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在建設旅游強國之路上,要更好引導和促進旅游業發展,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在鄉村,看美景、品美食,體驗活力四射的“村晚”“村超”“村BA”;在縣域,旅游市場釋放文旅消費新動能,旅游景區有力支撐旅游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在城市,休閑旅游消費旺盛,休閑街區成為人們打卡休閑的好去處……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觀光為主的旅游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近日,“這屆年輕人在旅一種很新的游”成為出圈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關注。話題下還列出了一份“花式旅游圖鑒”,比如有五天獨自爬完五岳的大學生特種兵,有為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的音樂發燒友,有在博物館拍表情包的歷史愛好者,還有出行前把攻略做成PPT的J人旅游搭子……打造人氣“火爆點”,拉升消費“熱力值”,旅游業已成為“一業興、百業旺”的真實寫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游發展步入快車道,旅游業從小到大、由弱漸強,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如今,發展旅游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旅游不僅是人民群眾提升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方式,更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領域。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668.9億元,同比增長12.7%。5月17日,全國旅游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是黨中央首次以旅游發展為主題召開的重要會議;5月19日是第14個中國旅游日,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大眾旅游、智慧旅游、綠色旅游、文明旅游、文旅融合”的熱潮……據悉,全國A級旅游景區已帶動就業總數超過1000萬人,2.26萬個扶貧重點村發展鄉村旅游,紅色旅游賦能革命老區發展。新時代新征程,建設旅游強國面臨新機遇新挑戰。
加快建設旅游強國,首先要守正創新。創新是旅游發展的驅動力。發放文化和旅游消費券,旅游企業推出多種形式的優惠措施,旅游助老、助殘措施,對勞動模范等先進群體的優惠措施,公益性文藝演出、公共文化場館擴大開放,鼓勵各地,利用金融平臺、在線旅游企業平臺、電商平臺等開展結合地域特色的旅游惠民活動宣傳……這些都可助力傳統旅游業態、產品和服務全面升級。
加快建設旅游強國,其次要提質增效。做好特色文旅資源的整合和面貌再造,將有限的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創造更多旅游精品、名品。如甘肅的醉關公、潮汕的英歌舞、云南的打跳、泉州蟳埔村的“簪花圍”等民俗活動接連破壁出圈,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游玩和眾多網友的點贊關注。此外,也要在話題策劃、過程體驗、文化營銷方面發力,如積極開展“文旅廳局長秀文旅”“明星推介家鄉文旅”等活動,動員本地具有影響力的導游、主播、旅游達人、旅游自媒體等在旅游景區現場開展網絡直播活動進行宣傳、推廣。
加快建設旅游強國,最后要融合發展。統籌好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保護與開發、國內與國際、發展與安全等重要關系,在旅游的發展中融合科技、教育、交通、體育、工業等更多領域,不斷延伸產業鏈。比如多地已在嘗試將旅游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兩者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讓原本深藏于鄉野民間的傳統技藝、習俗活動走出了地域限制,跨越“圈子”,走進大眾視野;以“科技+文旅”為特征的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成為旅游新亮點,有機融合文化創意等元素,讓游客深度介入與互動體驗,形成消費新場景,有效避免同質化競爭的局面。
行進在建設旅游強國之路上,要更好引導和促進旅游業發展,深入推動大眾旅游、加快培育智慧旅游、探索發展綠色旅游、積極倡導文明旅游、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系廈門南洋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