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師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人力資本,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不久前,我采訪了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的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李平,她為智能高鐵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多年來,李平一直在開展鐵路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相關工作,是智能高鐵體系架構、大腦平臺等科研團隊的核心成員。她和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智能高鐵“模數驅動、軸面協同”理論,定義了技術-數據-標準三位一體的智能高鐵體系架構,研發了智能高鐵大數據平臺,攻克了智能高鐵67項關鍵技術。她也是智能京張高鐵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組的核心成員,把多年來的科研成果應用到其建設中。國際鐵路聯盟(UIC)認為,京張高鐵是繼日本東海道新干線、京滬高鐵之后,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程。
成為一名鐵路工程師,讓火車跑得更快更遠更穩,一直是李平少年時代的夢想,她很幸運自己能夠夢想成真。她曾表示:“數智化時代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我們原來叫作大魚吃小魚,在數智化時代是快魚吃慢魚,如果你跑得不快,如果你和這些新技術結合不緊,你的優勢可能很快就會變成你的劣勢。”在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當下,李平認為,作為女性工程師是一個優勢。實現海量數據的匯集、治理、分析等都需要大量認真細致的工作,從而在枯燥的數據中發現業務規律,提升業務價值,而這與女性細膩、認真、有韌性和包容性的性格極為契合。
如今,李平正在主持國鐵集團“京滬高鐵標準示范線智能化提升方案研究”課題,在對京滬公司和北京局、上海局、濟南局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明確了京滬高鐵在安全管理、設備設施、站車服務、運營管理、經營開發等方面的152項智能化提升需求。接下來,她將繼續抓牢數智化機遇,在智能京張高鐵已經取得的成就基礎上,繼續深化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技術,加快提出智能高鐵2.0成套技術體系和示范方案。
讀者觀點
希望雜志更關注健康選題
疫情后,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都非常關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我作為老讀者,也希望看到更多關于健康的選題,特別是飲食健康的報道。
——北京"徐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