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習主席強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日新月異,我軍正按照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三步走”戰略安排、向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全軍要增強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的使命感和緊迫感,科學謀劃,抓緊行動,全方位加強人才工作,更好發揮人才對強軍事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當前,戰爭形態已演變為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戰爭,并持續不斷地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必須把培養智能化軍事人才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為打贏未來智能化戰爭提供重要支撐。
一、以智能化戰場能力需求引領智能化軍事人才能力素質轉型升級
隨著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機器智能、仿生智能、感知智能和AI類腦決策等技術變革加速了戰爭形態、戰爭理論、作戰方式的深刻變革。面對逐漸模糊的前后方界線、簡潔快速的指揮決策層級、無人化智能化的武器平臺,要打贏日新月異的智能化戰爭,必須具備打贏智能化戰爭的綜合能力素質。
(一)培塑多維的科技認知力。軍事智能技術的認知理解力是培養智能化軍事人才的前提基礎。這就要求智能化軍事人才需要掌握信息學、數據學、計算機學的概念、原理、應用等,此外還需掌握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特征、作戰方法、作戰樣式等知識,實現由某領域專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由傳統人才向新域新質人才轉變。智能化軍事人才所學學科知識結構維度復雜、知識更新迭代快、學習難度大的新特點,要求智能化軍事人才需具備超強的多維學習力,采取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將所需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素質。
(二)鍛造高超的人機協同力。在可預見的未來智能化戰爭中,技術加持下的無人作戰平臺,擁有比人更強的體力、智力和能力,擁有比傳統武器裝備更強的感知力、打擊力、防護力。無人飛機、無人艦艇、無人戰車等無人裝備將成為戰場的主角,預警探測、搜索識別、跟蹤反制、打擊摧毀、評估效果等一系列指揮流程都離不開智能化武器平臺,人的戰場主觀能動性和應變力與無人武器平臺的強抗壓力、強適應性優勢互補,人機協同構成了未來戰場重要作戰單元,人和武器裝備的結合度對戰爭能否取得勝利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強化駕馭數據的“算”“數”力。“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智能化戰爭中“算”的地位更加凸顯,“數”的本質特征更加顯著,大數據系統為生“智”平臺,算法為生“智”工具,算力為生“智”動能。因此,圍繞軍事數據獲取與運用的作戰樣式逐漸走向智能化戰爭舞臺中央,散播虛假數據誤導敵方、隱蔽我方數據傳輸、軟硬摧毀敵方數據平臺等作戰樣式成為敵我雙方較量的新戰場。此外,以算力和數力為核心技術的智能化平臺,將主導情報獲取、指揮決策、火力打擊的精準度和響應度,成為決定智能化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基于此,智能化軍事人才應強化數據制勝觀念,著重計算思維培養,不斷提高收集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的能力。
二、推動智能化軍事人才供給側改革同智能化作戰需求側精確對接
習主席強調,要堅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堅持軍隊培養為主、多種方式相結合,形成具有我軍特色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模式,提高備戰打仗人才供給能力和水平。面對智能化戰爭帶來的挑戰,必須堅持以軍事人才需求牽引宏觀管理,加快軍隊院校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創新,改進創新軍事人才訓練培養模式,探索軍地智能化人才合作培養機制,構建起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一)加快構建戰教耦合的院校育人格局。軍隊院校作為智能化軍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必須堅持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堅持戰斗力這個根本標準,聚焦智能化戰場需求,打通從院校到一線、從課堂到戰場的培養鏈路。科學整合學科專業,對接服務戰場,優化學科專業,加速新域新質學科建設,打造以智能化為核心的基礎課程,開設智能技能類實操課程,積極鼓勵學員參與競賽項目,構建起支撐智能化戰爭的特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智能化戰爭課程教材建設,剛性淘汰不適合新裝備、新戰法、新形勢的老舊教材,跟蹤世界軍事發展大勢,借鑒現代戰爭經驗,打造智能化“通識+專識+應用”的專業基礎課程教材體系。
(二)探索智能化作戰能力訓練新模式。開展數據整合分析訓練,對各武器裝備平臺收集上來的海量信息進行整合、過濾,訓練官兵運用全局思維和數據集成觀篩選其中重要信息,分析挖掘其內在關聯、規律關系,形成訓練方案模型,而后通過作戰試驗、模擬仿真、兵器推演等方式,對形成的方案模型進行分析評判、科學評估,提高官兵數據分析精準度,將數據分析優勢轉化為指揮決策優勢。開展信息情報融合處理訓練,對參戰官兵、武器平臺、指揮決策、毀傷效果等戰場動態信息,進行收集整理、過濾分析、融合并項,精準捕捉戰場高價值信息,訓練官兵以信息數據流動體系為主線的思維模式;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數據聯動和信息融合,分析影響戰場態勢的關鍵因素,預測敵方戰略意圖和戰術戰法,提升指揮人員對戰場態勢的掌控力,實現由信息優勢轉變為決策優勢,從而生成預判戰爭走勢的能力。
(三)拓寬開放融合的育才引才渠道。構建軍地協作平臺,在智能化軍事人才培養方面,軍地協作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購買服務、課題協作、聘請任用等方式,鼓勵軍隊科研院所與地方高校、先進企業建立聯合培養平臺,為軍隊培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軍地通用特征明顯的專業人才。組建智能化素養培訓基地,在科技密集度高的地區借助地方高新企業技術優勢,整合軍地智能化人才資源,統籌全國全軍大棋盤,集優整合一批各具特色的培訓基地,力爭培養一批具有較強智能科技素養、能夠嫻熟運用智能化工具、熟練掌握前沿智能化裝備的智能化軍事人才。
三、著力提高軟硬件保障水平營造智能化軍事人才培養良好生態環境
我軍未來打贏智能化戰爭離不開智能化軍事人才,而人才培養具有滯后性和長周期性的特點。因此,要在當今世界軍事革命大潮勇立潮頭,必須著力提高政策制度配套保障水平,提高政策制度貫徹落實質量效益,以實際舉措加快構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一)探索創新人才獎懲制度。吸收借鑒地方先進企業激勵制度,優化智能化戰爭領域稀缺人才評級標準,探索領軍人才年薪制度、科研成果績效發放、待遇級別優先評定、獎勵表彰優先評比等一系列物質精神激勵措施,精準保障需求,釋放政策紅利,激發智能化軍事人才投身軍隊創業干事熱情。建立健全容錯機制,從軍委機關層面進行頂層設計,下發指導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召集科研部門、科研人才共同探討,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努力營造“允許失敗、寬容失敗、充分信任、充分尊重”的工作氛圍,充分調動智能化軍事人才大膽探索、挑戰前沿的積極性,解放智能化軍事人才的創新思維,讓智能化軍事人才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消除智能化軍事人才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
(二)動態優化頂層規劃設計。強化頂層設計,出臺智能化軍事人才發展路徑規劃、隊伍建設、選用評價相關指導性文件,明確智能化軍事人才相關崗位、訓練大綱和能力素質清單,制定考核鑒定標準細則,研究設置對接智能化戰場的新崗位,如無人裝備操作員、戰場數據分析師、算法工程師、智能系統維修師等新崗位,實行上崗認證考核制度,引導官兵對照能力清單,自主升級知識能力水平。重塑軍隊院校人才培養標準,用智能化戰爭思維優化學科體系,聚焦未來智能化軍事人才能力需求,設置科技前沿學科交叉特區,實施“人工智能+”人才戰略;各院校結合自身優勢,在智能科學、大數據、無人作戰、電磁攻防、量子通信等專業,篩選一批交叉學科進行重點建設,打造學科領域優質特色旗幟,更好為智能化軍事人才戰斗力生成服務保障。
(三)探索建立模擬訓練平臺。緊貼智能化戰爭需求,遵循“緊貼實戰、高度智能、綜合集成、開放交互”的原則,綜合運用數字孿生、仿真建模、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技術,基于世界軍事前沿模型算法和指揮決策體系,以局部熱點地區行動想定為牽引,融合我方、假想敵、中立方各類武器裝備數據,建設輔助決策訓練平臺、人機對抗訓練平臺、無人武器裝備操作訓練平臺。模擬訓練平臺建成后,可檢驗評估任務規劃、指揮決策、戰法運用、部隊行動實際效能,不斷優化人腦+AI外腦決策方案,不斷挖掘數據規律特點,優化裝備部署方式,為智能化軍事人才培養、戰法創新、部隊行動、武器裝備部署提供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