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生抑郁癥檢出率達40%,學生群體作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面臨著學業、就業等壓力的增大,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且呈低齡化趨勢。孩子們正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亟須關注。
《莫愁》雜志專訪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殷飛,請他對廣大家長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了答疑解惑。
《莫愁》:根據您的調研和觀察,當下在江蘇,青少年兒童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哪些?根源于哪些方面?
殷飛:當前江蘇省所反映出來的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問題相對于全國而言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共性一,經濟富裕帶來青少年兒童的精神生態改變。伴隨著生活富裕和物質豐富,過去受樸素的“過上好日子”理念影響的青少年兒童學習動機消減。價值觀被經濟標準單一化后,無意義感帶來的空心化導致他們的精神世界迷茫。
共性二,居住方式導致青少年兒童的交往生態改變。村莊文化與大院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寓房居住方式所帶來的封閉式居住文化。青少年兒童與同齡人自然交往的機會減少,缺乏真實的人際互動,家庭親子矛盾增加。盡管家長努力與孩子們“交朋友”,提升“陪伴能力”,但青少年兒童的家庭與社區交往生態并沒有因此得到有效彌補,南轅北轍的舉措反而讓家長們更增添了家庭教育的焦慮。
共性三,網絡社會導致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生態改變。封閉的生活環境、簡單的人際交往,再加上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刺激與誘惑,讓青少年兒童進一步產生了交往的惰性,人際交往能力被削弱,最終導致回避型和退縮型的生活方式與人格。當下社會流行的“躺平”“社恐”“斷親”“獨身主義”等現象,多少都和孩子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有著較大的關系。
除了上述的共性問題,江蘇自古比其他地方更加崇文尚教,當下,很多家長還秉持著傳統的學習成功觀,所有的不同潛能類型的孩子都要通過一種方式成功。無差別的成功觀直接導致了內卷,本應在不同賽道的孩子擠在并不擅長的同一賽道,帶來更加激烈的競爭,致使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加凸顯。
《莫愁》:家長怎樣才能及時發現、甄別孩子是否存在心理上的困惑和問題?
殷飛:孩子的心理困惑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家長作為非心理學專業工作者,無法也不需要做出專業的判斷,但是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比較簡單的經驗性判斷,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早期有所察覺。
經驗一,孩子在社會功能上有無損害。無論孩子處于什么年齡,他們都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如經過入園適應階段后,幼兒能夠正常入園,在園能夠聽從老師的指令等;中小學生能夠正常入學,即使家庭作業沒有完成或者睡眠不足,在沒有身體疾病的情況下,也能夠勇敢地面對挑戰,積極入學。反之,如果出現上述社會功能性障礙,家長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教師一起觀察做出進一步的判斷,直至請專業的心理工作者介入。
經驗二,專門教育機構的教師有無反饋。家長要重視教育機構老師的反饋,這里的機構包括中小學幼兒園,也包括其他社會機構。機構的特點是集體形式的教育,教師通過對同齡孩子在認知、行為、情緒、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的比較,可以及時發現他們的差異。家長可以和教師進行合作觀察,及時發現自家孩子在群體中表現出來的特異性問題。
經驗三,孩子的情緒與交往狀態。關注和孩子的日常交往,一般情況下,孩子的發展是緩慢的、漸進的,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某個階段情緒和人際交往發生明顯的變化,且維持較長時間,要引起足夠的警覺。
《莫愁》: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預防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殷飛:從預防的角度分析,家長在孩子心理健康問題上主要還是從生態學系統觀的視角展開。
預防一,多帶孩子進入自然。孩子幼年階段最好的早教課堂在大自然中,在那里他們能夠和小草一起呼吸,感受風的方向,聽布谷鳥空靈的呼喚和草叢中昆蟲的低吟,這些都是孩子心靈的底色。當下流行的“公園20分鐘效應”就是這個道理。
預防二,多讓孩子自然交往。人類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其中包含了人作為群居高級生物的特點。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家長在條件允許下可以考慮生育多子女,以平衡孩子交往的家庭微生態。另外,家長應主動為孩子創造自然交往的機會,如周末、節假日約好友一起郊游旅行等。在自然交往中,孩子們通過自訂游戲規則、互動中的進攻與妥協等過程,微妙的心理能量會隨之生成。
預防三,多和孩子傾心交流。親子互動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動力,也是有效預防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積極手段。外面的世界不可能是“無菌環境”,每個孩子都會遇到挑戰,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免疫力”。不論孩子遇到什么挑戰,良好的家庭環境、良性的親子溝通,都能幫助他們更好地保護自我,實現超越。
預防四,多給孩子發展路徑。無望和絕望是心理健康的大敵。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幫助孩子探索不同的發展道路,嘗試在不同路徑上實現自我價值。避免用簡單的思維刺激孩子,如“考不上,你就完了”。要和老師一起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智能特點,讓不同潛能類型的孩子對未來都充滿希望,提升心理韌性。
《莫愁》:在和青春期孩子相處中,家長有哪些需要學習和注意的?親子溝通有哪些技巧?
殷飛:家長在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中,最大的挑戰是“變與不變”的矛盾。即孩子在不斷變化成長,而家長的認識、心態、情緒和互動方式沒有發生改變。因此,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積極關注。
一是關注孩子的是非觀和道德行為。有些家長來咨詢,反映自己的孩子動不動對父母惡語相向,甚至拳腳相加,這不是青春期孩子應有的表現。青春期的孩子情緒變化快,對自尊的要求高,對父母的管教比較敏感。他們可能會和父母在情緒上發生糾纏,但不至于產生不道德行為。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存在是非問題和道德問題,要積極反思,而不是對孩子的言行進行簡單的指責,甚至發生沖突,而應心平氣和地讓孩子明白:家長理解他的情緒,但是不能接受他是非不分、不道德的行為。
二是增強對孩子情緒的敏感性。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發生升騰非常快,快到他們自己都始料未及。因此,家長要敏感地感知孩子的情緒變化,避免自說自話,成為孩子情緒波動的導火索。
三是提升家長與孩子互動的彈性。當孩子出現情緒時,家長不要試圖和孩子進行“陣地戰”,“對轟”不僅不會解決問題,還會讓情形更加失控。這時,我建議家長要能站得高看得遠,在理解孩子規律性表現的情況下和孩子打“游擊戰”,避免針尖對麥芒的相互刺激。當孩子出現非理性的情緒時,家長可以戰略性地退一退,“我們這會不討論,等你情緒好些了,我們再聊”。在大家情緒平復后,可以再次討論問題,這個過程有點像跳交誼舞,親子在進進退退中討論了問題,控制住了情緒,形成了平等的溝通模式。
當然,無論什么情形,事后親子都可以一起交流,進行總結和復盤,以提升親子雙方的理性能力。
圖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