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據公用的中國傳統文化根據

2024-06-13 00:00:00姜奇平于小麗
互聯網周刊 2024年9期
關鍵詞:現代化

“數據二十條”提出“充分實現數據要素價值、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支持數據處理者依法依規在場內和場外采取開放、共享、交換、交易等方式流通數據”。如何理解這里所說的“共享”?這里的共享與市場經濟并不矛盾,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共享。理解共享發展理念中的共享,需要跳出西方式現代化尤其是科斯經濟學中共享就無法市場化的過時觀念,從中國古代傳統中得到對前沿的啟發。其中突破西方中心論的關鍵一點,是在“公有”之外,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吸收借鑒“公用”這一市場化先進理念。

數字經濟是工業經濟的否定與農業經濟的否定之否定,從資源配置角度,需要否定共享(公用)就不能市場化的成見,用共享提升數據配置各種社會資源的效率;從社會分配角度,否定工業化中不平等的分配關系,在螺旋式上升中恢復(以創新為條件)活勞動獲得剩余這一相對平等的分配關系。這兩方面的隔代遺傳使中國古代社會主義的基因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因勞動與數據資本統一于活勞動這種前景而重新煥發活力。

一、數據公用問題的現實性

“數據二十條”在數據基礎制度上的一個重要突破,是淡化所有權、強化使用權,用三權分置來解放新質生產力。這就使數據共享的“享”是指公有還是公用,成為理解問題的關鍵。

西方式現代化主導下以法權(所有權)為中心的產權模式,在數據成為主要生產要素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面前,日益暴露出與自然權利(使用權及活勞動)脫節的弊端,而到了重新進行范式變革的時候。在西方資本主義條件下,法律權利與自然權利的矛盾表現為所有者與使用者的矛盾,所有權人不使用同樣獲得全部剩余,而使用者創造增值卻不能獲得剩余作為激勵。其惡性發展表現為所有者自己不使用,也可以合法地不讓其他更有效率的使用者進行經營使用,從而造成資源閑置、浪費和對生產力的破壞。

轉機來自以數據要素為代表的異質生產力。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在資產中,可通用、復用的資產所占投入與貢獻的比重,逐漸超過不可通用、只能專用的資產所占比重。異質生產力中這一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趨勢,在同樣的所有權條件下,對公用相對更加有利。這是以道為本在起作用,因為資產一旦通用,將其變得不公用(不開放共享)的成本會急劇上升,而損失的機會收益會急劇下降,因為無法把網絡外部性加以內部化,相反會讓適應公用的資產更具活力和競爭力,更易釋放合作潛能。在人類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公用第一次得到生產力——從通用技術到通用資產——方向的支持,從而開始具備從空想變為現實的歷史條件。這也為中國古代社會主義激發了復活的生機。比較管仲在齊國實行的社會主義與數字經濟條件下可能出現的社會主義在公用這一點上的異同,中國古代以鹽鐵作為主要生產要素,未來將以數據作為主要生產要素。鹽鐵由于物質特性的原因,導致其社會主義作用只能在宏觀層面、二次分配層面實現。顯然,數據要素更適合在微觀層面“公用”,尤其與齊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而非資本主義”的取向更為匹配,更容易使中國本義上的“天下為公”得以實現。

在數據要素作用倍乘,而物質、能源作用相對倍除(綠色、低碳)的趨勢影響下,專用資產的稀缺性相對下降。數據只有在最終使用中才能充分實現價值,而個性化最終消費決定生產,又迫使產權激勵經過千回百轉,轉回到激勵更靠近高風險高收益之源的一線活勞動的方向。而一線活勞動獨具的創新、創造的活性特征,決定這種高附加值之源是不可復用的,因此在個性化時代會變得越來越稀缺。一切平臺,得應用(APP)者得天下。增值應用使得使用者的地位超過食利的所有者。在數字經濟時代,資本家不是出于道德原因不想繼續剝削,而是出于經濟的異質性(從異質生產力到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異質性)的原因而不能再繼續剝削模式。因為高收益對應高風險成為新的經濟常態,以集中模式發揮作用的個人精英(資本家),不能應對分布模式的風險,只有在分散風險的過程中讓渡占有權、決策權和分配權,與利益相關人分享利益,才能適應中國、美國乃至全人類的未來。

數字經濟終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補充公用這一突出亮色,表現出三大特征:一是生產資料因為要素可復用,因此分享使用(公用)比不分享使用,對要素的所有權人與非所有權人都更為有利;二是生產過程高度不確定,且瞬息萬變,因此讓渡決策權至一線,對要素的所有權人與非所有權人都更為有利;三是收益只能在高風險中實現,因此將剩余分配的大頭從系統中央轉向分散的節點,對要素的所有權人與非所有權人都更為有利。

對于20世紀出生的中國經濟學者來說,產權明晰這種典型的西方式現代化概念具有極大吸引力。產權明晰對于專用性資產是適用的,但對于以數據為要素的無形資產卻只有5%的適用性。只有5%的數據要素,適合場內交易。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需要將資產拓展到涉及數據外部性、網絡外部性的,根據數據本身特點,探索相應的產權制度。

當前,繼續模仿西方,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對于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有其必要性,尤其對于可剝離外部性、完全有形化的實體要素來說,是有效的激勵機制。但同時也要提前看到,對于包含外部性、難以完全有形化的數據要素來說,對所有權與使用權進行適當分離,是更加適合的產權設計。

當前的實際情況是,對數據要素這種無形的無形資產來說,可以變成像專利那樣的有形的無形資產,從而可以入表的部分只占5%左右。而場外交易大量存在的是無法進行確權,或確權成本過高、完全無形的無形資產??梢哉f,所有場景化的數據要素,幾乎都屬于后一種情況。因此,江小涓、高新民等知名專家都在大聲疾呼要在“交易”(如交易所交易)之外,重視作為主流形式存在的交互(“數據二十條”中稱為“交換”),以解決數據脫離應用問題。業界人士即使對理論不感興趣,也要正視這一現象問題。

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不僅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傳統,在當代中國也有廣泛的實踐基礎,一是農村土地的兩權分離、三權分置成功實踐,二是“數據二十條”所指引的兩權分離、三權分置政策。一個帶領我們走過了昨天,一個引導我們走向明天。不同于西方式現代化產權范式之處都在于,其產權激勵機制基本都是與所有權無關的。

將體現現代性(工業化)特征、強調公有、私有的現代產權制度,與體現前現代(農業化)、后現代(數字化)特征、強調公用、私用的中國產權制度結合起來,就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產權新范式中“天下為公”的全面含義。

需要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天下為公”,其普適性是兼及東西方的,不僅工業化中的公有制可以實現天下為公所用,工業化中的私有制也可以實現天下為公所用,其中共通的標準在于中央提出的“各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資料”。

二、中國古代有公用而沒有公有

所謂公用,在政策中的定義是“平等使用生產要素”。這是西方式現代化中沒有,而中國式現代化中獨具的理念。公用與共享發展具有相近的內涵,是新發展觀中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1] 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重申,“使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2]

長期以來,受西方中心論影響,人們經常不恰當地用公有制(古代公有制)來判斷古代東方社會的所有制性質,這并不符合東方的實際。馬克思晚年開始注意到這一點,通過“東方學筆記”(《人類學筆記》、《歷史學筆記》)研究亞細亞生產方式中,以使用權為中心構建的東方社會所有制。他據此在1882年(《共產黨宣言》俄文版序中)修正了關于社會主義的提法。在新提法中將所有制的決定因素從所有權擴展到使用權,不僅與俄羅斯古代社會主義基本內涵一致,而且與中國古代社會主義基本內涵高度一致。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高度重視這一思想。

《禮運》大同章所說“天下為公”,是中國古代社會主義的綱領,但其中的“公”并沒有公有的意思。董楚平考證認為,從先秦到西漢的文字資料中,所有“為公”,沒有一個可以解釋為“是公有的”或“成為公眾的”。不但《禮運》大同章沒有公有制痕跡,直到太平天國都沒有出現過全社會實行公有制的理想。據此可認為,“古代沒有‘天下公有’和‘公有制’思想”[3]。

(一)天下為公原義中沒有天下公有含義

天下為公的原義,是指天子之位傳賢不傳子。在天下為公的語義演進中,這里的權位又延展至財富,具有了經濟的含義。

對于財富(包括這里所說的權位)的占有,存在“有”(擁有)與“用”(使用)兩種方式,分別為有之與用之。有之是擁有,是合法占有,是價值上的歸屬,是對財富的狀態(物)在名分上的歸屬的肯定(明晰),涉及的是人我關系(別人有道,還是我有道,有道者得之),如“道者有之”,是在說占有的合法來自于道,占有者把握道才能擁有它;用之是自然占有,是對使用價值的利用,是對財富過程(活動)的肯定,涉及的是物我關系(我役使物的活動,使“物”變為“事”,使狀態變為過程)。

用之,還有其他的表述,如處之、理之,紀之、使之。

如《尚書大傳·殷傳》:“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唯有道者之有也,唯有道者宜處之。湯以此三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后湯即天子之位?!边@里的處之,指向的是位子的實際利用、自然控制,處的對象是位子的功能。

賈誼的《新書·修政語下》說:“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處而久之?!薄兑葜軙ひ笞=狻纷鳎骸皽唬骸颂熳游?,有道者可以處之。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p>

對權力的使用(運用)是指治理(理之),包括領導、決策(紀之,在選擇時抓住要領)、組織和控制(使之)。直接采用“用”這個詞,見于《離騷》,屈原說:“皇天無私阿(按:阿同于私)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關于大同思想中體現社會主義思想的兩權分離,可見大同章中的這句:“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直譯為:“財物,(人們)恨它被扔在地上(都想收起來),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里。”[4]藏是指有而不用,棄是指不用,即浪費。反對不使用(浪費、閑置),反對有而不用,這正是體現以使用權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這與西方產權絕對論中的兩權合一,也即“只要所有,寧可自己不用,也不許他人使用”的價值取向,形成鮮明對比;同時,與不自覺受西方法權中心論影響而脫離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極左思想,如“寧長社會主義的草,不長資本主義的苗”(比喻為了一大二公之“有”,可以犧牲自主經營之“用”),也形成鮮明對比。

下面一句:“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敝弊g為:“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都想使出來),但不一定為了自己?!盵4]出于身,含有使用權的“親自”之意,不同于“擁有”的可以名義占有。作為相對意義的“為己”則是與使用相對的所有。

這里的所有“為公”,都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公有,而是公用,對應的“有”是共有。還原到西方概念,如薩維尼和康德的產權概念,公有說的“有”是指法律占有,公用說的“用”是指自然占有。中國古代的“耕者有其田”所說的“有”實際是指自然占有。實際情況往往是土地歸諸侯所擁有(其獲得分封的條件是在打天下中立功,來轉移所有權),但不應排斥非所有權人(無地農民)使用(耕種)。一旦大規模違反,就會出現經濟危機直至社會危機。

從東西方視角來講,使用權的視角是東方產權所有制的基本標準,如果從產權角度講,中國古代主要關注使用,不是主要關注占有。中國古代社會主義主要是指公用(天下為公所用),而非公有(天下為公所有)。而公有含義上的公有制,主要是西方式現代化過程中形成的西方社會主義的標準。東方標準是在農業文明中形成的,西方標準是在工業文明中形成的。兩權分離的標志,是使用權具有獨立的收益權,尤其是剩余分配權,特指非所有權人依使用權獲得剩余,或與所有權人分割剩余的權利。所謂兩權合一,是指剩余分配權這種收益權完全歸所有權人,就剩余而言,收益權中所有權與使用權合一。

西方標準的社會主義定義,在中國古代社會主義“天下為公所用”之上,加入的新內容是啟蒙運動理性后形成的法權概念。啟蒙理性基礎上的法權,不同于農業文明的法權。農業社會也存在形式上的法權(由法律規定的所有權),但背后依據的是天人合一(主客一元)的理性,而不是主客二元(心物二元)的理性,表現的“有”不具有西方理性特有的排他性,可以排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有”,因此不具有現代性特指的產權明晰這一點,即把財富中包含的非外部性與外部性進行明文分割,你是你的、我是我的。

如果天下為公不是指公有,那么這個“公”指的是什么呢?鄭玄訓“天下為公”的“公”為“共也”。

共有與公有不同,共有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這是西方理念特別是科斯產權理念無法理解的東西。西方理念是兩權合一,即有與用在剩余索取權上是同一產權主體,而共有與公用是同一概念,是兩權分離概念,即有與用在剩余索取權上不是同一產權主體。例如,土地所有者是集體,使用者是個人。因此,有人也把共有或公用用西方術語表述為“共有與私用”。例如,趙陽借用計量經濟學做分析工具,對中國的農地問題進行了歷史和現實的分析,闡釋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共有與私用”的產權特征及對現實經濟生活的影響[5]。

在中國古代,享有與享用是相通的。以“有地”為例,《禮記·喪服》云:“君者有地者也”。鄭玄注:“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這意味著,在互不從屬的貴族之間,土地具有排他的性質,在相互從屬的等級貴族之間,如天子與諸侯、諸侯與所屬的卿大夫,則共同享有土地的所有權。魏天安認為:“這不是完全的公有制,也不是完全的私有制,對任何一級土地所有者來說,其土地所有權都是不完全的?!盵6]不完全的根據是主客一元,而所有權要達到完全,須以主客二元為條件。其中的“客”,就是權利可以像物質一樣無限可分,清晰劃界。而天子、諸侯及卿大夫這些主體,存在相互依存或依附關系,不是完全獨立的主體。

《莊子·徐無鬼》更明言:“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共與公的區別,在于共有這種方式能夠容納外部性,表現為產權模糊中的外部性,即一方主體行為產生的影響,不僅在于自身,更存在于相互依存的對方之中,形成非獨立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外部性(與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外部性之“有”,其價值實現在于彼此,是非排他的。之所以說天下為公,“非有公是也”,是因為公有、私有都是相互排斥的專有,公有是排斥私有后的有,私有是排斥公有之后的有,共同特點是專有。只不過公有專的是公,對私(個體)是排斥的,對私與私之間的相互外部性也是排斥的,而共有是“一多不分”的有。

數字經濟同樣具有“一多不分”的隔代遺傳(即否定之否定)特性。表現為在網絡效應中,公與私的界限是模糊的,在私與私的節點互動中,產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外部性,其經濟性質為互補,與互替相反。互補促成合作,而互替導致競爭。在公與私的統分結合中,公也不是傳統工業化中那種以稅為標志的公,而是稅與費結合的公,這種公實際是共,即共享。如在PPP中公私形成合作主體,在“有”上,出現混合與復合。這時的市場,不是西方意義的市場,即以所有權確權為交易前提的單邊市場,而是未來經濟中的市場,即雙邊市場,其隔代遺傳的前身是“買賣不成仁義在”。這個仁義,就屬于外部性。

天下為公的公,在中國社會主義語境下,主要指公平,說的是公平不公平(即“數據二十條”中所說的使用上的平等不平等),而非西方語境下的公共,即所有(擁有、歸屬)上的公共還是私人。后人把天下為公的公,解釋為與私有相對的公有,是西方式現代化理念傳入中國后才產生的。最早見于康有為《禮運注》:“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者,官天下也。夫天下國家者,為天下國家之人公共同有之器,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边@是在用西方近現代概念解釋中國古代,用現代義代替古代義,是出于托古改制的目的。在確定中國式現代化范式時,需要了解這一背景,避免照搬。

總之,天下為公具有以所有權為中心和以使用權為中心兩種解釋方式。兩種解釋都可以表述在“天下為公所占有”這個命題中。因為占有這個詞有所有、使用兩種意思,根據薩維尼、康德將占有區分為法律占有(所有)與自然占有(使用),如果將占有理解為法律占有,則天下為公所占有等價于天下為公所有;如果將占有理解為自然占有,則天下為公所占有等價于天下為公所用。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把后一種含義的社會主義定義從中國古代社會主義中找回來,與法國、德國所定義的西式社會主義概念相融合,以適應數字經濟隔代遺傳的需要,成為未來現代化中的新普世價值。

以上是說明貫徹“數據二十條”的三權分置時,必須先理解兩權分離。要從兩權分離的歷史由來進行理解,說明公用這個理念是哪里來的。否則,就會如某位教授誤解的那樣,以為淡化所有權只是權宜之計,是因為現在數據交易所中確權太難,暫時用強化使用權的辦法,先用起來再說,將來找到辦法后,再重提強化所有權。這完全不是“數據二十條”的本意。產生這種誤解,是因為忽略了中國歷史上歷來如此?!皵祿畻l”本質上是一部正在擺脫西方中心化、屬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政策。

(二)中國古代天下為公的特殊含義:根據使用權分紅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將來自中國的“用”的標準,加入來自西方的“有”的標準,并不是一種文字游戲,而有非?,F實的針對性,要解決西方式現代化解決不了的關鍵現實問題。“數據二十條中”提出“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從兩權分離、三權分置中必然得出的新型生產關系結論。

公用,實際的意思是人人平等使用,是公道使用。作為“數據二十條”亮點之一的公共數據授權經營,內在根據是讓人人能夠平等使用公共數據。公共部門作為公共數據的形式上的所有者,實際是所有者的代理人,要使公共數據的使用權開放給使用者。公共部門同時作為公有的主體,也是形式上的所有者即授權之人,是委托人意義上真正的所有者。所以才說要“讓看得見人民的人呼喚數據”。

“公”對于使用來說,是公平、平等、公正之意。公用是指公營,但公營不等于國營、官營,而是公平經營之意。這個平等,既體現在人人私營的平等上,也存在于私營與國營(壟斷經營)的平等上。對私營來說,資本與勞動是否在獲得剩余的機會上平等,推廣后還存在不同行業之間的平等。私營與國營的平等,主要體現在資源是否平等進入,平等中的公平涉及國營是否存在名義為公、實際為私的問題。例如,官營一旦演變為官商勾結、以權謀私,就失去了公用的性質,成為與公共利益相悖的特殊利益集團。

從微觀角度講,公用是指各主體在利用資源時是否能真正平等地依貢獻分配剩余,如果能平等利用、平等分配剩余,則為公;不能平等利用、平等分配剩余,則為不公。

按照中國古代社會主義的標準,剩余產品的分配有兩個來源,首先是根據使用權分紅,確立勞動用益權(用益權指非所有權人對收益尤其是剩余收益的分配權利),這意味著社會主義在其故鄉產生時的本意是勞動者參與分紅。而西方的用益權僅限于地上權,完全沒有勞動用益權概念,勞動者偶爾獲得剩余,也沒有制度保障。二者形成鮮明對照。

西方現代經濟學從古典經濟學開始,就有一個中國古代經濟思想沒有的觀念,就是把“工人獲得工資、資本家獲得利潤”當作正?;貓?。社會主義思想對照中國古代,如果勞動者只得工資,不得剩余,那就只有貧農(相當于雇傭制下的工人),而不存在佃農、中農、自耕農和富農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這意味著,中國古代社會主義理念如果套用西方古典經濟學,相當于勞動者(非所有權人)報酬=工資(成本)+部分利潤(剩余);資本家(所有權人)報酬=成本+部分利潤,是分成制而非雇傭制。這不排除中國古代也存在雇傭現象,但并不是主要制度特征,主要的表現形式是租佃制而非雇傭制。勞動者普遍的貧農化,往往是王朝晚期現象,會自發引起革命,把雇傭制調回租佃制。這種以勞動分配剩余的租佃制,抑制了以雇傭制為普遍性特征的資本主義的發生,是同等生產力條件下比其他社會穩定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古代社會主義為什么會天然抑制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因。

西方社會主義在這一點上沿襲了西方資本主義,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還是像工業資本主義那樣只領取工資,而不能參與分紅、參與自主決策。所不同的僅在于理論上承諾將勞動創造的剩余通過二次分配轉移支付給勞動者,并在理論上肯定勞動者的所有者地位(公有)。其次才是根據所有權分紅。西方產權制度(包括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只有所有權分紅,而沒有使用權分紅。這沒有使社會主義本身的特色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的故鄉”長期穩定存在的那種共用特色,達到像資本主義同樣成熟的程度。

西方中心論在提出和解決產權問題時,本身存在一個從中國式現代化角度看的認知盲區,忽略了非所有權人獲得收益權特別是獲得剩余或利潤的問題,而這恰恰是中國式現代化所涉及的中國在古代特有的問題意識,也可以說是馬克思晚期東方學轉向的問題意識,非所有權人擁有收益權。這對于搞清什么才是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中的那個“社會主義”,至關重要。

中國古代社會主義并不排斥所有權分紅,但不同于西方的方面在于,所有權在分紅中只占一部分,是與非所有權人(使用者)分成。所有者如果不投入活勞動,只能享有分紅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西方式現代化中的制度是所有權人獲得全部剩余,不擁有所有權的使用者不參與剩余分配。西方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不同僅在于,名義上讓使用者(一次分配中的非所有權人)成為名義上的所有權人(全民所有),在二次分配中以非所有權人身份分享部分剩余。

相比之下,西方式現代化沒有勞動用益權(活勞動直接獲得剩余)這種問題意識,私有制和公有制都普遍設定所有權人獲得全部剩余,其他要素只補償成本,如工人只獲得工資。西方社會主義為此要給工人明確所有權人的地位,以為非如此不得剩余。借鑒到當下,就是認為只有勞動者獲得所有權,如股份,才能在初次分配中獲得剩余,這完全忽略了東方和中國古代特有的勞動用益權。現實中并非沒有勞動用益權的成功實踐,如中國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數據要素兩權分離改革,只是主流經濟學家深受西方中心論影響,未重視此事。

在對天下為公的現代闡釋中,孫中山的解釋比較符合中國古代社會主義的本意。他認為,“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民生主義就是要人人有平等地位”。這里指出了以利為本與以人為本的區別,公的含義是“人人有平等地位”。孫中山還點出了公用的平等分配含義,即“分成”上的公平不公平這一重要含義。他認為天下為公意味著“勞苦的結果不被別人奪去。現在農民的勞動結果,在農民自己只能分四成,地主得了六成;政府所抽的捐,都是由農民出的,不是由地主出的。像這種情形,是很不公平的”。

引入中國古代社會主義范式,補充與修正西方式現代化背景下形成的社會主義范式,以指導西方主導的工業化之后的第二次現代化,添加的實質內容就是公用這一新范式,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貢獻,旨在通過制度性地實現對于財富資源的“平等使用”,而不僅是擁有,促進機會公平,而不僅是福利性的結果公平,從而成為民眾要素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從根本上解決既有產能過剩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著眼點不僅是財富的物的方面,更主要是人的發展這一以人為本的新型目標。例如,不僅是分錢,還有自主決策,發揮創造性,使活勞動從不能創新的狀態解放到創新的活動中。

需要說明,評判社會主義與評判社會主義國家的標準不同。社會主義國家除了經濟標準,還有相應的政治標準與文化標準。例如,北歐國家在經濟上是社會主義的,但在政治上卻不是。因為丹麥、瑞典加入北約即表明,其政治取向仍然可能指向消滅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其價值標準仍是西方中心的,并力圖否定東方價值的普世性。本文主要談的是經濟范式,對社會主義的解釋僅限于經濟范圍,而且主要是結合數字經濟與數據要素來談的。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2-11-18)[2024-04-20].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4.html.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EB/OL].(2023-07-14)[2023-04-20].https://www.gov.cn/gongbao/2023/issue_10626/202308/content_6897070.html.

[3]董楚平.“天下為公”原義新探[J].文史哲,1984(4):38-46.

[4]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209.

[5]趙陽.共有與私用:中國農地產權制度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6]魏天安.從模糊到明晰:中國古代土地產權制度之變遷[J].中國農史,2003(4):42-50.

作者簡介:姜奇平,研究員,研究方向: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互聯網產業經濟;于小麗,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經濟分配制度、國民經濟學。

猜你喜歡
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抉擇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何以起飛和推進
——評《中國現代化論》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論中國大學治理現代化
現代化
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
現代企業(2015年9期)2015-02-28 18:57:09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中國新現代化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va在线|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性视频一区|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久久99国产视频| 97视频免费看|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男人的天堂| 成人国产精品2021|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av永久|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www.国产福利|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欧美成人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成人国产免费|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色综合成人| 日韩123欧美字幕|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无码国产伊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毛片免费在线|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五月婷婷导航|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黄色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