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澤宇 龍燁 黃青青 郝曉雪


精致的屋宅庭院,濃厚的紅色氛圍,五步一景,十步一畫……春意闌珊之時,漫步于這座土家村落中,一幅村旺、景靚、人興的和美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紅漁坪村黨支部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實現村內發展大變樣、特色產業大提升、基層治理有成效,讓村民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兩部會師點燃江南戰場
1930年3月6日,賀龍率紅四軍從五峰縣城向西進發,當晚駐扎紅漁坪并設立軍部。
在這里,賀龍通過地下黨組織了解地方革命形勢,并作出指示:迅速組建一支地方人民武裝力量,成立地方黨組織,建立地方紅色革命根據地。
兩天后,紅四軍離開紅漁坪,轉移至長陽枝柘坪休整;四天后,紅漁坪游擊隊集結成立。
土地革命時期留下的紅色火種與革命基因,在這座鄂西山村薪火相傳、接力賡續……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中原突圍后,我軍決定派一支奇兵渡過長江,深入江南敵后。
1947年1月22日,李人林率江漢軍區一團一部與寧淮游擊支隊共400余人,從江陵渡江后改稱江南游擊支隊,一路向西,如利刃直插敵后。
2月14日,張才千率領鄂西北軍區四團和警衛團一部共1200余人,在原宜都古老背向南渡江,直奔湘西北,意在與江南游擊支隊會合。
聞訊,敵軍處處設防、尾隨追擊。見此情形,江南游擊支隊經湘鄂西邊界開展游擊,張才千部則迂回至鶴峰,在與敵軍展開激烈戰斗并安全轉移后,向紅漁坪方向挺進。
紅漁坪是五峰西部群山之中的一塊船形平地,不僅據關扼隘、易守難攻,還是土地革命時期的蘇區,群眾基礎深厚,為隊伍休整的良地。
23日黃昏,江南游擊支隊游擊數日后折回鶴峰宿營,收到張才千部發來電報:我部已進入五峰到達采花茶丘,盼與你部在紅漁坪會師。
24日下午,兩支英雄部隊終于在敵占區腹地——老革命蘇區紅漁坪勝利會師,并整編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江南游擊縱隊。休整三日,江南游擊縱隊再次進入湘西游擊作戰,繼續牽制敵人,機動靈活地轉戰于湘鄂川邊。
由于無根據地依托,加之江南雨季山洪常發,縱隊不宜在江南久留。中央軍委指示——相機北渡、會合鄂西北。5月2日晚,江南游擊縱隊順利從宜都北渡長江。
101天內,江南游擊縱隊開展大小戰斗200余次,殲敵3000余人,牽制了敵人4個正規旅和6個保安大隊的兵力,完成了轉戰江南的戰略任務。
黨群同心共喚紅色記憶
紅,是這里的地名,也是這里的底色。
步入紅漁坪村,一塊碩大的如火焰的“紅”字地標,立于鄂西山區的絕壁之上,引人回味那段紅色的歷史。
2022年,紅漁坪村被納入第三批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在縣、鄉黨委的指導下,該村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組織專班取經學習,形成了“集中建大、個別提升”的規劃思路,打造本村“紅色基因庫”。
一首由王定烈將軍在戰斗間歇寫下的《西江月·紅漁坪會師》,鐫刻于石壁之上,靜靜守護著矗立一旁的江南游擊縱隊會師紀念碑,訴說著縱隊轉戰大江南北、進出鄂西、威震敵后的戰斗歷史。
“五峰鶴峰多峰,山巒疊嶂重重。敵軍圍困萬千重,游擊縱隊橫西東。千里躍進敵后,早有成竹在胸。紅漁坪上旌旗擁,歡騰雀躍相逢?!痹~語鏗鏘有力、意境深遠,不禁讓人放聲吟誦。
在歷史的光輝中,紅漁坪一直是一片紅色熱土,是名副其實的英烈山莊、紅色村落。沿著2公里的“紅色循環線”步行,一位位從紅漁坪走出的革命英烈肖像陳列于兩旁,一則則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代代相傳。
行至中心地帶,一幢年代久遠、“撮箕口”構造的木質宅房——盧家老屋修繕如初。此宅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賀龍率紅四軍在紅漁坪駐扎時設立的軍部舊址,如今被打造成占地400平方米的紅色文化政治生活館。
館內現代化的聲、光、電視聽技術,讓人沉浸于一幕幕紅色史詩之中。銅油燈、老電話、舊木箱、盒子槍……不少村民紛紛捐出當年革命先輩使用過的生活用品、戰斗用具等歷史物件,共喚紅色記憶。
館內開設“紅色課堂”,課桌上的《革命的紅漁坪》紅色文創作品,讓前來接受革命精神洗禮的人們,能將該村的紅色歷史“帶得走、記得住”。
眼下,紅漁坪村選拔出一支由擅講紅色歷史的老同志和優秀年輕黨員干部組成的“紅色宣講隊”,村里的民間吹打樂非遺傳承人肖尚海也帶頭組建起一支“會師鑼鼓迎賓隊”。越來越多的黨員群眾都自發參與到紅色美麗村莊建設中來,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文化。
紅色流量賦能綠色產業
逶迤武陵,峰巒疊嶂。在五峰西陲,紅漁坪村猶如一顆山谷明珠,被三山兩河環抱其間。徜徉村中,山清氣朗、趣景天成,是旅游休閑的絕佳之地。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全域旅游手繪地圖上,紅漁坪村已成為一處“熱門打卡地”。該村的“紅色引擎”釋放出鄉村發展的強勁動力,重點打造以黨建、研學為主題的紅色鄉村旅游,著力構建紅色旅游帶,高位嫁接全縣旅游資源,讓紅色旅游催生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全鄉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陸續有百余批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各地游客慕名來到紅漁坪村,瞻仰革命舊址,緬懷先烈業績。
紅色旅游熱度持續升溫,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輕松就業和增收。這兩年,全村民宿、農家樂數量從9家增加到了16家,不少能人也都回村創業。
串連紅色印記,融合旅游資源。該村還將吹打天坑溶洞群、九孔天生橋兩處景點納入紅色旅游項目中,并規劃出一日游、二日游和居家休閑旅游等特色文旅項目。
目前,村集體合作社正在謀劃建設“紅色食堂”,以戰爭時期我軍艱苦生活為藍本,力求還原歷史場景,讓人們在品味原生態山鄉土菜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與堅韌。
地處“楚天茶葉第一鄉”的紅漁坪村,多年來也以茶葉為主導產業。以紅帶綠,紅綠鮮亮,旅游產業帶來的“紅色流量”,更為這里獨具特色的高山茶葉產業賦能。
“去年,我們精心設計了多款文創茶禮,在豐富文旅產品的同時,也讓村里的茶葉越來越‘出圈。”紅漁坪村黨支部書記薛嬌介紹,2023年,全村茶農人均增收1400元,“茶園漫綠,日子紅火!”
此外,該村還積極與其他合作社、企業以資金入股的方式開展合作,每年獲得相應分紅,可增加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3萬元。2024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可達20萬元。
“我們堅持把紅色基因嵌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各方面,不斷探索‘紅色文化感染人、紅色陣地吸引人、紅色隊伍凝聚人、紅色產業帶動人的多維度、立體式紅色黨建新格局,助力基層治理破圈提效?!蔽宸蹇h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