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靠“行”不靠“形”
“假節儉、真浪費”之弊,根源在于形式主義。在制定具體的規章制度時,部分地方和部門過于追求“對上交代”,缺乏深入實際、實事求是的態度,導致規定與實際情況脫節。這種“一刀切”地機械執行、照章辦事,無助于實現節約目標,反而可能因僵化操作而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各級部門應當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執行節約措施,深入開展成本效益分析,靈活變通施策,確保資源的高效利用。節約靠“行”不靠“形”,唯有實事求是正視需求,柔性施策與時俱進,力祛形式主義之風,切實完善執行柔性,才能讓厲行節儉、反對浪費有實效、更長效。(揚州大學? 楊子儀)
給予基層一定自由裁量空間
以節儉之名行浪費之實,本質上就是形式主義。要堅持問題導向,完善規章制度,在合理范圍內給予基層一定自由裁量空間,提升制度執行的柔性,防止“照章辦事”造成新的浪費。要堅持效果導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對浪費與否進行權衡、細致考量,確保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該花的錢絕不唯唯諾諾。要堅持結果導向,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激勵干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向“假節儉、真浪費”說“不”。
(通城? 程雋)
懂得“剛”“柔”并濟
以制度之“剛”抓規范。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帶頭執行規章制度,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事事按原則辦,時時從大局想,以自我的剛性約束助推節約習慣的真養成、真落實。以思想之“柔”抓實效。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度不是“萬能鑰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于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只要不違反政策規定,出自公心,不藏私心,都可以因地制宜、因事施策,以思維的創新促進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真正讓節儉實至名歸。
(隨縣? 葉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