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大概念推進大單元教學是新時代深化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有利于站在課程整體理念的高度設計課堂教學。本文探討了大概念、大單元的內涵與兩者之間的聯系,以及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的價值旨歸,并提出相應的實踐策略:(1)明確大單元主題,引領學習全過程;(2)提煉單元核心概念,貫穿結構化教學內容;(3)以“問題鏈”為抓手,促進學生領悟與應用;(4)完善單元學習評價,注重評價體系多元化。
關鍵詞:大概念;大單元;結構化;問題鏈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5-0007-04
傳統單元教學設計往往是將同要素的內容合并為一個模塊,形成同一知識點的內容單元。雖然此方式有利于學生較為全面地整合一個領域的知識,但無法將各領域的知識結構化關聯,達到“1+1gt;2”的理想效果,更不足以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明確指出“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提出設計專項運動技能大單元教學的新思路[1]。大單元教學與傳統單元教學的區別在于大單元教學在保留對一個領域知識整合的基礎上,提倡將相關聯的內容邏輯編排,形成完整的結構化知識體系。因此,如何基于大概念的視角,以大單元教學為出發點實施教學成為一線教師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基于以上認識,本文對大概念、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及兩者之間的聯系進行梳理分析,并探討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的價值導向及實踐策略。
一、“大概念”與“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及其聯系
(一)“大概念”與“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厘清
大概念是人們對一類事實總體認識的抽象概括,或是某一領域中的基本觀念、原則、態度或模式等[2]。在學科領域中,大概念居于學科中心位置,是能夠反映學科本質,揭示學科知識內在規律和有機聯系的概念。因此,大概念有助于學生厘清知識脈絡,使學生按照大概念的邏輯和規律分析問題,引領學生學會學習。以球類項目“擴大進攻區域”大概念為例,當學生在技戰術教學中領悟這一概念時,便能夠將其應用到任何一個同場對抗類項目的進攻情境中,而不再是課堂上固定的進攻場景。
相對于大概念,《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大單元是指對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課時及以上相對系統和完整的教學[1],分為單項類大單元和組合類大單元。而大單元教學是指從優化教材結構著手,貫通教材之間的聯系,使每個單元形成一個“知識鏈”“知識塊”[3]。大單元教學的提出保證了單一項目或項目組合的學習時長,保障了教學內容的邏輯編排和結構化關聯,可有效解決“學生上了12年體育課卻不能很好地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教學內容低級重復、蜻蜓點水”等教學現象。
(二)“大概念”與“大單元教學”之間的聯系
因教學需要,教師難以避免以“課”為時間單位組織教學,學科知識零散分布的情況較為突出。大概念主要是為了突破學科知識缺乏邏輯關聯的難題,強調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而大單元教學主張課程設計的結構化,旨在提高學生運用結構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兩者在解決核心問題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大單元設計成為回應大概念課程理念的教學載體[4]。
大單元教學的“大”體現在以大概念為統領的單元設計中[5][6],即依據學科大概念設計統攝性的大單元教學目標、結構性的大單元教學內容、遞進式的大單元問題情境和多元性的大單元學習評價。其次,大概念統攝下的大單元教學,其最終目標并不是淺表化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而是使學生在大概念引領下,通過螺旋上升的連續性大單元學習加深對大概念的理解和融會貫通,從而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縱深擴展,并轉化為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的價值旨歸
(一)組建“點—面”結構化體系,提高學生學以致用能力
大概念與大單元的出現有助于引導教師以一種整合性和關聯性的視角設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深掘關聯元素,將零散的知識結構化整合,形成“點—面”的結構化體系。例如,“應用游泳技能習得自救能力”大概念教學,以“自救”為大單元教學核心,將溺水中可能應用到的蛙泳、仰泳、反蛙泳、踩水、漂浮等運動技能進行整合,并且合理分配在大單元課時中,引導學生搭建由“蛙泳、仰泳、漂浮等零散技能”到“以溺水自救為中心的蛙泳、仰泳、反蛙泳、踩水、漂浮結構化技能”的“點—面”結構化體系,構建從體育課堂遷移到現實生活的“點—面”結構化體系。
(二)融匯“學”與“用”,促進知識與技能遷移
在體育學科中,“學”與“用”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如何達到“學”與“用”融會貫通呢?首先,在“學”方面,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是結構性和完整性的,加強了學科內在邏輯的整合,不僅強化知識與知識、技術與技術之間的聯系,而且強化知識與技術、技術與戰術、體能與比賽等之間的聯系,有利于促進學生對運動項目的完整認識和廣泛遷移,更有利于學生追問課程學習背后的深層問題和因果關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其次,在“用”方面。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具有學習遷移的激活效果[7],即學科大概念能夠超越特定的情境,當學生意會大概念的深層內涵,并能夠熟練運用結構化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時,可借助大概念的遷移性特點,對具有同一運動特征或運動情境的項目進行知識遷移和技能融合(表1)。
(三)貫通“問題情境”,促進高階思維形成
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貫穿“問題情境”,需要學生通過思辨做出合理的判斷和評價,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足球“擺脫防守”大概念為例,學生在長達18課時及以上的大單元教學中,經常會面對“如何擺脫防守進行傳球”“如何擺脫防守進行運球”“如何擺脫防守進行射門”“如何擺脫防守進行策應”等問題情境(圖1)。對于每個問題學生都需要進行分析、批判以及做出合理的解讀,進而實施個人決策,因此,這一過程不僅是學生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學生高階思維形成的過程。
(四)提高教學站位,落實學生體育情感的基礎地位
學生體育情感的激發和落實是開展體育課的前提和基礎,但過往教學出現“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這很大原因是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傳授的大多是低級重復、淺嘗輒止的內容。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提高教學站位,站在課程整體理念的高度設計教學,注重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和引導,對同一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一個甚至多個大單元學習,使學生在深度體育學習中體驗運動的魅力。其次,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以學生自我學習、自我領悟、自我深入為基調,奠定學生個體內部產生可持續生長的力量。
三、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明確大單元主題,引領學習全過程
大單元主題的提煉一定不是指向單一知識、單個技術或簡單組合動作,而是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引領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大單元主題可以從課程目標、關鍵技戰術、問題情境中提取,亦可以從大概念、行為表現中凝練。本文以“課程目標—大概念”雙重路徑提取大單元主題,使大單元主題既貼切目標要求,又發揮大概念的統攝作用。根據《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在三至六年級,主要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從六類專項運動技能中各選擇至少一個運動項目進行教學,原則上每學期指導學生學練2個不同的運動項目[1]。本研究以水平三六年級為例,依據水平三課程目標要求,提煉出“知識、技術、戰術結合解決實際問題”“主動參與體育鍛煉,保持情緒穩定,積極適應環境”“在體育活動中團結互助、勇于挑戰、尊重對手”大概念。進而在大概念統攝下,根據學生學情和運動特性,明確大單元主題,如六年級上學期單元一主題為“我是全能王—籃球運、傳、投組合技戰術運用及全場5v5實戰比賽”,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技戰術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興趣,同時以實戰為導向提高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并促進學生頑強拼搏、勇于挑戰等良好精神的形成。與之銜接的是六年級下學期單元二的教學內容,其單元主題為“我們是最佳搭檔—半場5v5比賽2~3人局部傳切+投籃配合”目的在于提高學習難度,并以團隊合作為導向,使學生在更密集的空間、更少的配合點中深入理解技戰術的要點,從而做出更合理的選擇(圖2)。
(二)提煉單元核心概念,貫穿結構化教學內容
大單元教學雖然課時長,但若教學內容孤立化、零散化,也無法發揮大單元教學的應有價值,因此,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要探尋運動項目知識、技術與戰術的基本原理和學習規律,促進單一、零散的教學內容向技能結構化、戰術策略化整體融合推進。教師既要關注局部,將大概念分解成核心概念,并鏈接到具體教學內容中,又要統攬全局,發揮大概念的統領作用,注重各單元結構化關聯。以“水平三:以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為主的同場對抗”的大單元教學內容設計為例,“攻防兼備”是技戰能主導類項群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一支隊伍只有具備“攻守兼備”的意識和能力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籃球是同場對抗類項群的組成部分,而同場對抗又屬于技戰能主導類項群的一環,因此,以“攻防兼備”大概念統攝籃球大單元教學具有引領全局的作用。其次,大概念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將大概念提煉成核心概念(或關鍵概念),能夠使教師不偏離主題實施教學,使學生順著明確的線索開展學習活動,是大概念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措施。因此,本研究將“攻守兼備”大概念提煉為“閱讀防守采取有效的進攻方式”“針對敵方進攻布置有效的防守戰術”核心概念,同時,針對大單元主題是籃球肩上投籃項目,故又提煉出“籃球比賽中單手肩上投籃綜合能力的提升”關鍵概念,進而在核心概念(關鍵概念)統攝下,教師圍繞單元主題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表2)(注:其余學時圍繞其他技戰術實施教學,本文未提及)。
(三)以“問題鏈”為抓手,促進學生領悟與應用
學生運動能力實戰化是基于問題情境的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知識結構融合生長的,大單元18學時的“問題鏈”能夠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促進學生運動能力實現“體驗—領悟—應用”三個階段的轉化。因此,圍繞大概念的體育大單元教學,教師要以大概念為整體框架,合理設置“問題鏈”,使學生在實戰中思考問題,并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結構化地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生成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以“籃球傳球技術問題鏈”為例,傳球是籃球比賽中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且傳球的最終目的是為隊友創造得分機會,單純的傳球在比賽中無法體現其價值,因此,在傳球大單元主題教學中需融入運、傳、投組合技術,并可以“運用傳球組合技術轉化為得分”為大概念發揮引領作用,使學生能夠清晰認識到傳球的作用,同時通過組合技術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在比賽中靈活運用結構化技術取得比賽勝利。因此,在此傳球大單元主題教學問題鏈設計中,教師可以“運用傳球組合技術轉化為得分”大概念為引領,創設“有幾種傳球形式、各有何特點”“傳切配合有何作用、特點、如何有效執行”“如何在實戰情境中實現傳、切、投有效銜接”等多種問題情境(圖3),也可理解為將大概念進一步解構,細化為一組結構化的“核心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自主創生和運動能力的提高。
(四)完善單元學習評價,注重評價體系多元化
正向、多維度的學習評價具有診斷、引導、激勵、反饋等功能,基于新時代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大概念、大單元教學對評價內容提出更為具體的要求。在運動能力方面,評價主要聚焦學生運動技能和體能的提升,并能夠將所學知識與技能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健康行為方面,評價聚焦學生學習與生活情緒調控與環境適應能力,并能夠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健康意識。在體育品德方面,評價聚焦學生在比賽或展示中能夠遵守規則、尊重裁判,并形成良好的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1]。因此,基于學科大概念的體育大單元教學要充分發揮多元化評價體系的作用,使評價貫穿“學、練、賽”多個環節,實現“學、練、賽、評”一體化,并通過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等方式,關注學生運動技能表現、情意態度價值觀等,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真正落實。
四、結語
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科的本質,按照專家思維構建課程內容,使學生在大概念、大單元統領下全過程地參與運動實踐、全景式地體察運動面貌,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結構化知識與技能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面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新時代的教學要求,一線體育教師應從大概念視角分析教材,正確理解和實施大單元教學,讓學生在結構中學習、在問題中領悟、在比賽中應用、在評價中反思,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忠鑫,朱偉強.論體育學科的大概念教學[J].體育學刊,2021,28(05).
[3]余純璐.“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體育課大單元教學[J].體育科研,2009,30(02).
[4]陳明慧,符太勝.核心素養背景下大概念教學的若干問題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3(03).
[5]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
[6]周珂,張伯倫,喬石磊,等.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引領下的大單元教學現實之需、價值定位與實踐進路[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01).
[7]孫銘珠,賈晨昱,尹志華.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大概念要義闡釋、提取路徑與內容框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