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猛
摘 要:森林病蟲害是林業生產過程中普遍發生的一種病害,其不僅會對森林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還會破壞大自然的生態系統。因此,掌握森林常見病蟲害的發生特征,并提出針對性措施,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保證森林生態系統有序健康的發展。本文從森林害蟲的基本情況出發,簡要分析了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特點,采取多項綜合防控措施,并闡述其具體應用方法。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栽培管理
在對森林實行保護工作時,管理人員除了要治理亂砍濫伐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還要采用適當的防治技術,有效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相關問題。森林病蟲害具有種類多、范圍廣、防治困難等特點。因此,我國加大了對森林主要病蟲害防控技術的研究,并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實踐工作中仍需進行不斷優化。
1森林常見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1.1病蟲害影響范圍大
病蟲害對樹木的危害是持久的,且不同的病蟲害對樹木的危害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國森林病蟲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害蟲種類繁多,該特征會使控制病蟲害工作變得更為復雜,這提升了林業部門的防控難度。與此同時,由于我國森林病蟲害通常持續時間較長,經常有大量的外來病蟲害輸入,這使得我國的病蟲害基數更加復雜,過去的控制方法較難徹底根除森林病蟲害,林業部門應及時創新改善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1.2病蟲害防治難度大
當森林病蟲害發生后,林業部門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森林病蟲害的擴散。但在實際的病蟲害治理過程中,往往較難徹底消滅害蟲,且害蟲具有較強的反復性,這給害蟲的治理工作帶來了較大困難。在森林害蟲控制的初期,松毛蟲和青楊天牛的控制是最困難的,同時也呈現出病蟲害復雜的特點。當病蟲害控制不當時,甚至會出現區域性暴發,給林業部門的病蟲害防控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林業部門應盡快加強對森林病蟲害發生特征的認識,采用針對性的防治技術,提高森林病蟲害控制的效果和質量。
2森林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2.1化學防治技術
農藥是殺害森林害蟲的重要手段,其通常為一類以抑制或消除害蟲為目的的化合物。常用的殺蟲劑包括殺蟲、殺菌、殺螨三大類。殺蟲類農藥以防治森林害蟲為主,利用殺菌劑可以防治森林病原菌種類,殺螨劑是一種常用的殺螨藥劑。各種殺蟲劑均以其特有的消殺機理,對害蟲的生理過程進行干預而實現殺滅。例如,部分農藥是通過阻斷神經傳導來達到其作用,而另一部分農藥則是通過阻斷病菌細胞壁的合成來達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此外,在施用和處置農藥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最大限度地發揮藥效,減少對非靶標生物及環境的危害。
農藥定向施藥法是指將農藥精準高效地輸送至預定靶位,以達到最優控制效果。利用該化學防治方法,能使農藥有目的地覆蓋森林,發揮其無公害防治病蟲害的作用,大幅度地減少殺蟲劑的使用,降低防治成本,降低環境影響。該方法的應用包括一個高精密的噴灑裝置,保證藥劑能在樹葉和樹皮上均勻分布。此外,無人機的噴灑效率也較高,利用先進的傳感技術及圖像處理技術,可以對害蟲進行實時監測與定位,達到準確施藥的目的。不斷進行的科技研發與革新能使施藥方法的針對性更強、更有效[1]。
樹干施藥技術能夠充分利用林木自身的內在循環機理,將藥劑迅速輸送至所需區域,高效快速地防治病蟲害。相對于傳統的噴藥方法,該方法更為精準,可有效降低殺蟲劑對環境及非靶標生物的危害。我國部分地區的病蟲害發生較為頻繁,地方林業部門可采取樹干注射法來處理病蟲害發生情況較重的林木。注射后的藥劑會經樹液流動快速輸送至病損區域,可有效防治病蟲害傳播。該方法同樣可有效降低殺蟲劑用量,降低化學藥劑對周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潛在危害。
2.2生物防治技術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生物防治技術也在不斷普及。在我國林業部門發展過程中,面對經常出現的病蟲害問題,森林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合適的生物防治手段,依靠科學的方法,引進病蟲害的天敵,或利用樹種的特點,吸引有關病蟲害的天敵,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例如,對森林中的一種常見的松毛蟲,可以通過科學引進赤眼蜂控制該病蟲害。考慮到赤眼蜂的特性,引進該昆蟲可以有效控制松毛蟲害的擴散。此外,還可以利用病蟲害的生物學特征,有針對性地研究和開發生物防治技術,可依靠仿生制劑消滅害蟲,提高害蟲控制的有效性。在實行生物控制的同時,也可用微生物制劑替代傳統使用的化學農藥,避免過度使用農藥而給森林樹木帶來生態危機。
生物防治技術是指利用特定生物的天敵對害蟲進行控制,是一種綠色防控措施。因此,合理地選用合適的天敵資源,使其對森林實行有效的生防是十分重要的。天敵的選擇主要是根據其對某一種有害病蟲的防治作用,同時也應考慮到其本身的存活與適應能力。林業部門要從當地的氣候、土壤及生態環境出發,引進能有效防治病發頻繁害蟲的天敵。
抑菌微生物在森林害蟲治理中能夠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是實現綠色防控的重要途徑。抑菌微生物具有顯著的抑制或殺滅一些病原菌和害蟲的作用。因此,選擇合適的抑菌微生物,研究其防治疾病的能力和自身的生存適應能力,是生防技術治理病蟲害的關鍵。在實際應用時,防治人員需對篩選出的微生物進行菌種培育和繁殖,將其噴灑、灌溉和拌土,當其與發病樹木接觸時,會釋放出對疾病起到抑制或殺滅作用的物質,實現控制疾病的目的。
信息素調控法是指通過昆蟲間的化學通信來實現對害蟲的干擾。通過在森林中投放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能有效擾亂昆蟲的活動,甚至引誘其自投羅網。一些特定的信息素可以引誘特定的有害生物進入設置的捕獲器,有效控制病蟲害。此外,通過釋放大量的信息素,可將有害病蟲的化學信號淹沒,導致害蟲求偶困難,影響其生殖行為,維護森林生態環境[2]。
2.3物理防治技術
2.3.1機械捕殺技術
物理防治是一種綠色的森林病蟲害控制技術,被森林防治人員廣泛采用。物理防治通常可采用誘捕、隔熱、照明等物理手段來進行森林病蟲害的控制,以保證在不損害森林生態的前提下,有效地消滅相應的病蟲害。例如,防治人員可在幼樹樹干上纏上一層平滑的塑料薄膜或膠環,利用其平滑的表皮,阻止病蟲害的蔓延。在種樹之前,應先將樹苗曬干,利用高溫來有效殺死幼苗中的病蟲害。防治人員可在林區設置對應的殺蟲燈,以此來誘殺害蟲。在森林地區安裝鳥雀設備能有效地養殖鳥雀,用于防蟲。對中等樹齡以上的枝條進行定期修剪,提高其生長和抗病蟲害的能力。隨著森林體系的發展和成熟,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保護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采用機械滅蟲技術對森林害蟲的控制具有快速直接的作用。其是利用物理方法對蟲害進行直接捕獲和清除,能及時對林木的健康起到保護作用。與其他類型的防治技術相比,機械控制能夠快速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發生。受部分地區的地理、氣候等實際因素影響,部分有害生物易發生大范圍傳播。因此,當地森林部門應采用機械捕捉昆蟲的方法,利用吸盤或大型振動網來捕捉昆蟲。采用機械滅蟲技術能使豐富多樣的森林資源得以及時有效地保存下來。
2.3.2光能捕捉技術
光捕捉技術在森林害蟲控制方面能顯示出其特有的優越性。這種方法是利用特殊的光亮來吸引害蟲,然后產生特殊的光能吸引害蟲。這一技術的本質是充分理解昆蟲的行為與生理學特征,利用技術手段對其進行有效干預。為了使害蟲的防治更加有效,較多地區都已開始推廣應用光捕集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大多數林區都安裝具有發光二極管等高效發光的 LED燈,專門用來引誘有害生物。
2.3.3聲波治理技術
聲傳播是一種新興的森林病蟲害治理手段,其核心機理是通過對害蟲進行一定的擾動或誘導,實現對害蟲的驅避和控制。該方法將昆蟲生理行為學與聲學理論相結合,是一種新型的病蟲害防治手段。聲波能擾亂多數有害生物的行為,如覓食、求偶或繁殖等。該工藝具有環保、無農藥殘留、操作簡單、成本低等優點。在實際治理中,聲波治理技術已經在許多林業部門中得到了檢驗。例如,利用某種頻率的聲波,可以將一些危害樹木的有害生物驅趕出去。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在不斷地探討如何通過調節聲波參數來適應不同的害蟲及生境,以此達到更好地控制害蟲的目的[3]。
2.4開展多樣化種植
森林病蟲害的種類多,涉及面廣,因此,林業部門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栽培方法,實行多元化栽培。通常情況下,森林病蟲害大多數是在某一種植物上發生,通過多樣性種植,可以使不同種類的植物彼此隔離,避免病蟲害的蔓延。同時,森林管理人員還可以與實際種植樹種相結合,實行有針對性的害蟲控制,提高控制成效。
多元化種植可以利用不同種類植物的不同特征來吸引各種益蟲,這些益蟲可以起到高效殺滅害蟲的作用,減少農藥的用量。在進行多元化種植時,要根據不同品種的特點進行科學組合,有些品種在生長過程中會阻礙其他植物的生長。其中,種植夾竹桃在花期不僅可以吸引蜜蜂等益蟲,而且可以促進林木的生長,比較適合參與多元化種植。
2.5采用樹根埋藥法
長期以來,我國主要采取化學農藥直接噴殺的辦法,這既影響了林木的正常生長,又對森林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危害。因此,林業管理人員應該以保護生態環境為重點,更新防治觀念,引進高效、有針對性的林業病蟲害控制技術,其中,樹木根系埋藥法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森林病蟲害控制技術。采用根系埋藥法,既能充分利用樹種的特性,又能有效地控制用藥范圍。
樹根埋藥法的使用有兩種操作方法。第一,要先將藥劑埋在地下,在樹根周圍挖一個直徑0.5~1.5米的大坑,或在樹根附近挖出兩三個土坑,將殺蟲劑埋在土坑里,讓樹木吸收這些殺蟲劑,達到控制害蟲的目的。第二,是將藥劑埋在瓶子里,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再從樹干上挖出一些根莖,將根莖插入瓶子中,讓樹木的根部更好地吸收藥劑,起到控制害蟲的作用[4]。
3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方法
3.1栽培管理技術
林業部門可以利用生物遺傳、分子生物學等理論,根據樹木特有的生物學、生理學特征,選擇合適的作物進行抗病育種。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等手段,能夠實現對森林資源的有效利用。近年來,我國林業部門通過對林木害蟲抗性的鑒定,發現了許多與林木害蟲抗性相關的基因,并通過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手段培育出了高抗病蟲害的林木新品種。經過研究表明,該品系對病蟲害具有較好的抗性,可以廣泛種植在森林中。
間作雜草治理是一種通過在不同樹種間栽植特殊樹種,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方法。該方法所選擇的植物不僅要能給森林地區提供養分,而且還能在生態上與有害生物發生相互作用,以達到減輕病蟲害、改善土壤質量、增加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森林生態健康的目的。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使間作雜草治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國內一些林場中都種植了具有一定抗病害能力的野生雜草,如金銀花、連翹等。
3.2確定防治對象
林業病蟲害的有效管理依賴于對其發生特點的明確識別。對于不同的病蟲害,防治人員應了解其在特定環境和季節內的活動峰值及其對特定樹種的偏好,為制定準確防治措施提供關鍵信息。某些病蟲害在溫濕條件下較為活躍,而另一部分病蟲害則在干燥季節中顯示出較強的侵害性,防治人員應根據實際條件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細致的場地調查、監測和數據記錄均是識別病蟲害特點的關鍵步驟,防治人員應認真對待每一個步驟,為后續的防治工作提供堅實基礎。
3.3科學選用防治技術
對于森林病蟲害的治理,應針對不同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理方法。病蟲害的類型、發生地不同以及所牽涉的樹種出現變化,都會對事先制定的防治對策產生影響。因此,治理人員應對現有的各類技術進行深入的認識與評價,完善指導防控工作。例如,當遇到輕度的真菌感染時,只需要使用部分生物控制方法,使用抗微生物來進行干預即可。但當大面積發生蟲害時,則采用多種防治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比較適宜[5]。
3.4優化防治技術模式
在實踐中,單一的害蟲控制方法較難適應復雜的環境、種類繁多的害蟲治理要求。要根據害蟲的特點和地域特點,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更精準有效地控制目標。在我國亞熱帶地區,一些害蟲和蟲害發生的時間不同于其他地區,當地可采用機械滅蟲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方法,控制當地林區病蟲害。該結合方法能夠充分發揮機械裝備快速消減有害生物種群的優點,并通過釋放天敵等生防手段,實現對有害生物種群的長期控制,保障森林健康發展。
3.5完善防治效果評估
在森林病蟲害治理中,如何優化管理措施是保證森林區域可持續高效經營的重要步驟。林業部門既要考慮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又要考慮森林的生態平衡和經濟效益。運用新型科學技術能有效緩解林區人力和物力耗費較多的情況,治理人員可采用現代監測儀器,定期采集樣品,分析樹木的健康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防治過程中各環節的精細調控,使之更符合當地林區防護規劃,保證森林病蟲害的控制效果能夠不斷優化。
總之,森林病蟲害的治理是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林業部門應選用適宜的工藝,合理搭配,增強防治效果,保證森林的經濟效益。在區域應用時,應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條件,結合不同的害蟲品種,選擇最合適的技術進行防控。今后,要加強對森林病蟲害的調查研究,推動我國林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旭.生物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林業科技情報,2023,55(04):110-112.
[2]楊野.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J].新農業,2023(18):48-49.
[3]劉可.無公害防治技術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09):61-63.
[4]張成吉.甘肅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方農業,2023,17(16):94-96.
[5]楊雯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分析[J].鄉村科技,2023,14(16):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