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徐彥利
社會發展需要各種各樣的力量,工程師隊伍是眾多力量中引人注目的一支。他們在能源、化工、建筑、信息、裝備制造等重點工程領域創造出非凡的成就,為科技的進步提供著有力的支持。我國是全世界擁有工程師最多的國家,卓越的工程師無疑是生產力前進的動力,更是社會發展的脊梁。
文中的幾位工程師是來自各行各業的社會精英,在不同領域發揮著領軍人物的作用。從事地質勘探的李文昌教授,在云南及三江地區尋找礦藏,使寶貴的礦產資源可以為國所用;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隊,不斷更新技術,研發裝備,制定標準,以集體的力量戰斗在文物保護一線,把最美的莫高窟留給子孫,傳給后人;第一個創造出“發卡式”扁線繞組電機技術的蔡蔚,將中國自主研發的芯片用在新能源汽車上,向著逐步減少進口依賴的目標進發;專心于“鐵路智能運輸”運輸的李平團隊,不僅研究出最先進的理論,且將之付諸實踐,使中國智能高鐵技術體系被國際采納,在世界為國家爭得了話語權。
這些優秀的工程師承擔著解決各種技術難題的重任,以百折不回的精神為國家建功立業,未來,無數新興產業也將呼喚更多的工程師。因此,自主培養卓越工程師,認可他們的能力,表彰他們的貢獻,提高他們的待遇,為他們提供最好的工作環境與研究環境,用制度保障他們能將最大的光和熱發揮出來,是我們應該為他們做到的。目前看來,將工程師留在一線,將其全部工作熱情激發出來尚有一定難度。因此,改變教育培養模式的落后、培養動力的不足,建立工程師培養的新范式,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但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已出臺了相關政策,建設人才培養新平臺,實現產學研相融合,使優秀的工程師可以脫穎而出,將最出色的人放在最適宜的位置,煥發他們各自的精彩,正是逐步實施之中。
未來可期,通過“國家工程師獎”“國家卓越工程師”“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等具體獎勵措施,及一系列相關政策保障,中國一定能培養出一支龐大而精干的工程師隊伍,使他們在肩負中國技術未來的時候,可以更有力,更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