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霞
【摘要】在“雙新”(新課程與新教材)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而歷史結構化教學的目標和優勢能有效體現“雙新”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改革的新要求,這樣的歷史結構化教學體現出從歷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歷史認知結構出發設計和組織教學,以完善和發展學生原有歷史認知結構為目的。為重新審視和探索高中歷史結構化教學的新思路,文章首先對“雙新”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作了深入剖析,然后通過對相關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深入研究,分析新課程、新教材帶來的影響,促進高中歷史教學不斷優化和創新,以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科發展需求。
【關鍵詞】新課程;新教材;高中歷史;結構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11—0058—04
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中,新課程和新教材的引入,給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強調了一個核心理念,即重視學科大概念的重要性,將其作為課程內容的核心,并倡導構建結構化教學內容,以主題引領課程,營造情境化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2]。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和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指向下,本文通過分析高中歷史結構化教學的可行性,探究如何優化結構化教學來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促使高中歷史教學改革更好地適應新課程和新教材要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課內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一、“雙新”背景下高中歷史結構化教學價值分析
1.知識結構化是高中歷史學習的重要素養內容。與其他科目相較,歷史學科是一門較為綜合的學科,內容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地理等方方面面,學科體系較為復雜。在“雙新”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知識傳授不再是核心任務,教師需要把促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學科基礎知識,與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發展、培養學生各項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等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說,在高中歷史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要選擇與運用適合的教學策略,而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的結構化教學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學策略,能使知識內容呈現出有層次、有關聯的結構,有助于促使學生對歷史知識高效掌握[3]。相較于零散的知識點,這種結構化的知識體系不僅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教材內容的相互聯系和深層邏輯,而且能夠讓學生明白構建知識體系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史實和相關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學會從“點”出發,以“點”連“線”,最后形成知識“面”,以構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
2.思維結構化是高中歷史學習的重要目標。結構化教學涉及思維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思維結構化體現在歷史邏輯方面,體現出學習主體對相關知識學習規律的認知。此外,思維結構也呈現出分層的特征。例如,感知記憶被視為較低層次的思維能力,而綜合思考則是相關能力的進階,創新研究則屬于高級能力層次,通過這種分層的結構化思維,學生能逐步提升不同層次的認知能力[4]。
此外,學生可以通過分析學習內容的因果關系、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來理解相關歷史知識,從而形成科學、全面的學習體系。綜合來說,結構化教學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在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層次分明、合乎邏輯的思維結構。
3.情境結構化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人文追求。歷史解釋和評價需要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情境化教學包含多種維度,如真實情境、歷史情境以及問題情境等,這些情境結構化元素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環境。通過這些情境,學生的認知思維被進一步激發,從而能有效進行推理、探究等主動學習[5]。教學中的情境結構化實踐,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搜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而言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融入各種情境,能使學生更全面地分析各種歷史現象的內在關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歷史知識,改變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高中歷史結構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1.有知識無結構,結構化教學流于形式。新教材應用之初,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學知識缺乏整體結構性,導致教與學斷開、內容連貫性較弱。同時,由于缺乏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知識內容的銜接梳理,一些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大量重復學生初中已學過的歷史基礎知識,造成課堂教學低效。
此外,一些教師把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拆分成五個獨立的目標,沒有將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統籌融入教學。這使學生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缺乏對歷史整體發展脈絡的把握,不利于學生歷史學科思維的形成,難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重新審視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有效將初中和高中歷史知識、古今中外歷史知識有機結合,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以促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理解和深入思考。
2.重知識輕思維,使結構化教學缺乏內涵。在歷史課堂上,一些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普遍注重知識的組織和呈現,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情境分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常常比較關注歷史事件,而忽略了歷史情境的多樣性。如此一來,課后作業往往側重于簡單鞏固知識,而忽略了對歷史事件深入思考和分析,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歷史情境分析能力。
此外,在歷史事件或現象的分析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停留在由因到果的線性思維,缺乏對相關問題的全面思考。這樣的情況下,相關問題的設置常常缺乏深度,未能引導學生更為全面系統地探究歷史,容易使學生形成片面的歷史觀,無法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和多面性。
3.重結構輕細節,使結構化教學缺乏學習深度。歷史學習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獲取、辨析運用歷史材料,實事求是地分析歷史,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如果教師過分注重知識的整體結構,而忽略了歷史事件的鮮活細節,便難以使學生真實感知歷史,使學生在歷史敘述中缺乏深度和豐富性。尤其在高中史料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過分強調提取關鍵詞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學生對歷史細節的深入理解,雖然關鍵詞對于學生整體把握歷史事件和解釋歷史問題十分重要,但是過度結構化會導致細節缺失,不利于學生的歷史感知能力培養,致使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難以還原歷史,難以形成邏輯性歷史表述。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實現結構與細節的平衡,注重在結構化的框架下融入生動的歷史細節,使課堂生動且有吸引力。
三、“雙新”背景下高中歷史結構化教學策略
1.注重知識整體化與問題結構化。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高中歷史新課程呈現出基于結構化設計的特征,“點”“線”“面”相結合,形成有機整體,為學生提供了更系統深入的歷史學習體驗。在這一教學背景下,教師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首先,教師需要準確理解課程標準與核心素養,精準地定位教學內容,對整個歷史學科的框架和發展方向有深刻認識。其次,教師需要巧妙處理局部章節與整體課程之間的關系,不僅注重對每個章節內容深入講解,還需要將各個章節聯系起來,形成一定范圍的歷史知識整體。這種整合性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幫助學生形成系統性的歷史認知。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問題的結構化。通過深入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問題,將這些問題恰當地融入教學中,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可以說,問題結構化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系統性和完整性地構建知識體系,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以高中歷史“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相關內容教學為例,教師在探索“古代文明”這一歷史主題時,需要著重呈現古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形成的時空條件。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突出強調各文明古國的獨特之處,比如古埃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古巴比倫的法律、古希臘的民主政治等。同時,需要理解古代文明古國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如尼羅河對埃及文明的影響、兩河流域的河流和地形對古巴比倫的影響、多山靠海的自然環境對古希臘的影響等。通過不同文明的橫向對比,可以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到古代文明發展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有助于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
2.創設歷史情境,強調思維與情境結構化。當學生未經過有效的思維訓練時,很難從歷史事件的表象中發現其深層次規律和變化趨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精選教學內容,以教學主題為引領,將課程內容情景化。因為情境創設能讓歷史知識更有趣味性,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歷史學習中。教師為學生呈現不同的學習情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背景、分析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透過歷史事件本身,探究其背后的本質和規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思維的結構化,引導學生構建不同歷史事件之間因果關系的邏輯框架,讓學生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歷史發展脈絡,理解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演變趨勢,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以“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相關內容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明太祖朱元璋從布衣到皇帝的傳奇一生,為學生打開通往歷史時空的窗口。同時,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帶著問題主動思考:元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如果自己是明太祖,建立政權后會繼續沿用元朝舊制嗎?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會主動地將元朝的統治與滅亡聯系起來,以史為鑒,在制度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以鞏固政權。通過創設具體的歷史情境,將歷史事件與學生的思維訓練結合,將歷史問題與現實聯系起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時空距離,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引導學生動態思考,形成環形結構化思維。歷史事件的發展往往呈現出環形結構,即“因”產生“果”,而這個“果”又成為其他事件的“因”,這種環形結構化思維概念強調了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突破傳統的線性思維,理解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系,幫助學生對歷史發展形成前后聯系的整體性認知,引導學生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以及這些原因如何在歷史發展中相互關聯、相互作用。
以“中外歷史”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以人類由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為線索,從新航路開辟到全球化,從歐洲早期的殖民擴張到歐洲的社會轉型,從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從工業革命到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可以看到,事件與事件之間因果相連。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將這些內容聯系起來,將單個孤立的歷史事件融入更廣泛、更深刻的歷史背景中,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形成更全面、深刻的歷史認知。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程和新教材的實施,我們迎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教師更加注重學科知識的多維度拓展,注重學科間的聯系。同時,立足新教材內容比較前沿且復雜的特點,不斷提升教學能力、豐富知識儲備。而結構化教學正是有效方式,不僅能使教師有效傳授知識,還能激發學生思考、提升相關學習能力。對此,教師需要注重對歷史知識的歸納總結和重點難點突破,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歷史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瑞環.高中歷史結構化教學的實踐——以《中外歷史綱要》教學為例[J].中國教工,2023(09):35-36.
[2]吳玉忠.高中歷史“聯系——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中國近代化探索之路》專題復習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01):82-85.
[3]龔正.學生主位視角下的高中歷史結構化教學研究——以《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2(04):33-35.
[4]周超.學科大概念統攝下單元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1):24-27.
[5]黃濤.基于“大概念”的中學歷史教學建議——以“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09):67-71.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