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杉 劉曉燕 李侗曾
“五一”假期,馬先生攜全家前往南方某省旅游。假期之后,馬先生出現食欲不振、渾身乏力的癥狀,有時還會腹瀉。他覺得可能是外出游玩時作息不規律、水土不服導致的。沒想到一個月后,馬先生出現了發熱、畏寒的癥狀,不得不到醫院就診。
醫生了解到,馬先生的體溫最高曾達到38.5攝氏度,有肌肉酸痛、惡心、右上腹疼痛的癥狀,于是加急給他做了彩超影像學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后,他被診斷為膽囊炎。接受藥物治療后,馬先生仍反復發熱伴有腹部不適,癥狀未見明顯緩解。如此反復了20多天,馬先生也很困惑:“吃了退燒藥,用了抗生素和激素,一點兒效果都沒有,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醫生也感到困惑,又為馬先生安排抽血化驗及影像學檢查。血常規檢查結果提示,嗜酸性粒細胞數高出正常值數十倍。影像學檢查的結果更讓醫生大吃了一驚:肝內多發密密麻麻的小斑片影,看起來就像感染化膿。
醫生追問病史后得知,馬先生的妻子和朋友也有相似癥狀,三個人曾在旅游期間被美食博主的視頻吸引,打卡網紅餐飲店,嘗試了淡水生魚片。此時,檢驗科醫生打來電話,說馬先生的糞便里查出數不清的肝吸蟲蟲卵。在場的醫生恍然大悟:馬先生及其同伴患的是肝吸蟲病。

肝吸蟲病又叫華支睪吸蟲病,是由華支睪吸蟲寄生在人體肝內膽管引起的寄生蟲病。肝吸蟲病是一種食源性寄生蟲病。其幼蟲進入人體后,會從十二指腸滑到膽管并定居。成蟲靠“吃”肝臟繁衍后代。
肝吸蟲感染人體后,有的患者能存活20~30年。肝吸蟲不僅會損害肝臟,導致膽囊炎、肝硬化,甚至還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確定為膽管癌I類致癌因素。最可怕的是,肝吸蟲是一種非常善于蟄伏的寄生蟲。人體被其感染后,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肝吸蟲的幼蟲主要寄生在魚和蝦體內,多數患者是因為進食未煮熟、含有華支睪吸蟲囊蚴或分泌物的淡水魚或蝦而感染。因其蟄伏時間長,有的患者感染數年后才發病,根本不會聯想到發病與曾吃過生魚、蝦有關。加上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患者易被誤診為腫瘤、肺結核等疾病。
肝吸蟲病主要流行于東南亞各國。隨著天氣轉暖,旅游季到來,目前國內不少省份都有肝吸蟲病的報道。肝吸蟲病流行范圍廣、感染率高,盡管政府對肝吸蟲防控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我國部分省市肝吸蟲的感染率仍有升高的趨勢。近年來,四川、福建、河南、安徽、重慶、廣西、江西及東北地區均有肝吸蟲病例的報道。
肝吸蟲病無明顯的季節性,溫帶、熱帶地區病例相對較多。過去,婦女、老年人、兒童是肝吸蟲病的高發人群,但近年來,年輕人成為旅游的“主力軍”。他們為了追求新鮮感,奔向“網紅”打卡地嘗試各種新潮美味,導致肝吸蟲病感染年齡段年輕化,逐漸趨向于30~45歲。
有人生吃淡水魚蝦后感染了肝吸蟲,治好后還是會生吃魚蝦,每年感染兩三次,仍不以為然。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人員流動將更加頻繁,食物來源及飲食方式更趨多樣,受肝吸蟲威脅的地區和人群也進一步擴大。
我國肝吸蟲病監測體系同時納入了主動監測和被動監測。主動監測是指政府每年針對人群、地理環境、魚群、中間宿主、衛生狀況等自然和社會因素進行定期檢查。被動監測主要依靠醫療機構對有相關流行病史和臨床表現者完善病原學檢查。
如果懷疑自己感染了肝吸蟲,就應及時就醫。建議前往感染科或者消化科接受專業診斷和治療。肝吸蟲病患者無論有無癥狀,都要先使用驅蟲療法。
吡喹酮是治療肝吸蟲病的首選藥物,具有療程短、療效高、毒性低、反應輕,以及在體內吸收、代謝快等優點。患者連服2天吡喹酮,3個月后,其糞便蟲卵陰轉率達90%以上。次選藥物是阿苯達唑,副作用較少,效果也令人滿意。7天為一個療程,患者治療后糞便蟲卵陰轉率達95%以上。
舌尖上的美味充滿誘惑,所以總有人鋌而走險——為了追求魚生之鮮,不僅不經加溫處理,還將切好的魚片立即冷藏。很多肝吸蟲病患者覺得只要規律口服打蟲藥,疾病就能痊愈,即便多次感染也無妨,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樂觀。肝吸蟲進入人體后,主要在肝臟中繁衍生息。日積月累,肝吸蟲越來越多,就會占據肝臟及膽管,引發癌癥等更嚴重的疾病。
肝吸蟲感染者多為中青年男性,他們是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如果因小小的生魚片患上嚴重疾病,就會對整個家庭的正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魚是可以吃的,但最好做熟后吃。特別是肝吸蟲幼蟲對溫度的耐受力較強。研究發現,吃魚片粥時,如果魚片較厚或數量較多,放入粥內時間較短,就不容易殺死囊蚴。夏季吃燒烤小魚時,不少人會將小魚表皮烤熟即吃,小魚內部多半未能烤熟。此時,囊蚴也不能完全被殺死。
另有實驗發現,將厚度為1毫米的生魚片放入90攝氏度、80攝氏度和60攝氏度的水中,囊蚴分別在1秒、4秒、10秒內全部死亡。
除了通過生吃魚、蝦感染,肝吸蟲病還能夠通過以下方式感染:手部衛生清潔不到位、餐具清潔不到位、手抓食物吃、生熟菜板不分開等。
我國有1300萬肝吸蟲感染者,占全球肝吸蟲感染者的50%以上。因此,我國肝吸蟲病防治影響全球肝吸蟲病控制進程。

顯微鏡下的肝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