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顯浩 羅仁兵
習主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新軍事人力資源管理”。在打好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的征程中,人力資源作為人力、物力、財力、信息、時間五大資源中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對軍隊建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面對當前一些基層部隊人才來源渠道窄、培養周期長以及部分關鍵崗位接替階段性斷層等現實矛盾,要通過提領認識、科學調配、有序流動等方式,擴充增量、盤活存量、壯大總量,推動基層部隊人力資源管理高質量發展。
一、尋覓人才夙興夜寐,樹起導向提升人力資源占有率
習主席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期間,擬寫100多封“求賢信”、制定“人才九條”、深夜“扯開嗓門”喊人才……許多惜才愛才的佳話廣為流傳。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愛才敬才用才,才能凝聚起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
黨委帶頭凝聚共識。各級黨委必須帶頭深學深悟、樹好導向,教育引導官兵從政治任務、中心工作、軍事治理上統一思想,持續凝聚加強人才建設的共識共為。從貫徹統帥號令的需要去引導,習主席從推進軍隊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視角、確保我軍打贏制勝的戰略高度,深刻洞察軍事人力資源發展趨向,擘畫運籌軍事人力資源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戰略部署,我們必須深悟內涵要義,把握戰略考量。從打贏未來戰爭的需要去引導,當前軍事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仍滯后于實戰要求的問題不容忽視,各級黨委需要教育好官兵,從適應打贏未來智能化戰爭需要,創新軍事人力資源管理,推動戰斗力生成模式轉型升級。從加強軍事治理的需要去引導,各級黨委要教育引導官兵認識全面加強軍事人力資源管理是治軍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變革,人人有責、個個擔責,增強人力資源管理質效既能提升軍事治理水平也能確保部隊安全穩定。
轉變思路強化認識。軍事人力資源管理是復雜系統工程,必須轉變觀念、厘清思路、創新方式。從“管住人”向“開發人才”轉變,開發人才是提高軍事人力資源素質的保證,基層部隊黨委機關要從“管住人”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牢固確立“開發人才”的理念,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用心挖掘人才,在重大任務、關鍵時刻考察發現人才。從單業務鏈管理向全鏈路管理轉變,在鞏固日常教育培養、考核使用、行政管理等傳統管理方式上,有機滲透融入軍隊指揮鏈、管理鏈、監督鏈,與軍事力量建設體系和作戰力量運用體系充分對接,同時建立黨委統一領導、政治機關歸口統管、職能部門分工抓建的工作機制,形成同向發力、綜合聚能的良好局面。從傳統經驗型管理向智慧型管理轉變,加快運用大數據、智能算法等關鍵技術,緊緊圍繞人力資源仿真預警、態勢感知、結構優化、調控決策等應用場景進行探索創新,強化人力資源管理智能算法博弈意識,著力開發算法程序支撐人力資源管理。
優化環境營造氛圍。堅持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愛的原則。營造愛才的政治環境,尊重人才主體地位,尊重勞動價值,公道對待人才、公平評價人才、公正使用人才,從政治上關心愛護,做到充分信任、高看一眼、厚愛一分。營造成才的工作環境,對表現突出的干部優先提拔重用,對素質過硬戰士優先入黨提干,積極借用傳統媒介和信息網絡,在部隊和社會廣泛宣揚強軍興軍、愛軍精武先進典型,增強軍事人才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營造聚才的生活環境,認真落實官兵休假探親、體檢、療養等福利制度,建立軍人家庭經濟救助、法律援助制度,改善工作生活條件,想方設法消除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舒心、專心、靜心干事。
二、運用人才建功軍營,聚焦中心提升人力資源貢獻率
軍隊為打仗而存在,人才培養是“最艱巨的戰爭準備”。各級黨委要著眼打贏未來信息化智能化戰爭,造就和形成由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新裝備操作和維護人才構成的人才方陣,提升人力資源對決戰決勝能力形成的貢獻率。
“人力+備戰”提升打贏貢獻率。遵循一切為打仗服務的原則,必須著眼勝戰全局,建立動態的目標評價標準體系,始終做到面向戰爭量身定制、精準選才。突出關鍵崗位,刻不容緩推進備戰打仗關鍵領域人才建設,以建強“四類人才隊伍”為重點,加大關鍵領域“種子選手”培養儲備,工程化體系化跑出向戰育才加速度。注重復合培養,不斷走開軍政融合、指技復合、兵種交叉任職等多重鍛煉路子,把有培養潛力的干部放到備戰打仗一線、吃勁要緊崗位和急難險重任務中摔打磨礪,通過復合式培養為人才成長淬火加溫。加強職業教育,針對備戰打仗崗位亟需和官兵差異化、個性化學習需求,構建網絡化、開放式、全覆蓋的學習平臺,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格局,打造“沒有圍墻的戰爭學院”。
“人力+管理”提升安全貢獻率。人才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才的培養、保留與使用,直接影響人才投入的戰斗力生成質效。定期分析底數,抓好人才建設考核調研,分層級、分類別進行排序分析,研究提出適任崗位建議舉措,力爭在機關基層上下打滾任職、軍政主官換崗交流、一專多能多崗位鍛煉上蹚出新路子。注重人崗適配,聚焦履職盡責、打仗能用,分領域、分層級實施短平快能力提升工程,定期組織一線指揮員集訓、營連主官帶兵能力培訓、群眾性技術革新等活動,推動人崗適配率每年有一個大的提升。強化精準管理,堅持著眼于人、著力于人抓管理,提高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管理專業化、精細化、科學化水平,真正信任人才、尊重人才、支持人才、關愛人才,充分調動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人力+保障”提升支撐貢獻率。只有堅持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堅持“保為戰”價值取向,創新軍事人力資源管理才能有的放矢。堅持體系優化保障,應著眼從源頭上選好苗子,動態識別和培養干部,全過程培養干部,構建素質培養體系;著眼突出以德為先的政治標準,嚴格任人唯賢的用人路線,構建選拔任用體系;著眼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擔當作為,純正作風紀律,構建從嚴管理體系。堅持先進科技賦能,強化大數據運用,把軍事人員考核情況、工作表現、家庭信息變化等信息數字化歸檔入庫,實現基礎數據的共享、積累和優化等功能,構建政策、數據、檔案等于一體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統,加強對軍事人員動態監管。堅持全時全域培養,構建全員全時全域軍事人力資源教育平臺,有效提升軍事人才的基礎技能、職業特質、專業能力和創新素質,推進軍事人力資源培養向開放式、終身式發展,努力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
三、舉薦人才不拘一格,壯大總量提升人力資源增長率
習主席強調,要強化為人才服務的理念,在科學評價、正向激勵、扶持保障等方面綜合施策。人才建設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各類領域、多種專業、不同單位,做好考核評價、教育管理、服務保障工作需要全局統攬、上下配合。
注重教育集訓實現“內增長”。明晰成長路徑,針對性地為每名干部骨干設計成長時間表、路線圖、能力菜單,按照“基礎型—骨干型—尖子型—專家型”的路徑升級培養,切實把每名干部骨干成長檔案卡制定出來、成長線路圖畫清晰。比如具體操作上,營級正職和專業技術中職及以上干部骨干,可由師旅團級機關和相關業務口負責設計職業路徑;營級副職和專業技術初職干部,可由所在營級單位根據干部骨干個人意愿和日常表現制訂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由機關負責審核把關。突出實踐鍛煉,結合戰備任務周期輪換、現實應對行動等大項任務,把干部骨干推向前臺,放在重要崗位、關鍵部位擔當“主角”,使其在任務中歷練摔打,培養更多平時能應急、戰時能制勝的精兵強將。加強集訓培訓,推廣走實干部骨干“導師制”在崗幫帶辦法,辦好理論夜校,探索形成“營連有課堂、人人當老師”的自主培訓模式,突出思想素質、軍事技能、帶兵能力等內容,采取定期溝通、解疑釋惑、難題會診等方式,幫助梳理問題、明確方向、提高能力。
嚴格選拔考核實現“正增長”。明確選人用人標準,堅持把“懂指揮、會打仗”作為硬指標,牢固確立德才為先、使命為本、實績為重、民意為上的選用標準,在堅持基本任職資格條件的基礎上,優先使用重用信息素養高、指揮能力強、實績突出的軍事人才。健全人才調配機制,可通過調控退役、選調交流等方式,陸續緩解部分單位此超彼缺、上堵下壓的結構性矛盾,使人才隊伍保持有序進出、良性流動。嚴格考核評價機制,探索建立符合各層次、各類型軍事人才特點的考評體系,全方位、多角度、近距離考察識別,認真履行選才規程,緊盯黨委推薦、機關考核、聽取意見、會議研究等關鍵環節,壓實黨委、紀委和政治機關責任,督導各級嚴格執行上級關于選拔任用工作的政策法規和相關要求,堅決杜絕隨意簡化程序、變通,防止“半路插隊”“帶病提拔”。
發揮駐地優勢實現“外增長”。各級黨委要積極構建自主培養與軍地聯合培養新格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優秀的人才不斷匯聚到強軍事業中去,更好地加速推進軍事人員現代化。一方面“請進來”教人才,充分發揮軍隊院校優勢,進一步優化改進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定期邀請院校專家授課輔導、指導實兵推演、融入高新技術,形成院校最新理論成果指導部隊創新戰法,部隊實踐具化院校研究成果的格局;同時,要對接世界、融入社會、激活內部,打破自成體系、自我循環的建設模式,走開同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協作育才、交流用才的路子,構建定位清晰、優勢互補的軍地互通培養格局。另一方面“走出去”育人才,采取“資源共享”“聯合辦班”“走出請進”和“外部儲備”“借雞生蛋”等方式,選派有潛力、資質好、愿意在部隊長期干的人才苗子,到院校、科研單位、廠家、基地深造提高,真正用好用活優勢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