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積跬步以致千里,是人生的長跑,只要堅持,就離成功越來越近。
荀子的《勸學》篇,是我上中學時的課文。冬去春來,歲月悠悠,昔日的中學生不知不覺間就老了。老人易忘事,好多東西記不得了,但《勸學》篇,至今猶記,特別是其中的一段話,簡直深入了我的神經:“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難怪成為千古經典,荀夫子用許多生動的比喻,道出了一個真理:做學問、修品德,成功在于堅持不懈地一點一滴的積累。
行路,“跬步”,小步也;千里,言其遠也。然不怕步子小,只要堅持不斷地走,終可行千里。我生長在長江邊,常感慨長江莽莽蒼蒼滾滾東去,奔流不息;然也親眼看到山間的一股股涓涓細流匯成了汩汩小溪,一條條小溪匯成了淙淙小河,一條條小河匯入滔滔長江……我信這個理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讀書,也是這個理兒,沒有一字字、一行行、一頁頁、一本本的閱讀,無以“破萬卷”。不怕一天讀得少,就怕不堅持。這個道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言而喻的。然知不等于行,知而不行不是真知。多讀書是不少人的愿望,但在忙忙碌碌的今天,能堅持不懈地讀書的人,不是太多。
青年人,剛走上社會,立足未穩,需要拼搏;中年人,在單位是骨干,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退休老人,有的要為第三代做奉獻,有的已精力不濟。加之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微信、視頻、微博……現在的人,要集中較長時間靜下心來讀書,實在是太難了。想讀書,比較可行的辦法是見縫插針“積跬步”。
前些年,一位老領導告訴我,在那個特殊年代,他利用蹲牛棚的幾年,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又讀了一遍。我大吃一驚,一天到晚在監督下干著繁重的勞動,還要招人白眼,哪有時間和心情讀完四大卷書!他見我一臉狐疑,說道:不那么累時一天讀十頁八頁,太累了就一天讀一兩頁,幾年下來,集腋成裘,就讀了一遍。
我有一位親人,小學畢業后就參加了工作,從勤雜工到辦事員,又從辦事員到人事科副科長。后來參加高考,居然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我幾次問過他,這條路是怎么走過來的。他說,小時候家里很困難,無法供他上中學,但強烈的上學讀書的愿望始終沒有放棄。于是,他堅持自學中學課程。工作太累時少學點,不太累時多學點,但從不間斷。別人念中學用了六年;他自學用了十多年,終成“正果”。
相較他們“積跬步而行千里”,我很汗顏。
在崗時,盡管我的工作是跟書打交道,但也沒有做到天天讀書。那時候,“規定動作”多,弄得已經很累,稍有閑暇,我便找點“可以不需要太動腦筋”的閑書來放松放松。雖然每次讀得不多,而且讀讀停停,但一段時間下來,我讀了幾本金庸的新武俠小說、一些古代白話小說。放松式的閱讀,看來無目標、無用心,其實也是有收獲的:放松了身心,愉悅了心情,增長了知識。開卷有益,一點不假。
以我的感受,擠點滴時間讀書。最好選“拿得起、放得下”的書,今天讀了,明天再接著讀也無大礙。有的書連貫性很強,一環扣一環,一旦開始讀就最好別停下,斷斷續續地讀,可能事倍功半。
有人說,要讀書就集中一段時間好好讀,零敲碎打一天讀幾頁,能成什么氣候!如果能集中一段時間、集中精力讀書,當然很好。可是,現在的工作、生活節奏很緊張,要靜下心來讀一段時間的書,實在太不容易。沒有成塊的時間怎么辦?只能從海綿里一點一點的擠,擠出一點讀幾頁。別不屑于一天讀一點,積跬步可以致千里!
有些人總是強調太忙,哪有時間讀書呀,等有閑再讀吧!是的,蕓蕓眾生,或為事業、或為衣食、或為兒女,起早貪黑,要擠出時間讀書,的確不是一件易事。不過,以我的體會,忙的時候,也是工作、生活、提高自己最需要知識、最需要讀書的時候;待真正閑下來,讀書大多是“自娛自樂”了。且據我觀察,有的人并不是沒有一點時間可以讀書,而是被手機“綁架”了。無論在哪里,家中、候機室、車上、走路……舉目一看,有多少人在看手機?有的讀微信,有的看視頻,有的打游戲……
我自認不是老古董,并不排斥手機。手機、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簡直是一場革命,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方便。信息社會,現代人離開了手機,幾乎無法生活,我也是手機隨身帶的。但對于手機上發布的種種信息,我有一個認識過程。一開始,對手機上的微信、短視頻,幾乎是一個不落地看。后來,我漸漸發現,好多微信、視頻太離譜:憑常識就能判斷其不實的比比皆是;有些消息的標題聳人聽聞,打開一看,啥也不是;是個人就拿來一條什么“新聞”,天花亂墜地發表一通不著邊際的長篇大論……我得出結論:微信可信者微!于是,我對這些的興趣也就大減,心想:與其在這方面浪費時間、精力,被弄得頭昏腦漲,還不如去讀幾頁書呢!
讀書,積跬步以致千里,是人生的長跑,只要堅持,就離成功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