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凱卓立最早引進國外汽車尾板先進技術,創造了我國物流運輸業的一個細分領域——車用起重尾板行業,并深度參與相關規則的制定和修訂,真正成為國內汽車尾板行業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汽車尾板是安裝在車輛尾部,方便和提高裝卸效率的一種車載液壓裝設備,是現代化物流運輸的必備設備之一,可大幅度提高運輸及裝卸效率,節省成本。早在上世紀30年代,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就出現汽車尾板,而在我國,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經由港澳傳入內地并迅速為客戶所接受。
深圳凱卓立液壓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卓立)創建于1995年,是國內汽車尾板行業的探索者和先行者。該公司從汽車尾板的引入、推廣開始,然后仿制、自研,最后升級、出口,一手將汽車尾板從起初的“改裝仿造”做成了如今的“高新科技”“中國智造”,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實現了跨越式“蛻變”。現在的凱卓立已發展成為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國內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專用車成套上裝液壓系統、產品與技術解決方案的優秀提供商,其核心產品汽車尾板在國內細分市場的占有率達32%,成為實打實的中國汽車尾板市場的“老大”。
凱卓立資料顯示,公司目前是亞洲最大的物流裝卸智能尾板產研基地,擁有發明專利4項、PCT國際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8項、外觀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50余項,主持制定了2項國家專用汽車上裝系統行業標準,是國內汽車尾板行業內擁有最多知識產權的企業,合作伙伴遍布美洲、歐洲、東南亞、大洋洲以及中東和非洲等地區。
特別值得一提,凱卓立獲得了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頒發的裝備承制單位證書,是汽車尾板行業唯一通過中國汽車產品質量認證,率先獲得產品安裝許可的企業。
2022年4月16日,中國航天工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東風著陸預定區域。幾位航天員在走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之后,進入國內自主研發的第二代航天員醫監醫保車。據悉,在“第二代航天員醫監醫保車”上,就配備了凱卓立研發的液壓尾板系統,這樣便于讓航天員乘升降梯進入到醫監醫保車內,共同護衛他們平安歸航。
汽車尾板領域的先行者
凱卓立創始人兼董事長王澤黎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動力液壓控制專業,行業知名專家、高級工程師,是中國專用車成套液壓技術和系統的開創者之一,為國內專用車車載液壓系統的開發、生產、推廣以及國際合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上世紀90年代,鄧小平南巡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新一輪熱潮,中華大地上的民營企業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當時的深圳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最先接觸到國外的一些新鮮事物,經濟、文化和人們的觀念都得到了飛速發展。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王澤黎懷揣著發展民族企業、實業興國的夢想,創建了國內首家專業車用尾板企業——凱卓立。
為何選擇進入車用尾板領域?王澤黎認為,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真正脊梁,物流業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既涉及調結構,又關系降成本。而尾板是伴隨物流運輸行業現代化進程而產生的一個新行業,可謂應“運”而生,雖然四五十年前在歐美發達國家就是成熟產業,但在我國幾乎還是一個空白領域。
汽車尾板僅以車上的蓄電池為動力源,即可完成數噸貨物的裝卸。當時很少有人能認識到車用尾板技術對現代物流運輸裝備現代化的重要性,以及車用尾板作為一個裝備細分行業對現代物流業的意義所在,至于能預見到尾板在城市物流競爭中的重要角色,并看到其中隱藏的巨大市場機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凱卓立的創始人王澤黎憑借其遠見卓識,成為國內車用尾板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據王澤黎介紹,在歐美發達國家,尾板普遍被稱作Taillift。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當時在荷蘭、聯邦德國的一些有能力的農莊,人們為了方便田間地頭運送農機具、化肥以及收獲的農作物,在自用的運輸車輛尾部安裝了具有升降起重功能的裝卸貨物設備。隨后,隨著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尾板慢慢演變成一種通用的物流運輸產品,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尾板行業的發展和成熟,離不開工業化的發展水平。”王澤黎表示,車用尾板行業的入行門檻比較低,甚至于街邊的小作坊招聘三四個人,就能開展尾板的生產加工了。汽車尾板行業在深圳興起之后,“在物流行業的發展和城際配送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人力成本,但因為屬于國外的舶來品,在國內還沒有制定出統一的產品標準和安裝標準,行業發展相當混亂。”
王澤黎回憶:“2010年之后,尾板的應用范圍早已經不只是停留在廣東、深圳等沿海城市。隨著人力成本的逐年攀升,加上城市貨運、物流行業的發展,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對尾板的需求日益明顯,逐漸成為剛需。”車用尾板安裝在汽車尾部,用于裝卸貨物,直接關乎貨物和人身的安全。在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監管的環境之下,行業內的一些企業為了節省費用,就會用劣質原材料和低價發起市場競爭,嚴重擾亂了尾板行業的市場環境。因此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讓尾板行業有法可依變得迫在眉睫。
為了促進國內車用尾板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王澤黎開始親自去找有關部門,反映尾板行業的混亂情況,建議盡快制定嚴格規范的行業標準。2004年2月10日,國家發改委正式頒布了《車用起重尾板》(QC/T"699),此標準對車用起重尾板的術語和定義、型號、基本參數、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說明書、包裝、運輸和貯存等做出了嚴格規定。這是國內關于汽車尾板的首個企業執行標準。行業內普遍認為,我國政府對規范車用尾板行業邁出了極其重要的“第一步”。
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官方是在凱卓立主導起草的車用尾板行業標準的基礎之上,經過進一步修改完善,才最終制定出《車用起重尾板》(QC/T"699)。再往后,凱卓立一直深度參與有關方面對車用尾板行業的標準規范。2015年,交通行業標準《車用起重尾板加裝與使用技術要求》(JT/T"962—2015)頒布實施,對用在車輛上尾板產品的加裝、使用技術要求進行了規范;2016年,新的國家標準《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修訂后頒布實施,其中規定在收起狀態下,水平尺寸不超過300毫米的尾板不計入廂車總長度,更是進一步為國內尾板的廣泛使用創造了必要條件;2019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標準《車用起重尾板安裝與使用技術要求》頒布實施……這些均標志著我國尾板行業進入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的新階段。
在積極參與規范車用尾板行業的同時,凱卓立不斷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2008年,初步建成覆蓋全國的專業銷售服務網絡并進軍海外市場;2011年,建成亞洲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專業尾板流水線生產基地;2018年,注冊成立了深圳市卓立車載智能物流技術研究院,這是深圳市的一個民營的非盈利的純研發機構;2020年,正式發布了最新研發的汽車起重尾板1Tplus(2.0版),其設計過程采用的輕量化原理和模塊化設計方法給產品注入了新的靈魂;2021年,建成國內車用尾板行業的首家電泳噴塑線;2022年,獲得中國物流技術裝備推薦品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
如今的凱卓立擁有南北兩大生產加工基地。南方基地坐落于深圳,以新產品的生產檢測為主;北方基地位于江蘇省建湖縣,總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有三座現代化的生產加工工廠。擁有領先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先進的制造及檢測設備和南北兩大生產加工基地,公司產品得以保質保量。
走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之路
據悉,王澤黎統領下的凱卓立第一屆管理團隊全部出自航空系統。因此,車用尾板行業內有一種說法,凱卓立的發展史是一部航空人的創業史。
具體到王澤黎,出生于1958年的他擁有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動力液壓控制專業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金融與貿易專業雙學士學位。1982至1988年,在陜西飛機制造公司擔任動力室室主任,于1990年進入航空部工作,是該部某基地的一名副處長,同時還是航空動力液壓控制專業的一名高級工程師,曾參與過“運-8”(代號:Y-8)原型機設計。
王澤黎先后從事飛機燃油系統設計師6年,航空機電產品國際貿易8年。在此期間,他在與歐洲開展外貿活動的過程中,利用主營機電產品進出口業務之便,很快熟悉了汽車尾板產品及部件的制造技術。1991年,他引進國外技術并組織了幾個技術人員,開始嘗試汽車尾板零部件的OEM生產;1993年,“摸著石頭過河”,竟然鼓搗出第一批自造的汽車尾板。興奮之余,他帶著首批產品赴荷蘭參展。
在荷蘭參展期間,興致勃勃的王澤黎碰了一鼻子灰。幾個高傲的歐洲專家一點面子也沒給,竟然譏笑中國制造的汽車尾板為“工業垃圾”,這讓王澤黎倍感羞辱。他是一個從不認輸的人,在那一刻他默默立誓,中國人一定會生產出質量過硬的汽車尾板產品,此生一定要讓中國的汽車尾板品牌暢銷全球。
從荷蘭回國之后,他開始認真思考下一步職業發展的方向。當時恰逢整個社會掀起干實業的熱潮,在創業使命的感召下,他帶領5個航空系統的技術人才,毫不猶豫地開辦工廠,投身實業,成為中國汽車尾板行業的探路人與領導者,自此一干就是近30年。
1995年創建凱卓立至今,他始終銘記為國效力的使命。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當第一個出艙的航天員翟志剛登上醫監醫保車時,正在觀看中央電視臺直播畫面的幾名凱卓立技術人員一眼就認出了公司產品,異口同聲地說:“把航天員送上車的就是我們公司生產的車用起重尾板。”
據央視新聞報道,根據此次神舟十三號返回任務特點,搜救回收分隊在東風著陸場東西兩區共設置了11個搜救分隊,投入了近百臺車輛,5架直升機,1架固定翼飛機,并在著陸場周圍協調了相應的民間搜救力量,共同守護航天員平安歸航。
在本次搜救工作中,凱卓立生產的懸臂式鋼制尾板應用到搜救隊使用的醫監醫保車、物流運輸車上,其中醫監醫保車安裝的是鋁合金尾板,物流運輸車安裝的是鋼制尾板,結合升降梯讓航天員、物資平穩順利進入車內,不再由搜救人員抬送,實現了省時省力、保障效率的作用。凱卓立助力圓滿完成搜救回收轉運任務,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據介紹,早在十多年前,因不滿足于一直做得有聲有色的車用尾板業務,凱卓立就開始不斷尋找新的突破點和爆發點。基于公司擁有先進的液壓技術,上王澤黎把發展路徑拓展到軍民融合領域。比如,開發配套在各類軍用車輛上的特種尾板、軍用特種車輛的智能調平系統等。
如今的凱卓立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擁有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頒發的裝備承制單位證書,是汽車尾板行業唯一通過中國汽車產品質量認證,率先獲得產品安裝許可的企業。由于一直堅持參與航天及陸裝裝備的研發、配套,除車用尾板之外,還有多款其他產品貢獻國防科技領域。可以說,凱卓立是不折不扣的軍民融合企業。
打造數智化“移動無人倉”
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凱卓立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專用車成套上裝液壓系統、產品與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擁有豐富的產品鏈,旗下擁有“凱卓立”和“凱卓立運通”兩大子品牌,主營產品包含垂直式、懸臂式、折疊式等不同形制汽車尾板,能夠直接服務不同層次商用車需求。除了核心產品汽車尾板,公司經營產品還包括液壓支撐系統、翼開系統、液壓爬梯系統、方艙擴展系統、流動舞臺車系統、密閉車蓋系統、輪椅升降器等多系列、多型號產品。
作為科研型企業,凱卓立匯聚了一批高級專家,也培育了一大批行業精英,在業內有黃埔軍校之稱。王澤黎認為,一個企業要想傳承下去,必須廣攬人才,讓每個員工都能在自己的崗位發力發光,從而推動企業不斷發展。
為了不斷提高科研實力,凱卓立設立了一個民營的非盈利的純研發機構——深圳市卓立車載智能物流技術研究院,專業開展車載智能物流裝卸技術和移動無人倉技術的研究;與中國汽車研究中心專用車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交通學院、國防科技大學等專業院校以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等專業機構展開深度合作,組建了一支匯聚國內外行業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的科研隊伍,積極學習和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產品,率先在國內成立“專用車成套設備與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研發汽車、機場裝卸等多領域上裝系統。此外,還與蘭州理工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推動生產線智能化和數字化改造,充分利用人才優勢不斷豐富產品內涵。
得益于車用尾板業務的絕對優勢和新產品的轉型拓展,以及政策環境和物流行業的持續向好,凱卓立近年來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凱卓立擁有百余項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國家專利。再加之,公司長期深度參與組織制定多項行業標準,其成果和影響力在專用汽車、物流及特種設備與技術的研發領域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隨著現代物流全產業鏈體系建設如火如荼,車用尾板行業大有可為,而凱卓立作為這一領域的領先者,必將迎來更大的機遇。王澤黎算了一筆賬,凱卓立的尾板產品每年代替了180萬裝卸工人的工作,按每人每年6萬元的用工成本估算,至少為物流運輸行業節省成本1000億元。
在新一輪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技術變革浪潮中,凱卓立依托輕量化、模塊化、信息化三個維度,大力推進數字化賦能與制造智能化,已率先開發出3.0代智能化尾板產品,一系列智能化硬件軟件與配套產品已經在路上。面向國內尾板和物流行業推出的“智能小凱”平臺,更是全球唯一一個汽車尾板業內的物聯網應用服務管理平臺,通過賦能司機駕駛員與物流公司,實現了尾板作業場景的智能化管理。
近幾年,凱卓立率先提出了“移動無人倉”概念,開始聚焦“移動無人倉”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攻關。該技術是通過構建智能車廂、車載裝卸搬運機器人,與尾板有機結合,貨物先進后出,實現自動搬運、裝卸,全過程無人化、智能化。同時公司正在尋找建設模塊化、智能化尾板產研基地,構建物流運輸物聯網裝載服務平臺,傾力打造世界最大的智能尾板產、研、配中心。
凱卓立聚焦產品智能化與服務智能化,從尾板智能化→智能尾板→隨車搬運機器人,前融入智能倉儲,后打造智能車廂→移動無人倉,最終實現多設備、多平臺協同,從而構建全鏈條智能物流與云服務平臺,這也是中國智造在車用尾板行業升級轉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