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波
新時代,高中數學課堂需要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學生以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深度學習呢?
一、讓學生體會新知產生的必要性
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透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么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例如,負數是數學學習中的難點內容。如果在教師適時的點撥和引導下,兩個數量的相反意義始終凸顯在學生面前,并促使學生不斷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思考,直到感悟到“需要找到一種統一的形式來區分這些相反意義的量”,這時,“負數”的概念就呼之欲出。在解決認知沖突的過程中,同學們感悟著正、負數的意義,體驗著由具體到抽象的符號化、數學化過程,個體認識也逐漸從模糊到清晰,從而感悟到負數產生的必要性,產生學習需求。
二、讓學生經歷新知形成的過程
傳統教學的弊端之一是讓學生生吞活剝地背概念、背性質、背公式,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其實,知識的思維價值往往是隱含在形成結論的過程之中。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展現數學知識解決的過程,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自身對數學知識的抽象認識,從而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相似問題時,能夠根據自身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對該問題進行解決,這樣就能有效幫助學生拓展他們自身的解題思路,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促進他們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讓學生感悟數學文化
伽利略說:“大自然這本大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數學是科學的基礎,也是藝術、工程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的基石,它是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精神。一節好的數學課給予學生的絕不是單純的數學知識,適時適度地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親歷數學文化的發展,欣賞數學文化的智慧,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函數及其表示”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述函數的發展歷程,分享一些關于函數發展的歷史故事,如函數最早由誰提出,其初始含義和現在的有何不同,經過多位數學家不斷探索和修正,函數的定義才逐漸被認同和完善。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函數的概念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