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文淑
2024年3月3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的2024年3月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顯示,隨著氣候轉暖和節后集中開工,各地建筑工程施工進度加快,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2%,比上月上升2.7個百分點,建筑業總體擴張加快。其中,土木工程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9.8%,位于較高景氣區間,土木工程建筑業繼續保持較快施工進度。從市場預期看,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9.2%,比上月上升3.5個百分點,表明建筑業企業對近期行業發展信心增強。
據中國建筑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建筑業已具備出色的設計能力,以港珠澳大橋為代表的諸多超級工程的成功設計;卓越的建造能力,成功建造了“中國天眼”、白鶴灘水電站等超級工程;擁有先進技術裝備,16米直徑盾構機、500米超高層混凝土輸送泵、1.2萬噸振華港機等代表中國建造技術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在工程建設領域不斷推廣應用;形成了較高的機械化程度,造樓機、焊接機器人、各類原材料加工機械不斷改造升級;標準體系建設更加完備,已發布的國標、行標、技術及產品使用手冊達4108冊;信息化快速應用,數字化轉型、數字交付、智能建造等信息化手段逐步得到行業認可。
另有數據表明,中國建筑行業上下游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超過50%,已經成為落實綠色發展的一大阻礙。其中我國有超過60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綠色建筑僅約為10億平方米,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存量大、覆蓋面廣、能耗高且改造難度大,任務異常艱巨。同時,國家在《“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需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2022年更是先后發布多個規范、指南,要求2025年建筑行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的產能比例均達30%、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可見,在“雙碳”目標加速、中國建筑業逐步加快綠色建筑發展的大背景下,建筑綠色改造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碳減排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建筑業協會相關工作人員認為,要想破解行業發展難題與阻礙,建筑業應進一步樹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理念,以工程項目為應用場景,通過高水平設計,標準化、精益化施工,數字化交付,智能化運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高工程項目的產能和效能;應進一步推動建筑業行業數字化轉型,將建筑行業科技創新、技術進步與產業數字化有機融合;提高供應鏈、產業鏈的技術創新水平,強化產業鏈、供應鏈上各個參與主體的基礎能力建設。
挑戰與機遇并存,行業發展阻力所帶來的挑戰也就預示著建筑業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充滿著無限的機遇,上下游相關企業將迎來億萬級的市場新藍海,可在實現自身升級的同時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綠色升級。該工作人員認為,建筑企業應以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為引擎,以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標準化、精益化等為手段,推動建筑產業從粗放式、規模數量型向精細化、質量效益型轉變,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對于未來建筑業改革和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化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在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上下功夫,努力為全社會提供高品質建筑產品,大力發展新型建造方式,穩步推進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工作,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
具體到建筑工程監理領域,其轉型升級階段以國家發展改革委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9年3月《關于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意見發布為標志,建設工程管理模式從“工程監理制”向“全過程工程咨詢制”轉變;同時傳統的工程監理技術也因數字基建、建筑工業化、綠色建筑、“雙碳”目標等高質量發展要求,開始應用物聯網、5G、BIM+、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實施數字化技術轉型升級,推動智能建造技術發展。不難看出,在國家政策的持續引導下,工程監理行業已經進入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行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