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采用真實世界研究方法挖掘柴可群教授辨治鼻咽癌的用藥規(guī)律及經驗。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柴可群中醫(yī)內科門診鼻咽癌患者的診療信息,基于健康信息系統數據庫挖掘柴可群辨治鼻咽癌的用藥規(guī)律并總結臨床經驗。結果"根據藥物頻次分析得出柴教授常用“生地黃”、“山藥”、“麥冬”、“山茱萸”、“桑椹子”、“玉竹”等藥物以養(yǎng)陰生津,并挖掘出4個核心組合和4個新組方。結論"柴可群辨治鼻咽癌以養(yǎng)陰生津為核心治法,從益氣生陰和養(yǎng)血滋陰兩個層次展開施治,并兼顧清熱解毒以防生變。
[關鍵詞]"鼻咽癌;真實世界研究;中藥;數據挖掘;關聯規(guī)則
[中圖分類號]"R285.6""""[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4.14.027
鼻咽癌是一種與EB病毒感染、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等密切相關的,發(fā)生在鼻咽腔被覆上皮的惡性腫瘤。流行病學統計顯示,我國新發(fā)鼻咽癌病例6.06萬,死亡病例3.41萬[1-2]。目前,放療仍是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放療后患者易出現復發(fā)轉移,生存率相對較低[3]。因此,防治放療后復發(fā)轉移,提高患者的遠期生存率尤為重要。已有臨床研究證實,鼻咽癌患者放療后2~3年內堅持服用中藥以維持鞏固治療,可有效防止腫瘤的復發(fā)轉移,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4]。
柴可群注重根據腫瘤不同發(fā)展階段進行個體化治療[5]。柴可群臨診辨治腫瘤疾病以“四則四法”原則為特色,靈活運用健脾補腎、化痰解毒、疏肝解郁、溫陽通絡的抗癌四法,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6]。醫(yī)院信息系統(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作為真實世界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其特點是客觀、真實、維度廣。本研究基于HIS數據庫分析總結真實世界數據,采用數據挖掘的方法探討柴可群教授治療鼻咽癌的用藥規(guī)律,并總結其用藥思想及經驗,為臨床治療鼻咽癌提供思路。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柴可群中醫(yī)內科門診使用中醫(yī)藥治療的鼻咽癌患者,數據來源于HIS數據庫。參考《國際疾病分類(ICD-10)應用指導手冊》[7]中的內容,診斷代碼為“C11.901”,診斷名為“鼻咽癌”;同時參考《中醫(yī)病證分類與代碼:GB/T"15657-2021》[8]中的有關內容,診斷代碼為“A13.01.02”或“A13.03”,診斷名為“鼻痔”或“鼻淵”。納入標準:①病理診斷結果明確為鼻咽癌者;②目前治療以中藥治療為主;③基本信息、診斷、處方完整;④病歷信息提示好轉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單純使用中成藥或西藥者;②病歷資料不完整;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④患有嚴重內科疾病者。
1.2""建立數據庫
采集患者的性別、年齡、就診時間、中西醫(yī)診斷名稱、中醫(yī)處方等診療信息,建立Excel數據庫。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9]為依據規(guī)范處方中的藥物名稱。
1.3""數據分析與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導入中醫(yī)傳承計算平臺系統(V3.0),在西醫(yī)疾病中輸入鼻咽惡性腫瘤,提取對應的全部處方[7]。通過軟件中的“數據分析”模塊中的“統計分析”“處方分析”等功能,進行用藥規(guī)律的數據挖掘。根據分析結果,采用SPSS"25.0對高頻次藥物進行聚類分析,得到新組方。
2""結果
2.1""用藥頻次
本研究共納入有效醫(yī)案處方95首,涉及中藥92味。對92味中藥進行頻次統計,結果顯示太子參、甘草、當歸用藥頻次最高,使用頻次≥17的有20味藥,見表1。
2.2""基于關聯規(guī)則的處方規(guī)律
將支持度設為48,置信度設為0.9,運行數據后,得到常用藥對頻次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太子參-甘草”“太子參-當歸”“甘草-當歸”“太子參-甘草-當歸”,見表2。將所得藥對進行規(guī)則分析,統計置信度為0.97的關聯規(guī)則,見表3。將置信度設為0.9,將支持度設為19、29、38,分別得到藥物關聯規(guī)則網絡拓撲圖,見圖1。
2.3""聚類分析組方規(guī)律
通過對出現頻次≥17的20味中藥進行聚類分析,采用SPSS"25.0軟件選擇組間連接,距離測量選擇平方Pearson相關性,輸出樹狀圖見圖2,得出常同時出現的藥對,運用無監(jiān)督熵層次聚類探索臨床常用新組方配伍規(guī)律,得到4個新組方,見表4。
3""討論
本研究基于真實世界,以數據挖掘的方法對柴可群辨治鼻咽癌的用藥規(guī)律進行深入研究,首先明確柴可群辨治鼻咽癌時根據其陰虛化火、痰瘀互結的病機特點,確立以養(yǎng)陰生津為核心治法[10]。首先,陰虛為鼻咽癌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即鼻咽癌患者多素體陰虛,且易感邪氣傷陰耗液使患者更趨于陰虛體質發(fā)展,故臨床病證結合治以益氣養(yǎng)陰[11-12]。同時考慮患者接受放療后,火熱之邪殘留機體,灼傷陰血,造成機體氣血津液不斷虛損的狀態(tài),日久易夾痰生瘀,故臨診結合其虛實錯雜的病機特點,輕者予以清熱解毒生津,重者予以滋陰養(yǎng)血、化痰祛瘀[11]。具體而言,臨床患者病機多變,故在治法上常兩者結合,隨證治之。
柴可群以柴氏中醫(yī)防治腫瘤“四則四法”為指導,從以氣陰兩虛為主和以陰血虧虛為主兩個階段分期論治。患者放療后的早期,以氣陰兩虛為主要病機,由于放射性為火熱之毒,作用于放射治療部位,故上焦熱毒熾盛明顯,“鼻者,肺之官也”,故初期陰傷未甚時先傷肺津,因此患者有鼻塞、口干口苦、口腔潰瘍、咽痛干咳等癥狀;而若熱毒進一步化燥入里傷中焦脾胃,造成脾氣虛弱、胃陰虧虛之象,則患者常兼有胃納差、大便干結、小便短赤等陽明燥熱之癥[13]。故臨診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為治法。對于輕癥者柴可群常用麥冬、玉竹之品養(yǎng)陰潤燥,配以黃芩、連翹之品清上焦火熱之毒,或以白花蛇舌草清熱散結消癌腫,并常佐以辛夷之品通鼻竅使邪熱有出路;若患者熱毒入里,柴可群常用太子參、甘草、山藥、薏苡仁之品健脾益氣、益胃生津,配以竹茹清胃熱,佐以枳殼、佛手之品理氣寬中、行滯消脹。而患者放療后時間較久者,以陰血虧虛為主要病機,由于病程日久,考慮津血同源,血屬陰而難成易虧,故熱邪灼傷津液日久易傷及營血,致血分蘊熱,絡脈不暢瘀血阻滯頏顙易復發(fā)生變,故以化血入陰之法補血生陰[14]。柴可群首重一味當歸補血,兼以桑椹子、黨參之品滋陰養(yǎng)血;而若病程纏綿,熱邪進一步入里,劫奪真陰,則致腎精不榮,水不涵木,肝血虧損更甚,肝腎同源亦為精血同源,故養(yǎng)血滋陰尤重肝腎[15]。柴可群臨證根據患者精血虧虛的程度,或以女貞子合阿膠、當歸之品,寓滋養(yǎng)肝陰、化生精血之意,或巧取六味地黃湯三補三瀉之補法,以一味生地黃易熟地黃,以其甘寒涼潤之性滋養(yǎng)腎陰而不滋膩,配以山茱萸滋腎益肝、山藥平補肝脾腎三臟之陰,達到填精益髓以養(yǎng)血之效。
進一步通過聚類分析柴可群常用藥物配伍,得到4個新組方,體現了柴可群根據鼻咽癌“虛、熱、毒”主要致病因素配伍。新組方中均有太子參、甘草、當歸,體現柴可群緊扣鼻咽癌患者“正虛邪實,但以正虛為重”的病機特點,全程兼顧補益氣血,柴可群常考慮機體津液的生成依賴于氣的推動和氣化作用,且陰液的生成尤其與脾氣散津、胃游溢精氣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故以“太子參-甘草”精簡藥對組合,健脾益氣才可使陰津化源不絕[16];在此基礎上,以氣血相生之法,組成“太子參-甘草-當歸”核心配伍,體現柴可群臨診時,并不是將患者簡單分為兩個階段,而是在疾病發(fā)展的全程重視益氣與補血兩個方面,且配伍精妙,藥簡而力專。同時兼顧清除體內火熱余毒,根據毒邪亢盛的程度治法也有不同,若熱毒仍較熾盛時,常配伍黃芩或連翹之品清熱瀉火解毒,若毒邪留滯成瘀,常配伍薏苡仁或半夏之品清熱排膿解毒,而若兼夾時則兩法并用。此外,又恐熱毒灼傷陽明津液,腑氣不通致余毒積滯體內,柴可群常以一味枳殼行滯消脹以消積。
4""驗案舉隅
驗案一:患者,女,57歲,2019年5月24日初診,因反復流鼻血就診,根據病理結果確診為鼻咽癌,而后住院放療33次,行靶向治療7次,同時行化療6次。刻下胃納差、口腔潰瘍、晨起口干口苦,舌暗紅苔薄燥膩,脈沉,證屬陰虛內熱,治以養(yǎng)陰生津、清熱散結。
處方:南沙參18g;生地黃18g;麥冬18g;太子參45g;黃芩12g;膽南星12g;薏苡仁30g;當歸30g;甘草3g;雞內金12g;桑椹子30g。
二診:患者服藥2周后訴胃納改善,口腔潰瘍較前緩解,近期乏力明顯,夜寐差,舌紅苔薄膩,脈沉,證屬氣陰兩虛。患者前證改善證明原方有效,處方:南沙參18g;生地黃18g;麥冬18g;太子參45g;膽南星12g;當歸30g;甘草3g;雞內金12g;桑葚子30g;辛夷12g;山藥30g;茯神30g。2周后復診,前癥已明顯改善,未見明顯不適,后續(xù)以原方繼進。
按語:患者鼻咽癌放療后又行多次靶向及化療,其形體羸弱,陰傷較甚,且正氣虧虛無法消除體內殘存的熱毒,治當以扶正為本,重在養(yǎng)陰,兼顧清熱散結。處方重用南沙參、麥冬、生地黃養(yǎng)陰生津,合太子參、甘草、薏苡仁健脾補氣,又配以當歸、桑椹子養(yǎng)肝補血,有陰津化源不竭之妙,以黃芩兼清上焦熱毒,并佐以膽南星、雞內金以消積,使全方補而不滯。二診患者前癥改善,但乏力仍存,夜寐較差,考慮患者仍以正氣不足為主,且氣虛較甚,故增補益之力,以辛溫之品辛夷易寒涼之黃芩,加用茯神補益心氣,養(yǎng)心安神。全方以養(yǎng)陰生津為要,用藥平和,補瀉相宜,使機體正氣漸復,臟腑調和。
驗案二:患者,女,51歲,2020年10月6日初診,患者6個月前外院確診鼻咽癌,行放療32次。刻下患者神疲乏力、口腔潰瘍、口干、偶有頭暈頭痛、夜寐差,舌淡暗紅苔膩,脈沉弦,證屬肝腎陰虛,治以滋陰養(yǎng)血、益精填髓。
處方:炙甘草12g;枳殼12g;姜半夏12g;太子參45g;桂枝30g;紅景天18g;阿膠珠6g;當歸30g;蒲公英30g;生地黃12g;桑椹子30g;山藥30g。
二診:患者服藥2周后訴頭暈頭痛緩解,乏力較前改善,夜寐安,仍有口干不適,舌淡暗苔薄膩,脈緩,證屬陰虛痰瘀。患者前證改善證明原方有效,處方:炙甘草12g;太子參45g;桂枝30g;阿膠珠6g;生地黃12g;桑葚子30g;竹茹12g;郁金12g;制黃精15g;黃芩12g;當歸30g。患者2周后復診,癥狀較前改善,后續(xù)以原方繼進。
按語:該患者鼻咽癌放療后半年余,熱邪久留,肝血虧虛,劫奪真陰,元氣大傷,治當以補益肝腎為主,重在滋陰養(yǎng)血,兼顧清熱。處方首重用一味當歸養(yǎng)肝補血,配伍甘潤之阿膠、桑椹子滋陰養(yǎng)血以潤燥,又合紅景天、炙甘草之品有氣血雙補之效;同時生地黃、山藥與桑椹子配伍,有同補肝腎陰津之妙,又以黃芩、蒲公英清里熱,并佐以半夏清熱排膿不留瘀。二診患者前癥改善,但仍有口干、乏力等不適,考慮患者病程日久,陰傷難復,故加用制黃精滋補腎陰,以滋水涵木之法補益肝腎,又恐陰虧日久留瘀,故合郁金疏肝理氣、化瘀行滯,同時兼以竹茹清熱除煩。全方以滋陰養(yǎng)血為要,肝腎同補,又兼顧清熱除瘀。全方謹扣病機,終獲良效。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CHEN"Y"P,"CHAN"A"T"C,"LE"Q"T,"et"al."Nasopharyngeal"carcinoma[J]."Lancet,"2019,"394(10192):"64–80.
[2] CHEN"W,"ZHENG"R,"BAADE"P"D,"et"al."Cancer"statistics"in"China,"2015[J]."CA"Cancer"J"Clin,"2016,"66(2):"115–132.
[3] SUN"X"S,"LI"X"Y,"CHEN"Q"Y,"et"al."Future"of"radiotherapy"in"nasopharyngeal"carcinoma[J]."Br"J"Radiol,"2019,"92(1102):"20190209.
[4] 張蓓,"黃圓圓."中醫(yī)治療鼻咽癌臨證經驗及研究進展[J]."中醫(yī)腫瘤學志,"2019,"1(2):"54–58.
[5] 柴可群,"陳嘉斌,"陳淼,"等."病證結合診療模式在腫瘤康復與姑息治療中的運用[J]."中醫(yī)雜志,"2015,"56(1):"23–26.
[6] 柴可群,"陳嘉斌,"徐國暑."基于病證結合論中醫(yī)辨治腫瘤四則四法[J]."中醫(yī)雜志,"2016,"57(2):"111–114.
[7] 盧朋,"李健,"唐仕歡,"等."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開發(fā)與應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9):"1–4.
[8] 周小軍,"田道法."鼻咽癌古文獻研究[J]."中華醫(yī)史雜志,"2001(2):"52–55.
[9] 周小軍,"王士貞,"阮巖,"等."鼻咽癌變過程中醫(yī)體質證候調查[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4):"721–723.
[10] 周小軍,"田道法."鼻咽癌家系體質調查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2(11):"60–63.
[11] 盧偉,"吳勉華."吳勉華教授從氣陰兩傷論治鼻咽癌放療后損傷[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34(9):"2073–2075.
[12] 周學平,"葉放,"郭立中,"等."以病機為核心構建中醫(yī)辨證論治新體系——國醫(yī)大師周仲瑛教授學術思想探討[J]."中醫(yī)雜志,"2011,"52(18):"1531–1534.
[13] 陳嘉斌,"徐國暑,"余志紅,"等."柴可群從肝論治惡性腫瘤學術經驗[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9,"34(7):"3041–3044.
[14] 單飛瑜,"沈敏鶴,"阮善明,"等."吳良村治療鼻咽癌放化療后經驗[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3,"48(4):"237–239.
[15] 吳婷,"田道法,"周振峰."鼻咽癌放化療后康復期中醫(yī)病機特點研究現狀[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6,"24(1):"76–80.
(收稿日期:2023–03–23)
(修回日期:2024–03–01)
聲""明
近期,有不法人員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本刊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電子信箱,冒用《中國現代醫(yī)生》編輯部向本刊作者發(fā)送詐騙郵件,以延誤職稱晉升為由,要求作者添加微信處理相關事務騙取作者費用,嚴重損害作者的利益和我編輯部形象。鑒于此,《中國現代醫(yī)生》編輯部鄭重聲明:
1."本刊暫無微信聯系方式,唯一投稿渠道為《中國現代醫(yī)生》官網(http://www.zgxdys.ac.cn)。雜志官方信箱為:zgxdys@imicams.ac.cn。
2.《中國現代醫(yī)生》是萬方醫(yī)學、中國知網、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期刊出版后1個月左右可在上述數據庫的網站查閱作者論文。
3.《中國現代醫(yī)生》編輯部目前收取版面費僅有對公轉賬一種方式。開戶行:中國建設銀行北京雅寶路支行;開戶名稱: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信息研究所;銀行賬號:1100102840005985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