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唐紀北,喀什大學。
【導讀】悲情是劉辰翁15首中秋詞的感情基調,其悲情意識有著多元的情感呈現,具體表現為山河破碎、民生疾苦的黍離之悲,故國不在、人將何處之悲,壯志未酬、英雄孤獨之悲。劉辰翁中秋詞的悲情意識浸潤了劉辰翁的人生經歷、人物性格和胸懷抱負,他主要借助樓閣、樂器、動物等意象來表達這種悲情意識。
劉辰翁(1232—1297),字會孟,號須溪,江西廬陵人,南宋末年著名遺民作家。劉辰翁現存詞354首,其中節日詞的數量較多,涉及上元節、重陽節、中秋節、寒食節、清明節等。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宋時期十分流行,文人士大夫更是對賞月情有獨鐘。他們或是登樓攬月,或是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際的劉辰翁也不例外。他留下了15首中秋詞。這15首詞展示了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際的南宋遺民詞人特殊的心路歷程,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劉辰翁中秋詞的悲情意識主要體現在其中秋詞傳達的情感及選擇的意象之中。
一、情感之悲
宋元易代之際是一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學也展現出不同于其他時代文學的特征。復雜的社會環境與人生遭遇是劉辰翁中秋詞的悲情意識的創作動力。劉辰翁中秋詞的悲情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山河淪陷、民生疾苦的黍離之悲
劉辰翁的中秋詞創作于宋元易代之際,具有紀實性,反映了南宋朝廷逐漸滅亡到元人統治的歷史過程。詞人很少對當時山河淪陷、國破家亡的社會狀況進行直接書寫,而是更多從回憶思念的角度出發,表達對山河淪陷、民不聊生、江山易主的社會現實的悲憤之情。
劉辰翁的中秋詞大多通過懷念故時月、故國和故地,來表達山河淪陷、江山易主的悲涼,從側面表現黍離之悲。如《江酹月·其八》:“猶記流落荒濱,故人相過,共吹簫前度。無酒無魚空此客,昨夜留之不住。” 《唐多令·其六》:“少日夢龍頭。知君猶夢不。算虛名、不了閑愁。便有鵠袍三萬輩,應不是、舊京游。” 《虞美人·其十三》:“當年知道晴三鼓。便似佳期誤。笑他拜月不曾圓,只是今朝北望,也凄然。” 在以上詞句中,詞人沒有直接描述眼前中秋節的具體情況,只敘述故時中秋節的場景,表達出不能與友人在中秋節共賞明月的感傷。詞人通過描寫故時月、故國、故地表達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從側面折射出山河淪陷、國破家亡的悲涼。
《唐多令·其一》是劉辰翁中秋詞中唯一一首直接書寫南宋滅亡與江山易主的社會現實的詞作。“落葉女墻頭。銅駝無恙不。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卻月宮花樹下,塵坱莽,欲何游。”三句揭露了南宋朝廷的覆滅給普通百姓帶來的災難,流露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悲愴之情。宋元對峙時期,頻繁的戰爭造成大量百姓家破人亡,詞人直面的是血淋淋的社會現實,故用詩詞表達對殘酷無情戰爭的控訴和對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生活的悲憫。山河淪陷之后,天地之大,卻沒有詞人的安身之所。今昔對比,更覺凄涼。
(二)故國不在、人將何處之悲
劉辰翁深受其師江萬里影響,忠君愛國,懷有報國熱忱。從宋元對峙、南宋淪陷到元軍統治的過程中,劉辰翁始終認為自己是南宋朝廷的一分子,渴望為國效力,建功立業,有所作為。但南宋末年奸臣當道,劉辰翁難以得到朝廷的重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南宋朝廷滅亡后,劉辰翁面對山河淪陷、滿目瘡痍的社會現實,內心生出無限的悲涼之意,對自己未來的歸宿感到迷惘與無助。其詞作《燭影搖紅·其二》寫道:“醉中休問,明月明年,人在何處。” 《水調歌頭·其十一》:“想見凄然北望,欲說明年何處,衣露為君零。” 《水調歌頭·其十》:“自有此生有客,但恨有魚無酒,不了一生浮。”
劉辰翁深感天地之大,卻無自己的容身之所,這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南宋王朝時,劉辰翁仕途失意,人到暮年,仍懷才不遇,面對山河淪陷與江山易主的社會現實,劉辰翁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南宋朝廷覆滅,他一直被官場排斥。加之劉辰翁是一位忠君愛國的儒生,不愿侍奉新朝。這些因素共同促使劉辰翁在國破家亡之后,內心漂泊無依,無處安放。
(三)壯志未酬、英雄孤獨之悲
劉辰翁早年才華橫溢,得榜高中,卻因在考卷中抨擊朝政,辱罵奸佞,被終身不予錄用,被迫流亡外放。南宋末年,北方軍隊兵臨城下,劉辰翁有心殺敵,但無力回天,最終一路南遷直至南宋滅亡。入元后,他以遺民自居,又生活了20年,最終悲憤離世。
劉辰翁的中秋詞傳達出詞人無知己陪伴的寂寞之情。這種寂寞不僅體現在無人與他共賞明月,更暗含詞人不受朝廷賞識、官場上不受重用的遭遇,流露出詞人壯志未酬、英雄孤獨之悲情。
劉辰翁的15首中秋詞中,12首都是詞人獨自望月懷遠之作。如:“城中十萬,有何人、和我烏烏鳴瑟。對影姮娥成三處,誰料尊中無月。”城中盡管有十萬余人,詞人卻找不到能與自己喝酒賞樂之人,流露出詞人的寂寞之情。中秋之際,劉辰翁不禁思念起故國與故地,又不得不面對現實,抒發出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另外三首詞明確寫出與友人相伴共度中秋的場景,即《水調歌頭·其七》《水調歌頭·其八》和《水調歌頭·其十一》。這三首詞表現出詞人與友人短暫相聚的喜悅,以及共同回首往事的感慨。“知公所恨何事,不是為封侯。”這里的“何事”指的是南宋朝廷覆滅、無數英雄豪杰為此身亡的憾事。詞人與友人重逢的快樂被沉重的社會現實擊碎,詞人與友人都生發出無限的感慨與悲傷,一同在中秋節哀悼英雄的去世。“十年離合老矣,悲喜得無情。” 寫出與朋友十年后再次相遇的喜悅,然而喜悅之余又面臨著再次的分離,抒發了作者的寂寞與哀傷之情。
二、意象之悲
劉辰翁中秋詞的悲情意識主要體現在他對意象的使用上,其中秋詞中的意象類型主要包括樓閣、樂器、天氣和動物。在悲情意識的主導下,劉辰翁在中秋詞中選取的意象蘊含著悲傷之意。
(一)樓意象
“樓”是劉辰翁中秋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意象,在15首中秋詞中共出現了12次,包括11種樓,又可分為有典故出處的樓和普通的樓。暗含典故的樓分別是:南樓、黃樓、庾樓、秦樓、楚樓、濯纓樓、鳳凰樓、瓊樓。普通的樓分別是小樓、危樓、高樓。
“樓”在詩詞中一般是登高望遠、憑古遠吊的場所。劉辰翁中秋詞中出現的樓不是他在中秋節實際看到或者登臨的樓,而是回憶中的樓。劉辰翁中秋詞中書寫的樓是南宋臨安的樓,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場所,是古時賞月游玩之處。樓是南宋偏安一隅安寧的象征,承載著劉辰翁南宋時期的美好回憶。這種平靜與美好早已被元軍的鐵騎踏破,因而詞人只能通過回憶故時樓閣來表達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如:“庾樓墜,秦樓渺,楚樓休。”“庾樓”源自晉庾亮在武昌時,曾登南樓與屬下月下詠謔的典故,“秦樓”和“楚樓”指的是歌舞場所,詩人借以描繪歌舞升平、友人歡娛的場景。 “墜”“渺”和“休”三字則表明舊時的歌館舞樓已經不存在,暗指南宋太平時期也隨之消亡。
劉辰翁中秋詞除寫舊樓的存在狀態,還描寫登樓的場景。今昔登樓的不同心態的對比,表現出詞人面對山河淪陷、物是人非的場景而產生的悲哀之情。如:“舊日登樓長笑,此日新亭對泣,禿鬢冷颼颼。”古時詞人中秋登樓,歡聲笑語不絕于耳,而如今詞人面對新亭,卻難掩哭泣之聲。這里運用《世說新語·言語》中新亭對泣的典故,借此表達對山河淪落的哀痛。“禿鬢冷颼颼”寫出暮年之際的涼意,不僅描繪出深夜天氣的寒冷,更傳達詞人面對物是人非的現實而流露出的傷感與悲涼。劉辰翁用“樓”的意象從側面寫出山河淪陷、江山易主的社會現實,抒發人去樓空、江山不再的感慨,蘊含著詞人深切的悲觀與絕望之情。
(二)樂器意象
這15首中秋詞中,劉辰翁常以樂器意象為媒介,表達自己的復雜情感。劉辰翁的中秋詞中出現的樂器意象分別是胡笳、洞簫、玉笛、笙和瑟。“笛”和“簫”不僅是思鄉的象征,更是對故國、故地、故人深切懷念的寄托。
劉辰翁的中秋詞中共出現八處對樂器意象的描寫,虛寫樂器的有六處,實寫樂器的有兩處。
劉辰翁中秋詞中樂器的虛寫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運用典故表達仕途失意的落寞和不受重用的悲傷。如:“客有洞簫者,淚下不能收。”“問君有酒何不,鼓瑟更吹笙。”這兩句分別運用了蘇軾的《赤壁賦》和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抒發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二是通過樂器喚起對舊日美好生活的回憶,突出過去美好時光已不再的感傷。如:“何處胡笳三弄,要何人、橫笛危樓,猶記流落荒濱,故人相過,共吹簫前度。少年終夜奏胡笳,誰料歸無路,城中十萬,有何人、和我烏烏鳴瑟。”這首詞的前半部分共出現胡笳、橫笛、簫與瑟四種樂器。過去詞人可以與朋友共同欣賞與演奏音樂,好不歡樂,而如今城中雖有十萬余人,卻無人與詞人共同欣賞音樂,今昔對比,傳達出詞人中秋節的凄涼。
劉辰翁的中秋詞中對樂器意象的實寫有兩處。一是“玉笛叫空闊,終有故人情”。二是“旋呼艇子載簫聲,風景還如故”。這兩處的書寫意在引起對過去的回憶,追溯往日安寧的生活,傳達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感傷及心系故國的忠貞,也從側面反映出詞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三)天氣及動物意象
劉辰翁中秋詞中還出現天氣與動物的意象。天氣意象包括云與雨,其中云是烏云、亂云、濕云。雨是沉雨。如:“烏云汗漫,濁浪翻河漢。明月如冰,亂云飛下斜河去。濕云待向三更吐。更是沉沉雨。”這三句描寫了中秋節烏云密布,狂風大作,又欲下雨的天氣狀況,暗示南宋朝廷江河日下、風雨飄搖的處境。
劉辰翁的中秋詞出現了雁、烏、鶴、濕螢和魚的意象。烏、鶴與魚暗含典故,是為抒發詞人懷才不遇的悲憤與國破家亡之后內心的無助與迷茫。如《水調歌頭·其九》:“雁南飛,烏繞樹,鶴歸城。”雁、烏、鶴都有歸處,反觀詞人卻缺失了故國與家園,彷徨徘徊,無處棲息,生出哀怨與傷感之情。這三句表達出詞人對人生漂泊的感慨。
“魚”的意象在劉辰翁的中秋詞中共出現了三次。分別為:“自有此生有客,但恨有魚無酒,不了一生浮。”“無酒無魚空此客,昨夜留之不住。”“蕭然今夕,無魚無酒無客。”旨在表達詞人懷才不遇的悲傷。暮年的劉辰翁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逐漸失望,流露出愿景被擊碎后的哀傷。
正如王國維所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山河淪陷與江山易主的社會現實讓詞人感到悲哀與絕望,而這種感情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他創作中秋詞時選取和書寫意象的過程中。總之,劉辰翁的中秋詞創作是南宋遺民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宋元易代之際文學的精神內涵和審美意蘊。劉辰翁中秋詞的悲情意識體現了宋元易代之際南宋遺民文人共有的情感心理,融入了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社會因素,文人社會身份及心態的轉變,以及劉辰翁個人的胸懷抱負。劉辰翁在中秋詞中流露出的愛國之情與亡國之痛,及其獨特的悲情意識,都是劉辰翁中秋詞的獨特之處。
參考文獻
[1] 吳企明. 須溪詞[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 王國維. 人間詞話[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