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業部命名汽車廠為第一汽車制造廠(簡稱“一汽”或“長春汽車廠”),代號是652。
上回說到,第一汽車制造廠的選址最終為長春市孟家屯車站鐵路以西一帶。1951年4月,來華蘇聯專家小組編寫出長春汽車制造廠設計計劃任務書。該任務書規定了工廠的生產綱領、工作制度、工廠構成、協作配套、動力供應和建廠進度,另有附件1和附件2。附件1是外協廠供給零部件詳表,附件2是汽車廠設計技術條件。同一個月內,重工業部初步審查了設計計劃任務書并報請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審批。財經委員會當月就批準了該任務書。
1951年2月7日,中方派人赴莫斯科,和蘇方協商設計訂貨協議。11月13日,重工業部與蘇聯汽車拖拉機工業部簽訂了關于設計汽車廠的第00831號合同。第一條規定蘇方“完成吉斯150載重汽車廠之設計工作,汽車之年產量為3萬臺”。第二至四條規定了蘇聯負責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的內容范圍和審查程序等。第五條規定:“為審核與解釋初步設計及技術設計,總設計人將六名以內自己之專家派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期限為三個月。總訂貨人按照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八日由一方為中國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及中國進出口公司,另一方為蘇聯重機器制造部及全蘇‘技術出口’公司簽訂第00348號合同所附‘技術援助條件’支付專家之消費及對其各種供應。”第六條明確初步設計費用為149500盧布,技術設計的費用概數為300萬盧布。第七、八條限定了設計工作的完成期限。
全蘇汽車拖拉機設計院組織數百人投入汽車廠的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這兩種設計的工作量大約占全部設計工作的30%。1951年底,設計院完成汽車廠初步設計,留學蘇聯的陳祖濤有機會參加設計工作,并在1952年1月23日將初步設計帶回北京。
汽車工業籌備組就初步設計與蘇聯專家交換意見,并分別與鐵道部、燃料工業部商談鐵路專用線和熱電站建設方案。此后,籌備組將初步設計、對初步設計的預審意見及同蘇方代表商談的議定書上報重工業部。重工業部于2月審查了初步設計。3月25日,財經委員會主任陳云召開黨組擴大會議,聽取并批準了初步設計、議定書、重工業部提出的聘請蘇聯專家和派遣實習生等事項的計劃,同意重工業部提出的在蘇聯批準技術設計的意見。4月4日,財經委員會通知重工業部,迅速決定汽車廠的領導人選,派遣孟少農、李剛、陳祖濤、潘承烈組成訂貨代表小組赴莫斯科認可技術設計,在駐蘇大使館領導下辦理審批手續,以及設計聯絡、設備分交、聘請專家、派遣實習生等事宜。重工業部命名汽車廠為第一汽車制造廠(簡稱“一汽”或“長春汽車廠”),代號是652。
初步設計被批準后,蘇方的各項設計工作全面展開。技術設計完成于1952年至1953年初,在1952至1954年12月之間基本運到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