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孟母,為了給孟子選擇一個好的居住、學習環境,不惜多次搬家,最終把孟子培養成了圣人。可見,擇鄰而居一直是人們的共識,但在時下,受限于選擇信息的不充分或是換房的高代價,卻不容易實現,所以,有個好鄰居,是自己的幸運;做個好鄰居,是別人的幸運。
記得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同事們都住在一幢筒子樓里,單身的一人分一間,結婚的毗鄰著分兩間。筒子樓里最熱鬧的時候是飯點,家家戶戶炒菜的聲音此起彼伏,過道里飄著陣陣香氣。遇到下班遲了,來不及煮飯,就有老師熱情招呼:“過來隨便吃點?!北缓魡菊咭膊豢蜌獾販愡^去解決一餐。出去辦事,小孩子放學了,隨便走到哪一家都有飯吃。吃飯的時候,大家端著碗斜靠著走廊的欄桿,天南海北地聊天。
后來,學校拿出了一部分錢,教師集資了一部分錢,蓋了單元樓,我有幸分到一套。我家住四樓,每次上下樓,樓梯都保持著清潔干凈,讓人倍感溫馨。后來才知道,是同單元住的幾位老人輪流維持著樓道衛生。我被他們感染著,周末也早早開始打掃樓道,從頂樓到一樓,一絲不茍。鄰里之間關系融洽,靠得還有一個少計較多包容。去年的一個晚上,我剛入睡,就被急促的滴答聲吵醒,原來是樓上曬的衣服沒甩干,水滴到陽臺雨篷上發出的聲響。我神經衰弱,一有聲響就睡不著,妻要上樓理論。我說,不要為這點小事生氣。我找來一塊海綿,用膠帶固定在雨篷上,問題就解決了。第二天,我善意地提醒樓上,洗衣時甩干或者錯開睡覺的時間。后來,此類事情沒再發生。
我在鄉下生活時,嬸子大娘大哥二嫂,無論走到哪一家,都能受到熱情招待。鄰居們知道我們回家了,會摘了時令瓜菜送到家里,春天的韭菜,初夏的黃瓜,秋天的萵筍,冬天的白菜,那一籃籃帶著露珠的新鮮蔬菜和瓜果,吃在嘴里,暖在心里。我想起了杜甫。李炎去杜甫家做客,酒喝沒了,杜甫跟鄰居借:“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多率真。還是這位大詩人,“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詩句折射出杜甫與鄰居間的融洽之情。
在鄉下比鄰而居的,何止這些左鄰右舍。我家大門外住過一窩燕子,春和景明,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唧哩哩”地鳴叫著,透著難以掩飾的歡快。我家窗戶下還曾有一群蜜蜂筑過巢,后來蜂群被一個養蜂人收走了。妻愛養花,花兒搖曳多姿,花香浮動,我便想起了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寫的:“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日子了。” 與花為鄰,溫柔了每一寸時光。
唐代詩人王勃有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北揉彾?,其實就是與善良為鄰、與文明為鄰,在以禮相待中與鄰里關系更加和諧,在守望相助中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喬兆軍:湖南襄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在多家報刊發表作品千余篇。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