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龍
【摘要】文章探索核心素養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新”地圖教學價值和策略。核心素養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新”地圖教學價值在于:有利于高中生形象思維能力持續培養;有助于學生掌握湘教版教材內容;有益于學生改變其學習方法,提高地理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感知專業學科的趣味性,提升地理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新”地圖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掌握“讀圖析圖”新方法;規范教授學生完善“地圖筆記”;科學嘗試開展圖文轉化訓練,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對地圖的興趣。
【關鍵詞】核心素養;湘教版;“新”地圖教學;價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11—0125—04
在新時代,高中地理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由于受到高考壓力較大、學習內容較多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過于重視語數外大學科的學習,對地理的重視度不足,所取得的地理成績非常不理想。因此,教師可嘗試采取科學的教學措施,全面提升地理教學成效。地圖作為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內容,教師可利用新課改難得機遇創新地圖的使用方法,推動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以高中地理教學為基礎,查閱高中地理必(選)修教材全冊(湘教版2019),并細究和整理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新課標中學湘教地理學習與考試地圖系列”叢書,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地圖》(第13次修訂)和《人文地理地圖》(第8次修訂)等,試圖探索得出核心素養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新”地圖教學價值和策略。
一、核心素養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新”地圖教學價值
傳統地理插圖一般包括圖片、標記、文字和語言,它可快速傳遞高中地理所包含的空間信息,是最為形象且直觀的教學輔具。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不僅囊括了幾乎所有類型的地圖,4冊課本共有717幅圖,更有216張翔實的高清圖片(照片),例如有湘教版必修Ⅱ中“嘉陵江青居鎮附近遙感影像”等,近千幅“圖影”有效融合,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狀況,更有利于他們直觀且系統地掌握地理事物的特點。
1.有利于高中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持續培養。眾所周知,高中階段是學生抽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期。而形象思維是抽象思維的基礎。假如教師充分應用湘教版各類高清地圖和“影像”進行“新”地圖教學,便能夠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良好發展。例如在湘教版必修Ⅰ中,學生(尤其北方學生)對“牛軛湖”知識難以掌握,若教師展示“牛軛湖演化示意圖”,學生通過直觀閱圖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2.有助于學生掌握湘教版教材內容。學好地理的關鍵在于對教材內容的深入解讀,但地理抽象性較強,如果單純使用文字教學,容易導致教學活動枯燥無味,學習效率和課堂知識生成率也極為低下,而眾多高質量“圖影”是湘教版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內容與最大亮點,這對于學生理解和吸收教材內容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在區別地理教材和其他學科教材功能時,地圖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是非常明顯的標志,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地圖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學生通過地圖可以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識[1]。
3.有益于學生改變學習方法,提高地理學習能力。教師可利用湘教版各類特色圖教學,通過介紹教材“圖影”中所蘊含的地理知識,強化對學生的誘思,指導學生“會讀圖”,引導學生因興趣而轉為主動探究學習。如此既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又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例如,教師在講授湘教版選擇性必修Ⅱ中“環境與保護”時,引導學生觀圖“巴丹吉林沙漠呈現沙漠與湖泊并存景觀實景圖”“樓蘭古國的消失之謎模擬圖”等,通過此類圖可極大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被動知識灌輸式學習轉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4.有利于學生感知專業學科的趣味性,提升地理學習效率。地理的專業性較為突出,課堂教學顯得單一純粹,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不能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難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如果教師使用湘教版教材所涉“圖影”高效教學,創設合適的情境,使用真實的案例,那么學生便會產生良好的體驗,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也就更容易被激發出來。如湘教版必修Ⅰ所涉“喀斯特地貌”知識比較枯燥和抽象,但如果教師應用“貴州荔波喀斯特地貌高清圖”說明這是《西游記》拍攝取景地之一進行引入,學生便會立即被吸引。通過興趣驅動感受到地圖的奇妙和地理學科的魅力,從而縮短學生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提高地理學習效率。
二、核心素養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地圖教學策略
1.樹立正確的“新”地圖教學理念。教師想要在核心素養大背景下、“三新”機遇中提升地圖教學質量,務必樹立正確的教學觀。通過對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其地圖的數量明顯增多且又豐富多彩,其中不僅有傳統地圖,更有大量高清照片甚至是專業衛星云圖,教師可高效利用這些地理插圖輔助教學,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為提升教學水平創造條件。這便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新教材中的地圖價值,引導學生詳細閱讀和分析地圖,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從而主動獲取地理信息,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以這樣的理念作為指導思想,也與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目標相符。
例如,在湘教版必修Ⅰ“洋流專題”教學中,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教學難點之一,假如單一從文字角度教學,那么學生很難理解這一概念,也難以想象洋流的運動。對此,教師借助教材中的示意地圖“哥倫布于1492年和1493年兩次橫渡大西洋所耗時間之謎”,探究引出洋流的概念,突出洋流具有的定向性特點,并且在專業圖“世界主要洋流分布圖”的輔助下介紹洋流的運動方向和分布位置等,使學生認識到洋流對海洋生物、海上交通,以及沿岸氣候等方面的影響。在此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突出,教師重視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且教材中地圖的作用被全面發揮出來,充分說明教師擁有正確的地圖教學觀念,也說明新課改下教師樹立正確的地圖教學觀念的積極意義[2]。
2.引導學生掌握“讀圖析圖”新方法。在新課標下,教師對地理“新”地圖教學的落實一定要結合學情,落實技能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其掌握閱讀地圖的方法,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應用能力。結合高中地理知識內容矩陣,教師應按計劃循序漸進展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地圖的方法。一方面是指導學生閱讀地圖標題抓“主旨”。以湘教版《人文地理地圖》中“我國交通運輸業”為例,通過教師引導分析“中國交通運輸網”,幫助學生分析并掌握圖中主要內容——交通線路及布局,學生可快速、有效閱讀地圖,以掌握教學主要內容,而難能可貴的是圖中還應用了多處實景照片對“運輸網”進行巧妙補充,例如天路(青藏鐵路)等,如此更是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另一方面是訓練學生全面、認真和仔細閱讀地圖內容,不放過任何一處“蛛絲馬跡”,尤其是引導學生閱讀地圖中的圖例、比例尺以及注釋等。通過分析地圖的主題以及細節,使學生打下堅實的地圖學習基礎,能夠自主學習、整理地圖內容,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并且可以根據地圖清晰地闡述地圖和事物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3]。
通過對湘教版教材縱向分析,在學習湘教版必修Ⅰ時,由于學生對教材課文的理解要遠高于對地圖內容的理解,習慣閱讀文字內容,不習慣閱讀地圖,因此在閱讀地圖時,教師應從文字逐漸過渡到讀圖,可以在地圖上找出文字描述的地理位置、區域范圍、地勢高低和資源分布等,進而在地圖上落實文字描述內容,促使學生初步形成地域概念。在學習湘教版必修Ⅱ時,由于學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素養,教師應引導其學會“快速”閱讀地圖并提取其中的關鍵信息,要讓學生學會閱讀地圖,掌握地圖上的圖例、比例尺以及標記等要素,這樣學生可“快速+準確”掌握不同地域在地圖上的差異,快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掌握地理知識。
3.規范教授學生完善“地圖筆記”。在高中地圖教學中,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做好“地圖筆記”,以強化學生記憶效果。教師在傳統教學中會從知識點與地圖結合的角度考慮,要求學生除傳統教材之外還需額外準備一本地圖冊或地理填充圖冊,按照教學內容作出相應標記,且不斷擴充地圖上承載的信息量,加深學生對地圖的印象。而湘教版地理教材正是教材和地圖冊的高度融合與巧妙結合,學生只需在教材預留出的相關位置標識和注解出相關山川、河流、城市等重要地理事物和單元,在學習過程中加深記憶“圖影”上的相關事物,實現教材知識點的精準記憶,最終勾勒出一張符合其學習地理需要的地圖。
例如,在湘教版必修Ⅰ自然地理“全球氣候分布與變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世界主要氣候分布圖”上標記歐洲等典型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與分布特征,促使學生橫向掌握教學重點內容。同時,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史折線圖”并在圖上進行重點描繪,以此強化學生縱向對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氣候變化知識點的掌握。可見,在新課改下的地圖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做好地圖筆記,便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有效掌握教材內容[4]。
4.科學嘗試開展圖文轉化訓練。在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將新教材中的文字知識與相關地圖有機融合在一起,做到“圖文結合+對號入座”而準確存儲在腦海中,以便在以后提起時回想起相應的地圖,進而快速且精確地表述。為實現對地圖利用的最大化,需要高效利用湘教版新教材對學生展開圖文轉化訓練。
例如,在湘教版必修Ⅱ人文地理“人口與地理環境”的教學中,教師可將“人口年齡構成和人口金字塔模式圖”進行翔實解讀,最終得出人口規律,師生一起將此規律特征總結成“順口溜”,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總結能力,又方便學生記憶和深化其對此類圖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分析“制約世界人口環境容量資源木桶圖”等,幫助學生掌握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等知識點,促使學生按照地圖要素記憶地理知識。最后,教師組織學生考量反饋,要求其在規定的時間內準確回答人口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人口分布與資源稟賦的關聯等等。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圖文轉化訓練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湘教版新教材中地圖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圖文轉化訓練的重要性便顯得越來越突出,且在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方面發揮著基本保障作用。
5.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對地圖的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湘教版新教材中各類地圖的濃厚興趣,是教師在核心素養下展開地圖教學的初衷和落腳點。首先教師應重視新教材中每一章節的引言插圖,此類圖一般都是作為背景圖呈現給師生且極具典型性,教師只有對每一章節的引言插圖講解得精彩透徹,才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繼續學習探究。其次是教師會巧妙利用新教材插圖中的關于鄉土地理的元素,這些鄉土元素不僅涵蓋國內,更是延伸至國外,不僅涉及鄉村,更是拓展至城市,它們已通過系列圖滲透在了教材的每一角落,而學生對鄉土地理文化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和認同感,也就很容易接受其承載的地理知識。再次是教師不能忽視新教材中涉及的各種實驗模擬或效果圖(如水循環實驗模擬圖),此類圖在湘教版教材中所占比重和尺度變得越來越大,師生可在此類圖的引導下開展有效實驗,以此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最后是教師能巧用新教材中引導學生活動進一步拓展的啟發式導圖,學生在其引導下進行模型制作比賽和宣講地理知識法律法規,甚至是赴外進行實地考察,這樣巧妙通過地圖將知識和活動有機結合,將大大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參與度和興趣。
例如,在湘教版必修Ⅱ人文地理“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的課前預習環節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整理和搜集,甚至是手繪出“關于家鄉近十年工業發展情況的工業分布地圖”,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分享自己搜圖、閱圖、繪圖的直觀感受、從地圖中獲取的地理知識、總結家鄉的工業發展及布局特點等。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地圖、對家鄉的認知都會變得更加深刻,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對地圖的興趣,又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培育學生關心熱愛家鄉、心系家鄉發展變化的家國情懷等。
地圖被稱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它是地理中思維意識、文字或者語言簡化后的一種顯性模式。它更是將眾多與地理相關的因素都融合在一起的縮影,可達到直觀教學效果,便于學生快速掌握重點內容。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如果教師在課堂中通過樹立正確的地圖教學觀念等有效措施開展教學,高效合理應用地圖,引導學生注意力集中于圖,各個感官共同參與地理知識學習,進而在大腦中形成一幅“永恒地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效果會顯著而高效,領悟到地理知識無處不在,進而對地理學科產生濃厚興趣,如此會更有利于其核心素養的切實提高和個體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書苑.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教學的重要性研究[J].科幻畫報,2022(05):163-164.
[2]李玉杰,陳迎春.高中地理教學中有關地圖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21(33):59-60.
[3]向郭霜.新課改下關于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地圖技能有效培養方法探究[J].新課程,2020(28):58.
[4]陳文明.淺析高中地理地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06):78.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