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青青

近年來,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把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工作作為政治工程和民心工程,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強產與興村協同、辦點與擴面同抓、塑形與鑄魂共推,著力繪就“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革命印記處處可見、發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一手抓人的整合,一手抓力的聚合。按照工作力量聚集、政策項目聚合、優質要素聚變的思路,上下聯動、統籌推進,把紅色美麗村莊建設“施工圖”變為“實景圖”。三級聯動謀。構建縣委書記聯村、縣直部門幫村、鄉鎮黨委包村的責任體系,將采花鄉紅漁坪村紅色美麗村試點建設納入縣、鄉兩級書記抓黨建履職“口袋書”,選派產業、項目、宣教輔導員16名蹲點辦公,協調解決急難愁盼問題120余件。三方共建推。按照資金統籌、資源統管思路,用足用活中央、省級獎補資金和縣級配套資金2500余萬元,整合財政、發改、住建等部門資源,修繕一批紅色遺跡、打造一批紅色場景、壯大一批紅色產業,實現“過去有紅色故事,今朝有美麗新顏”。三措并舉抓。堅持立足縣域定標準、立足村情訪民意、立足史實明主題,組織專班下沉一線聽民聲、訪民情、集民意180余場次,通過清單化管理、項目化運營、工程化推進,確保重點項目“拉弓”上勁、“滿弦”推進。
一手抓景的打造,一手抓文的塑造。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以紅色文化一線串聯吃、住、學、游、訓等各類業態,變“基因紅”為“發展紅”、“產業興”為“百業興”。培育紅色景點。全域摸底紅色文化村12個,以情景再現、舊址復原等方式,打造賀龍紅四軍指揮部舊址、江南游擊縱隊會師紀念碑、張體學夜宿灣潭遺址等紅色地標30余處,推動“景點”變“賣點”。賡續紅色文化。全面對標革命老區安吉,選派200余名黨員干部外訓“破冰”,提煉“開天辟地、戰天斗地、腳踏實地”“敢為人先、甘于奉獻”等紅色精神,編排《茶山七仙女》《古道茶人》等紅色劇目,錄制《土家族女英雄李鳳春》《峽江赤子夏明翰》等紅色黨課,力促古今輝映、文景交融。發展紅色經濟。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載體,打造鄉村耕讀勞動教育大學堂、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探索“紅色文化研學+休閑觀光農業+生態康養旅游”多元發展路徑,實現集體增收、群眾致富。
一手抓面的完善,一手抓里的改善。堅持既要面子也要里子,既要顏值也要氣質,實現美麗鄉村功能性和美觀性相統一、實用性和品質性相協調。規劃定調子。將美麗鄉村建設納入“全國‘兩山實踐創新示范縣”總體布局和“云上五峰、自在土家”整體規劃,對接浙江大學規劃設計院量身定制鄉村振興和全域旅游規劃,確?!耙粡埶{圖繪到底”。群眾出點子。用好共同締造的“金鑰匙”,按照“點子群眾提、料子就地取、法子大家想、票子一起籌”思路,組建“五會兩隊”“一會一隊一中心”“環保小衛士”等群眾自治組織,建立“集體管護、黨員巡護、村民自護”機制,共同締造美麗鄉村。治理找路子。深化黨建引領“一警三專N員”基層治理新機制,探索“民主早班車”“紅黑榜”“餃子宴”“火塘夜話”“同心守望”“信用存折”等治理品牌,讓群眾時刻在線、深度參與,匯聚美麗鄉村建設“一條心”。
(作者單位: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