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奉
一直以來,大氣中的臭氧被視為人類健康的天然防護罩,它能使人免受過多紫外線傷害。為此,世界各國還簽署了保護臭氧層的國際公約。近年來,臭氧污染這樣的說法屢見報端,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臭氧在什么情況下是我們的守護者,在何時又會變成健康威脅呢?
1.平流層臭氧
臭氧是敵是友,高度是關鍵。在距離地面10~40千米的高空即平流層中,存在著大量的“好臭氧”。
這些臭氧能夠吸收對生物極具殺傷力的短波紫外線,對人類而言就像一把保護傘。
科學研究顯示,平流層中的臭氧含量每減少1%,地面受到的紫外線輻射就會增加2%,人類皮膚癌的患病率就會增加3%,人罹患白內障、免疫系統缺陷、發育遲緩等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若臭氧層完全消失,太陽發射的紫外線將足以毀滅所有地球生命。因此,平流層中的臭氧對地球生命而言至關重要。
2.對流層臭氧
當臭氧滲透到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對流層時,它的角色就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成為名副其實的“健康殺手”。近年來,隨著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的實施,我國不少地區PM2.5的濃度逐年下降,但近地層的臭氧污染卻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尤其在夏季,臭氧已成為主要的大氣污染物。
臭氧污染具有極大的迷惑性,常常在風和日麗、晴空萬里的時候出現,容易被忽視。為提醒公眾關注臭氧污染,我國衡量空氣質量的標準已從過去的空氣污染指數,轉變為現在實時公布的空氣質量指數,增加了臭氧、PM2.5等評價指標。
造成污染的臭氧,有一部分來自土壤、閃電、生物排放等“自然源”。然而,造成臭氧污染的主力軍是“人為源”。人類生活環境中的臭氧,主要是由燃煤、機動車尾氣、石油化工等排放到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而產生的。它屬于大氣二次污染物。日照越強,光化學反應就越劇烈,臭氧的濃度就越高。
1.危害人類健康
臭氧具有極強的氧化性和殺菌性能,是自然界中最強的氧化劑之一。它可能引發眼、鼻和呼吸道癥狀,讓人出現眼結膜充血、咽痛等癥狀,并可能增加人們罹患呼吸道炎癥的風險。對于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來說,臭氧的危害更為顯著,可能增加這些人群的住院風險。
對于抵抗力較差的兒童,臭氧可能損害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引發頭痛、思維能力下降等問題,也可能對其呼吸系統發育造成危害。
臭氧能夠直接與人類的皮膚接觸,因此,它還會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引發各種皮膚問題,加速人的衰老,導致皮膚癌等疾病的發病率上升。
2.危害環境安全
高濃度的臭氧可能對植物造成傷害,導致葉片變黃、枯萎,損害農作物并造成減產。同時,臭氧可能破壞室內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對人類的生活環境構成威脅。
作為溫室氣體,臭氧單位質量的熱輻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00倍。因此,空氣中臭氧濃度增加也可能加劇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病蟲害增多、冰川融化等問題。
通常,一天中的清晨和晚上,臭氧濃度相對較低。然而,隨著上午汽車尾氣和工業排放的增加,更多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被釋放到大氣中,為臭氧的生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太陽輻射、相對濕度、氣溫和風速等氣象因素,也會促進臭氧的生成,使得臭氧濃度逐漸升高。
在午后時段,臭氧濃度達到峰值。隨后,由于排放物的減少和氣象條件的變化,臭氧濃度開始緩慢下降,到晚上降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由于臭氧污染多發生在溫度較離、紫外線較強、濕度較低的氣象條件下,因此在京津冀地區,每年的5月至8月是臭氧濃度較高的月份。此時,臭氧是主要的污染物,大家需要注意采取一些措施,做好健康防護。
1.在臭氧污染高發的季節里,居家應關閉門窗,有效降低室內臭氧濃度,使室內臭氧濃度減至室外的50%或更低。
2.午后時段,兒童、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應盡量留在室內。如果需要外出,大家應盡量避開臭氧濃度較高的午后時段。
3.午后外出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如戴遮陽帽、太陽鏡和使用遮陽傘等。同時,建議戴口罩和穿長袖衣服,以此來保護皮膚和眼睛等人體裸露的部位。
4.選擇防護臭氧的口罩時,建議挑選有活性炭濾層的口罩。研究表明,這類口罩對不同水平的臭氧都具有良好的過濾效果。在沒有接觸過傳染性環境或口罩部件無損壞的情況下,活性炭口罩可以每周更換一次。需要注意的是,有活性炭濾層的口罩是不可以在清洗后重復使用的。
5.如果室內放置有復印機、打印機或臭氧消毒機等設備,就應該特別小心。復印機是室內臭氧的一個重要來源,大家應盡量遠離復印機。如果辦公室內有復印室,應保持通風并加裝排風扇,以稀釋封閉空間中的臭氧。如果使用臭氧消毒機進行消毒,就一定要確保沒有人在場,并在消毒結束后至少等待半小時,確保室內臭氧濃度降至安全值后再進入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