發展各項政策的導向下,探索改革中的地方性協會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的實際指導意義。運用邏輯分析法、文獻資料法等,總結歸納了當前我國地方性單項體育協會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缺乏完善的運行機制;協會服務意識較差;業務發展滯后,發展經費不足。并提出通過強化協會建設,制定協會發展的新制度、新標準;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鞏固創新協會業務板塊,完善籌資機制等措施來探索協會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實體化改革;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發展路徑
協會實體化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產物,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改革便經歷了醞釀階段、初步實驗階段、試點與推廣階段及鋪開與調整階段四個發展階段[1]。在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釋放發展潛能,深耕市場化運營方式。目前,以中國足球協會、中國籃球協會等為代表的全國性體育協會已完成實體化改革建設,明確管辦分離,實現了政府與行業協會的脫鉤。
協會實體化改革首先在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中展開,而具體負責各省市體育各項事業的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也在相關政策的引導與當地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開始了實體化改革步伐。但當前我國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實體化改革尚未完成,各地方單項運動協會由于受經費、資源條件等的限制還未能徹底脫離政府職能的管轄,其中一些甚至不具備實體辦公條件。因此,在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整體發展進程中,在國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的大背景下,探索我國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的改革發展路徑,勢在必行。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
1.2" 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對我國體育行業協會發展的政策、現狀等內容進行了整理分析,結合作者親身經歷,采用實地考察法對地方性體育協會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對比總結,研究方法科學、有效。
2" 相關概念界定
2.1" “實體化”的界定
協會泛指相互配合的社會群眾團體,加限定詞“體育”的體育協會是共同關系成員體育利益的組織(或稱會社),目的在于加強實現某一體育任務或目標的自愿組織[2]。
所謂“實體”,在法律上具有以下三方面意義:成為本運動項目的主體;符合社團法人條件,責、權、利統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能夠依托社會,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協會實體化是指運動項目協會逐步具備這些條件的過程[3]。
2.2" 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
文章提到的“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泛指除全國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之外的,具體負責各省、市各項運動項目發展的,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社團法人。
3" 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發展面臨的障礙
3.1" 政府職能演變期較長,缺乏完善的運行機制
在我國當前社會經濟體制下,體育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市場經濟體制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作為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決定著體育改革的方向和發展的速度與規模。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是凝聚社會體育力量的重要載體,其科學管理與運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體育秩序,促進全民健身的發展,對于體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協會完全依靠社會發展的能力有限,仍需政府的支持與引導,深化體育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循序漸進,因此政府對于單項體育協會的職能演變也需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4]。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較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具有其特殊性,其既要在宏觀政策的引導下逐步實行實體化改革,同時也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發展競技體育、全民健身、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各自的發展方式與運行機制。當前,我國大部分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在當地體育局或運動管理中心的引導下開展工作,有的甚至因經費等資源條件限制無法實現實體化辦公,缺乏整體、規范的運行機制。一些單項體育協會在改革過程中,也面臨著新舊體制銜接不順的問題,在脫離政府實際業務管轄后,難以適應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在制度建設、人員配置、業務發展、經費管理等方面都面臨著重置與調整,改革進程緩慢,運行機制亟待完善。
3.2" 協會發展缺乏自主性,服務意識較差
經查閱發現,當前絕大多數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發展缺乏自主性,主要原因在于協會還未完全從政府機構中脫離出來,協會工作人員還存在著依賴政府的心理狀態,同時政府對地方單項體育協會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認識不足,權責不夠明確[5]。筆者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了解,在人員構成上,協會主席、秘書長等核心職位在一定時期內仍為相關部門負責人兼任,協會日常管理人員采用外部聘用與相關部門兼任相結合的形式,但由于經費有限,專職工作人員工資福利水平一般,且依靠協會自身“造血功能”發放工資保障程度有限。人員結構的不完善及有限的人力資源也是造成協會發展自主性差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實體化改革過程中,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所面臨的困境是權利、職責的不明確,政府部門以協會的名義行使著非營利組織的職能,單項體育協會工作上受著政府部門的領導和制約,在很大程度上單項體育協會的權利屬于行政組織部門,而且在許多方面依賴上級主管部門,不能真正以單項體育協會的實體身份發揮出其應有的特性。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作為發展當地各項體育運動的基層組織,其服務范圍廣闊,從運動員選材、裁判委員會管理、專業及業余運動等級評定到協會會員服務、商務合作、體育產業開發等,涉及到了當地該項運動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各地方性單項協會應樹立服務于大眾、服務于社會的意識,但當前各協會在服務方面的意識較差,沒能較好地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協會各項工作,造成協會發展自主性不強。
3.3" 業務發展滯后,發展經費不足
當前,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業務開展多數呈現固有模式,即以裁判員管理、賽事協助等傳統業務為主,部分發展較快的協會建立了協會會員發展體系。但整體來講,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在本項目媒體推廣、商務開發、標準化服務、國際體育項目交流等市場化業務方面發展都較為緩慢。
在經費籌集與管理方面,協會內部發展缺乏自驅力。自協會實體化改革實行以來,政府部門一方面希望通過縮減財政預算來加快協會與政府部門脫鉤的進程,另一方面也為減輕政府的經費負擔,因此不再給予協會固定的撥款。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政府的干預管理,協會的運作方式已習慣于滿足政府的需要,將自身業務與政府購買或其他形式的服務捆綁,致力于如何爭取更多的政府經費,而不是向社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6]。因此,在改革過程中需要獨立承接業務、籌集經費時,協會就難以應付新的挑戰,不能主動向會員和社會公眾提供服務,也很難從會員和公眾那里募集資金,在開展新業務時,也因經費缺乏無法順利進行,這是當前協會運行中面臨的最大瓶頸。同時,協會經費也受外部環境的約束。協會的活動不屬于政府行為,其收費作為經營服務性收費價格由價格主管部門進行管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協會經費的籌集必須走市場化的發展道路,只有發揮協會自身的項目專業優勢,積極獲取政府、社會和市場資源,開拓業務范圍,才能應對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
4" 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發展路徑
在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中指出,完善以各級體育總會為樞紐,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為支撐,基層體育組織為主體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重點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鼓勵體育總會向鄉鎮(街道)延伸、各類體育社會組織下沉行政村(社區)。加大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力度,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另外,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指出,要加強全國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改革進程,推動會員組織建設和規范化管理,促進行業自律。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辦與社會辦有機結合的體育發展新模式。
在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時期,各體育社會組織都應抓住機遇,積極探索發展的新路徑。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在實體化改革過程中,既要在宏觀政策的引導下加強自身組織結構的建設,也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依靠社會,服務社會,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力爭在體育市場發展中建立新的發展模式,建立全新的協會實體化發展模式[7]。
4.1" 強化協會建設,制定協會發展的新制度、新標準
在單項協會實體化改革過程中,協會人員與制度建設仍是協會發展的核心內容。在與政府脫鉤的過程中,應在原有制度體系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各運動項目發展狀況來建立與實際相符的、適合協會當前發展進程的制度與標準。另外,在協會業務板塊發展中涉及標準化體系的,如運動員與教練員等級評定、會員服務標準等方面,也要制定相應的標準與體系,形成協會各項業務發展的完整體系[8]。
為促進協會發展進程,提高協會專業化服務水平,應廣泛吸納行業專家、科研人員等到相關協會工作,樹立地方各單項協會在本行業的權威性,提升影響力和服務質量。大力發展單項運動業余俱樂部、大眾健身俱樂部、基層體育俱樂部和健身團隊建設等多種形式的體育組織,充實體育社團的人力資源儲備。在完善內部的機制的同時,也應注意外部協作機制的發展。在實體化改革過程中,隨著與政府關系的脫鉤,協會的獨立法人職責會愈加凸顯,外部的溝通與協作能為協會改革與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加強與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其他社會團體、企業等的業務溝通與合作往來,挖掘市場需求,內外協同,共同推動協會的改革建設進程,建立科學化、制度化的發展機制。
4.2" 立足業務優勢,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增強協會發展活力
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是發展單項運動項目的橋梁與紐帶。在當前協會既有業務中,專業競賽服務、裁判員等級認定等是協會的運營優勢。尤其是在專業及大眾運動賽事中,協會為各項賽事提供了優質的裁判員隊伍。專業的競賽組織與服務也是體育賽事市場中的核心需求,立足業務優勢,拓展服務范圍,提升服務水平。
協會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體育公共服務質量的改善和提升,以公共利益為導向,需要政府與單項體育協會雙向協同。各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在發展過程中應加強服務意識,建立人才培養、賽事監管、會員服務、對外交流等與該項目相關的成套服務體系[9]。同時,要完善政府購買體育社團服務方式,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擴寬政府購買體育社團公益服務項目內容和渠道,研究制定向體育社團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的具體措施,建立嚴格的工作程序和評價制度,推動各級省、市單項體育運動協會承擔服務性、技術性、事物性、群眾性工作,更好地發揮在提供公共服務、動員社會力量、滿足大眾需求等方面的優勢和作用,進一步激發協會發展活力,發揮其在全民健身工作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10]。
4.3" 鞏固創新協會業務板塊,完善籌資機制
在當前體育事業發展的新時期,應沖破協會固有業務板塊體系,創新業務板塊。在原有傳統業務板塊的基礎上,應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協會業務[11]。當前,會員服務體系已成為各單項體育運動協會所青睞的發展方式,通過建立會員單位,發展個人會員,提供會員服務的方式來樹立協會核心業務。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人才培養、對外交流與開發。在專業服務方面,競賽服務、賽事組織仍是協會業務發展的固有優勢,要取得全面發展,面向市場,為社會公眾提供體育服務是協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協會應建立更加完善的籌資機制,通過為政府與社會提供服務的方式,以政府業務為基礎,將依靠社會資源作為協會發展強有力的生命力,大力發展群眾體育活動,不斷完善商務開發與對外合作體系,為各項業務的發展籌備資金。為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協會應挖掘多樣化的社會體育需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獲取協會發展的動力,增強協會的社會公信力,更好地服務于各體育項目的長遠發展。
5" 結論
體育協會實體化改革是體育治理能力和體系優化與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較全國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具有其特殊性,其既是全國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的分支,又是各地方體育運動項目發展的主體。在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形勢下,各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應逐步開展符合當地情況、與項目本身發展相適應的實體化發展方式,既要在宏觀政策的調控下積極探索實體化發展道路,又要根據地域及項目實際發展情況制定自身發展的標準與制度,加強內外部協同合作,在完善自身發展機制的同時,注重外部資源的合作與引入。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實體化發展進程較為緩慢,面臨著運行機制不完善、自主性發展能力較弱、業務滯后、經費不足等共性問題。為了適應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大形勢,充分響應“體育強國”建設,在新時期各類政策的指導下,各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應強化協會自身建設,制定協會發展的新制度、新標準;在立足協會自身優勢業務的同時,政府也應加大購買服務力度,購買體育社團服務,增強社團發展活力;鞏固創新協會業務板塊,完善籌資機制。各地方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要加強自身發展的主人翁意識,推進制度規范建設,適應市場化的發展步伐,積極主動探索協會發展的有效路徑,共同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東鋒.對我國單項運動協會實體化改革演進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8,15(9):21-25.
[2]許仲槐.體育社團實體化初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劉青.政府體育事業職能界定[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4]任峰.我國市本級單項體育協會發展路徑的選擇[J].浙江體育科學,2009,31(3):26-28.
[5]沈國盛.我國轉型期地方性單項體育協會發展模式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2008,21(3):116-117. [6]何強.轉變體育發展方式進程中的項目協會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1):15-24.
[7]陳叢刊,陳宇.新發展階段省級單項體育協會深化改革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23,42(1):60-65. [8]金朝霞,黃亞玲.脫鉤背景下我國單項體育協會的利益補償機制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2, 38(6):9-18.
[9]黨琳燕,省級體育協會實體化發展模式、現實挑戰與優化路徑[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2,39(5):82-86.
[10]王志文,張瑞林.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脫鉤轉型:困境與突破——以有限法人自治為中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3):41-48.
[11]徐士偉.建設體育強國進程中運動項目協會去行政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47(2):71-77.
[12]茍軼清,謝英,楊濤.依附式自主:實體化改革進程中單項體育協會與政府關系的調適機理及重構路向[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3,39(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