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茂典
從“泥濘水塘”到“現代新城”,從改革開放“試驗田”到創新型園區“新標桿”。如今,蘇州工業園區已吸引了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集聚了2489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科創板上市公司17家,在商務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評中實現“七連冠”。
蘇州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隸屬于江蘇省蘇州市,園區位于蘇州東部,占地面積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4個功能區、5個街道。1994年2月,蘇州工業園區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兩國簽署《關于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園區的蝶變之路正式開啟,蘇州工業園區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 。
從“一片白地”成長為“創新高地”
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發現的“東方威尼斯”蘇州,如今成為國外游客的打卡勝地。不僅美景讓人流連,蘇州還聚集了中國大陸近十分之一的外資企業,連續9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十大城市”。
開放的蘇州,是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縮影。從中國和新加坡首度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到牛津、哈佛等頂尖高校落戶江南水鄉;從明軒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完美落成,到加拿大逸園開門迎客;從助力埃塞俄比亞工業園區建設,到“長三角地區對接東盟貨物貿易平臺”運行……一座城市精彩演繹了“自覺學習世界、自信融入世界、自強增益世界”的開放之道。
30年的發展,離不開蘇州改革開放“三大法寶”之一的“園區經驗”——借鑒、創新、圓融、共贏,更離不開這片熱土上形成的“園區精神”——改革創新、開放包容、敢為人先、追求卓越。
1994年2月26日,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園區呱呱墜地。30年前,蘇州人壓根兒想不到新加坡人會“相中”這塊爛水地——湖多水密,地勢低洼,“十年九澇,劃船揚不了帆,走路五分鐘就要拐彎”,開發投入成本太大。
轟轟烈烈的建設就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拉開大幕。
按照新加坡的要求,中期合作開發70平方公里,在正式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之前,必須將設施一步到位建設好,并要求地下設施“百年不落后”。這讓習慣于“邊規劃、邊建設”的中國人很難理解。
更讓人詫異的是,新加坡提出,要讓園區達到百年不遇洪澇的防淹能力。按此要求,要把整個70平方公里的園區填起70厘米高,當時填一方土的價格是64元,70平方公里就需30多億元。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讓蘇南一帶幾乎成為汪洋,而園區卻是汪洋中的一片綠地。園區人這才開始理解“為何這么做”——一步到位后,避免了重復建設帶來的成本成倍增加和效益降低的惡性循環。
地面工程和招商引資還未見影子,新加坡方面就要求先建一個投資數億元的污水處理廠,并要求園區70平方公里內的污水實現自流通暢。如今,30年的發展驗證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規劃效益,這成為園區的重要經驗。
一位參與籌備的人員介紹,在移植新加坡“軟件”的過程中,東西方文化、法律、管理體制上的問題與矛盾,幾乎無處不在。如何處理和協調這些問題,考驗著園區人的能力和思想解放程度。
30年來,園區從借鑒運用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出發,利用“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政策優勢,憑著一股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闖勁,演繹出一部改革開放的“史詩大片”。
從“智慧芽”破土而出 到“獨角獸”奮力奔跑
據蘇州市科技局公示的2023年度擬入庫獨角獸培育和瞪羚企業名單顯示,全市獨角獸培育企業224家,其中,蘇州工業園區入選98家,占全市超四成;全市瞪羚企業876家,其中,蘇州工業園區入選223家,占全市四分之一。蘇州工業園區入選獨角獸培育企業和瞪羚企業數量均位列全市第一。
斬獲“兩個第一”,蘇州工業園區靠的是前瞻謀劃布局與深耕新領域新賽道。
在蘇州工業園區,大部分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分布在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深耕創新藥、智能駕駛、機器人、數字文娛、云計算等新領域新賽道。這一局面的形成,與蘇州工業園區的前瞻謀劃布局密不可分。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分層分類的企業扶持體系,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支持一批高估值、高成長的科技企業。
2018年,蘇州工業園區啟動瞪羚、獨角獸培育工程,在國內率先出臺獨角獸企業等新物種培育獎勵政策,逐步探索和深化新物種企業梯度培育機制。
2020年,蘇州工業園區完善企業分層培育鏈條。
2022年起,蘇州工業園區聯合第三方服務機構打造“新物種進化營”,將培育觸角向前延伸,進一步挖掘有潛力成長為新物種的早期企業,培養瞪羚等“后備軍”隊伍。
通過實施企業梯次培育計劃,蘇州工業園區根據不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育與扶持,全力打造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獨角獸—上市”企業發展梯隊,構建全鏈條企業培育體系,樹立和培育了一批獨角獸和瞪羚標桿企業集群。
2023年夏天,在蘇州工業園區東堰里路東、趙家上路南的工地上,勝科納米總部大樓拔地而起,如今大樓已投入使用。十幾年前,勝科納米創始人李曉旻在考察了全國多個城市后,毅然決定落戶蘇州工業園區。隨后十余年間,勝科納米異軍突起、逆勢突圍,并于2022年獲評蘇州市獨角獸培育企業。
“蘇州工業園區周邊完備的產業生態是多年來支撐我們發展的關鍵之一。僅在蘇州,我們的客戶就達到了400多家。足不出園區,我們服務的客戶就有140多家。”李曉旻說。
蘇州工業園區良好的金融資本體系,也為勝科納米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目前,勝科納米已進行了多輪融資,得到了多個園區風投的大力支持。蘇州工業園區完備的銀行授信體系給了我們極大的助力。例如,在我們建立總部大樓的過程中,就有多家銀行主動找上門,授信了7億元,并給予非常優惠的政策。”李曉旻說。
獨角獸企業是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的“晴雨表”。因此,蘇州工業園區全力打造適合各類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的“土壤”“陽光”“雨露”,創造最優環境,助力潛在獨角獸企業蝶變,讓“新物種”撐起高質量發展新脊梁。
作為全國開放創新高地,蘇州工業園區已累計培育各級獨角獸、潛在獨角獸企業218家,持續在各級獨角獸、潛在獨角獸和瞪羚企業榜單中位列第一梯隊。
2023年,蘇州工業園區有5家企業入選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49家企業入選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榜單,合計占江蘇省的30%。
走好共贏“開放路” 打好服務“創新牌”
企業嶄露頭角不僅需要自身練就“獨門絕技”,也離不開人才、金融、載體、平臺等要素的支撐,蘇州工業園區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其完善創新生態的一系列強支撐和硬舉措。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與創新的互動,讓蘇州工業園區持續釋放更大能量。蘇州工業園區的人才政策是更多優秀人才選擇在蘇州就業的最大原因。根據產業地圖繪制人才圖譜,蘇州工業園區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工程,對頂尖人才團隊、重大招商項目給予“一事一議”重點支持。蘇州工業園區做好精準服務,從對接洽談、項目落戶、醫療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入手,建立保姆式服務體系。同時,蘇州工業園區深入實施的“金雞湖人才計劃”等人才工程,系統布局建設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引進國內外一流高校設立分校或研究院,不遺余力集聚高素質人才和資本。
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蘇州工業園區2022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850.2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73.9%。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掌握話語權,贏得主動權。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創新主體加速集聚,構建了以蘇州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一區兩中心”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矩陣。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內集聚了一批院士專家,集聚大院大所37家。其中,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國家隊”科研院所有15家。顯著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了一批細分領域頭部企業,持續涌現出一批創新成果,創新生態也在不斷優化。
蘇州工業園區瞄準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等區域特色新興產業,通過分析研究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關的關鍵環節、重點和空白領域、薄弱環節以及未來爆發點,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配套滾動編制產業圖譜。園區聚焦細分領域,實施精準招商。
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東沙湖基金小鎮,形成以私募股權為特色的基金全產業鏈,入駐基金規模近3800億元。同時,園區設立了規模100億元產業基金、15億元科創投資基金,為科技企業提供從初創到IPO上市全生命周期、全場景、全生態的金融服務。
隨著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這里正加速打造適宜科技企業奔騰的生態環境。當前,蘇州工業園區正奮力邁向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面向未來,蘇州工業園區將進一步構建科技企業期盼的開放格局、做強科技企業青睞的產業質態、完善科技企業急需的創新生態、優化科技企業渴望的營商環境,持續壯大高成長企業集群,為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