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楊剛 韓苗 鄭丹
摘要:寫作興趣缺乏、寫作素材貧乏、表達能力欠佳是當前學生寫作學習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增強現實技術能夠為學生營造沉浸性虛擬體驗,提高寫作興趣、豐富寫作素材,但要使學生獲得對寫作的深層理解,提升寫作表達能力,還需將增強現實技術與寫作教學深度融合。因此,文章首先構建了增強現實技術支持的理解性教學模式(UBAR)。然后,文章采用準實驗研究,探索了UBAR對學生寫作成績和投入度的影響,以及師生對UBAR的學習滿意度情況。研究結果表明,UBAR可在完整性、正確性和表達性三個維度提升學生的寫作成績,在情感和認知兩方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師生對該模式的學習滿意度都較高。文章通過研究,旨在改善增強現實技術支持下的寫作教學,充分發揮技術的作用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推動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模式變革。
關鍵詞:增強現實;理解性教學;寫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24)06—0081—10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24.06.009
一 問題提出
寫作不僅是語文學科重要的學習領域,也是跨學科學習的工具及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技能。目前,中小學語文寫作課堂存在寫作興趣缺乏、寫作素材貧乏、表達能力欠佳等問題[1],將增強現實技術整合到寫作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寫作體驗[2]、激發寫作動機[3]、豐富寫作素材[4]。然而,有研究表明,增強現實技術與教學整合過程中衍生出了一系列新問題,造成了學生寫作過程中的理解障礙。例如,增強現實環境下講授式教學模式中復雜的任務設置導致學生對寫作主題理解不夠深入[5]、多模態信息帶來的冗余性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6]、學生對技術使用不當導致學習滿意度不高[7]。由此可見,在增強現實技術與寫作教學整合的過程中,需要設置明確的任務來解決學生寫作目標不清晰的問題,同時設計結構化問題內嵌于AR場景中以助力學生對寫作內容的深層“理解”。那么,在增強現實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如何讓學生充分“理解”寫作主題和意義將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著力思考的關鍵問題。因此,本研究以學生理解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提出一種增強現實技術支持的理解性教學模式(Understanding teaching mode Based on Augmented Reality,UBAR),并將這種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試圖回答以下問題:①增強現實技術支持的理解性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寫作成績影響如何?②增強現實技術支持的理解性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影響如何?③師生對增強現實技術支持的理解性教學模式的學習滿意度如何?
二 理解性教學的內涵
威金斯等[8]將理解歸納為能解釋、能闡明、能應用、能洞察、能深入、能自知的“理解六側面”,并詳細闡述了每個“理解”側面的功能、特點和表現,有助于“理解”層次的界定,便于以“理解”為目標的教學實施。受國際理解教育思潮的推動,國內研究者也在積極開展以“理解”為核心的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例如,熊川武[9]認為,理解性教學是教學人員借助一定的教學條件,在相互理解與自我理解的同時使自己生命意義得到更好實現的過程。陳明選等[10]認為,理解性教學倡導以問題為線索開展學習活動,學習過程伴隨著探究、發現、合作和實踐,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創新性。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問題”是理解性教學的關鍵點,具有不同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學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問題”,使所有人都有得到理解的可能。因此,教師在理解性教學過程中需以問題為導向來優化教學,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三 增強現實技術支持的理解性教學模式構建
相關研究表明,成功的理解性教學離不開良好的合作[11]。增強現實技術具有物體識別、地理定位、即時推演等功能[12],其建構的學習情境包括用戶情境、資源情境、技術情境、服務情境[13],體現出深層交互、具身形態、空間視角三大特征[14],可為理解性教學提供交互支持、內容支持和線索支持,進而為理解性教學創造良好的合作探究環境。因此,本研究在理解性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基于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模型設計教與學[15],以“理解六側面”為核心,將學生寫作能力培養劃分為情境啟發理解、目標引領理解、交互支持理解和反思表征理解四個理解階段,以促進學生、教師和教學內容之間的視域融合為目標來構建UBAR,如圖1所示。
1 UBAR的基礎:內容前理解
理解性教學的基礎是內容前理解,指學生自身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理解性學習的核心是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知識基礎對新信息意義本質的內化、聯系與建構,以到達新的理解層次[16]。因此,增強現實(AR)寫作情境的創設、結構化問題的設計以及UBAR教學活動的開展均要以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前理解為基點。
2 UBAR的過程:問題解決
教師在了解學生內容前理解的基礎上開展UBAR教學,教學過程包含情境啟發理解、目標引領理解、交互支持理解、反思表征理解四個理解階段。學生在UBAR教學的過程中經過內化、聯系與建構不斷提升理解層次。
①情境啟發理解階段:本階段通過體驗AR寫作情境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以“能解釋”為理解層次標準,即學生完整說明學習目標。教師利用AR環境創設問題情境并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學生在學習興趣較高、動機較強時進入學習情境,經過內化、聯系和建構明確學習目標。
②目標引領理解階段:本階段使學生回憶先前經驗,將理解新知識所需要的信息提取到工作記憶中來,以“能闡明”為理解層次標準,即學生能夠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描述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教師提示學生回憶,喚醒其與新知識相關的先前知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知識間的結構關系,為下一階段的知識獲取與表征打好基礎。
③交互支持理解階段:本階段通過范例支架、AR情境支架、問題支架支持學生交互式學習活動的開展,促進其對核心知識的理解,以“能應用”和“能洞察”為理解層次標準,即將所學應用于新的情境中,能在分析表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解決方案。教師設計結構化問題,帶領學生在寫作案例分析中獲取寫作知識,提煉寫作技巧,學生結合問題支架、借助AR情境支架開展沉浸式觀察活動,由淺入深逐層探究問題,獲取寫作素材并構思寫作素材之間的結構關系。
④反思表征理解階段:本階段指導學生完成寫作并在評價的基礎上提供有建設性的修改建議,以“有同理心”和“能自糾”為理解層次標準,即能夠多角度設身處地思考問題,具有結合讀者視角寫作的能力,能夠依據教師的評價和反饋自主修改完善作文。教師批改作文并給予及時的反饋指導,學生在梳理寫作思路、運用寫作技巧、組織寫作素材的基礎上輸出寫作內容,包括書寫作文和修改作文兩大步驟。
3 UBAR的終極:視域融合
UBAR教學以視域融合為最終目標,即教師、學生與學習內容在互動交流中的一種視域融合,最終在相互理解中達成一種共享式的自我理解。這種視域融合的達成有三個層面:①統一共識層面,體現在教師、學生與學科概念之間達成的共識,即師生對學科概念理解的一致性;②質疑批判層面,體現在教師和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分析論證來促成理解,即師生在情境應用中開展思考與討論以達到更高層次的視域融合;③理解重建層面,即在批判的基礎上,師生對寫作思路、內容等方面形成新的認知與理解。
四 UBAR的實踐應用設計
本研究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課“寫觀察日記”為例,在浙江省溫州市某小學四年級開展實踐應用,以驗證UBAR的有效性。
1 以“寫觀察日記”為例的教學活動
①學習者分析:小學四年級是寫作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學生經過一年的寫作練習,能有意識地留心周圍事物,且對書面表達有一定的興趣,但將所見所聞條理清晰、真情實感地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對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②教學實施過程:在學生分析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前理解”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具體如表1所示。
2 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溫州市某小學隨機選取了80名寫作成績相近的四年級學生,并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人。為控制無關變量,兩組學生均由同一位教師授課,授課內容和學習環境相同。
(2)研究材料
本研究選用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AR森林動物園”APP作為教學實驗材料,構建AR體驗學習系統。AR體驗學習系統包括AR場景、沉浸式大自然音效和語音解說,為學生觀察和體驗提供學習指導,圖2所示為AR森林動物園系統界面。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測量工具有作文評價量規、學習投入度和學習滿意度量表、學習體驗訪談提綱。作文評價量規在Cheung等[17]提出的作文量表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包括完整性、正確性、表達性和創新性四個維度,各維度得分比例分別為35%、35%、20%、10%,滿分為100分。學習投入度和學習滿意度量表均為李克特五點量表,其中學習投入度量表在Lee等[18]開發量表的基礎上調整形成,包含行為、情感、認知三個維度;學習滿意度量表參考Cano等[19]開發的量表進行調整,包括寫作技能滿意度、交流互動滿意度、學習互助滿意度、總體滿意度四個維度。學習體驗訪談提綱是在Huang等[20]類似研究中訪談提綱的基礎上,結合本研究內容修訂而成,包含學生主觀體驗、寫作內容結構、寫作活動組織、與傳統寫作課對比、未來期望五個維度。
(4)研究過程
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①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熟悉AR系統界面,并進行寫作成績和學習投入度測試作為前測結果;②開展教學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開展為期3周的寫作教學活動;③試驗結束后,兩組學生進行寫作成績、學習投入度、學習滿意度測試作為后測結果,同時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學習體驗訪談,具體如圖3所示。
五 研究結果
1 寫作成績對比分析
本研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前測寫作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兩組學生的前測寫作成績無顯著性差異(t=-1.156,p=0.251>0.05),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為同質組,可以作為實驗研究小組。
在經過3周的寫作教學活動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后測-前測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根據結果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寫作成績均有提升,但實驗組學生的寫作成績顯著提升(M前測=88.38,M后測=90.65,t=3.453,p<0.01),對照組學生寫作成績前后測無顯著差異(M前測=87.83,M后測=88.12,t=0.619)。這表明UBAR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成績。
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寫作成績,結果如表4所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寫作成績(F=0.209,p=0.000<0.001)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體現在正確性(F=0.508,p=0.000<0.001)、完整性(F=0.346,p=0.000<0.001)和表達性(F=0.410,p=0.003<0.01)三個維度,且實驗組成績均優于對照組成績,但兩組學生在創新性這一維度的成績不存在顯著差異(F=0.976,p=0.111>0.05)。這表明UBAR對學生寫作的完整性、正確性和表達性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對創新性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2 學習投入度對比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組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前測水平進行比較,結果如表5所示。兩組學生的前測學習投入度沒有顯著差異(t=-0.456,p=0.650>0.05),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原本的學習投入度沒有明顯差別。然后,本研究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兩組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前-后測進行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兩組學生學習投入度的后測平均分均高于前測平均分,這說明增強現實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其中,對照組學生的前-后測學習投入度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實驗組學生的前-后測學習投入度水平在情感和認知兩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可見相較于講授式教學模式,增強現實技術支持的理解性教學模式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投入度和認知投入度。
3 學習滿意度對比分析
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滿意度各維度得分的描述性統計(如圖4所示),本研究發現在寫作技能滿意度維度,實驗組的平均分(M實=20.40)高于對照組(M對=19.58);在交流互動滿意度維度,實驗組的平均分(M實=11.53)等于對照組(M對=11.53);在學習互助滿意度維度,實驗組的平均分(M實=15.48)高于對照組(M對=15.33);在總體滿意度維度,實驗組的平均分(M實=4.28)高于對照組(M對=4.15)。由此可見,相較于講授式教學模式,學生對AR技術支持的理解性教學模式滿意度更高。
六 討論與分析
1 UBAR有助于提升學生寫作的正確性、完整性和表達性
由表4可知,相較于AR技術支持的講授式教學模式,UBAR能有效提升學生在正確性、完整性和表達性三個方面的寫作表現,主要是因為UBAR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典型的習作范例以及結構化的問題:首先,UBAR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保證了學生寫作主題的正確性。本研究設定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觀察目標、習作目標和素養目標,學生在了解目標的基礎上開展學習活動,并根據學習目標來調整自身的學習行為,確保學習不偏離方向。其次,UBAR典型的習作范例為學生寫作的完整性提供支持。本研究提供的“可愛的小烏龜”范例能夠幫助學生在分析范例的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方法并清晰寫作結構。最后,UBAR結構化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寫作表達的思路。例如,結構化問題中的核心問題“你想怎么觀察這個小動物呢?”可從外貌、動作、觀察過程、想法和心情四個維度引導學生邊觀察邊記錄,在獲取寫作素材的同時厘清寫作要素之間的關系,提升寫作的邏輯表達。
2 UBAR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投入度和認知投入度
由表6可知,UBAR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度,特別是針對情感和認知兩個維度的提升較為顯著。本研究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①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過程。UBAR教學從創設“AR森林動物園”問題情境開始,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如何通過細致的觀察描寫小動物”這一問題開展,學生理解知識的過程是思維圍繞問題不斷深化的過程,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于知識的理解;②聚焦理解層次提升的教學評價。UBAR教學的評價以“理解六側面”為核心,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能夠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在學生理解的過程中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理解,學生在反饋互動中將注意力集中于知識的表征。
3 師生對UBAR持有較高的學習滿意度
由圖4可知,AR技術支持下學生對理解性教學模式的學習滿意度高于講授式教學模式,特別在寫作技能滿意度、學習互助滿意度、總體滿意度三個維度。為進一步探究師生的UBAR使用體驗,本研究結合學習滿意度結果對訪談材料進行了分析。在寫作技能方面,受訪學生一致認為該模式能幫助其提升內容創生、語言表達、行文規范等技能,如有學生認為:“通過AR邊觀察邊與同學討論交流,并把觀察到的內容和產生的想法有條理地記錄在任務單上,使我在寫作時思路更加清晰。”也有學生表示:“寫作文時我會模仿范例,使用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來描述我觀察的小動物。”還有學生提到:“我和同學交換作文,指出對方作文里的錯別字、病句和標點符號運用不當等問題,修改后,我們的作文都更加規范了。”在學習互助方面,大多數學生認為寫作課堂中人機、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助是有效的,如有學生指出:“AR軟件可以隨意切換角度和大小,讓我多角度觀察,更深入地了解小動物。”也有學生表示:“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探究問題,可以讓我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拓寬我的寫作思路。”在總體滿意度方面,UBAR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教師認為該模式下的寫作教學有質又有效,以結構化問題開展學習活動,使學生的問題解決過程環環相扣,理解程度螺旋上升,知識點落實到位,教學效率較高。學生認為該模式下的寫作學習有趣又有料,如有學生認為:“雖然自己被AR軟件里真實有趣的場景所吸引,但課堂上列出的問題要求我在理解知識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七 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在分析理解性教學內涵的基礎上,構建了增強現實技術支持的理解性教學模式,并設計了準實驗研究,探究了該模式對促進學生寫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發現,UBAR可以在完整性、正確性和表達性等方面顯著提升學生的寫作學習成績,在情感和認知兩個維度提升學生的寫作學習投入度,師生對增強現實環境下理解性教學模式的學習滿意度都較高。雖然增強現實技術在寫作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實現減負提質的目標,但當技術、教師、學生三者的關系錯位時,也會產生過度依賴技術、極端追求教學效率、僅滿足于感官理解等問題。因此,增強現實技術賦能寫作課堂提質增效還需進一步厘清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技術輔助三者的關系,明確其各自在課堂中的角色任務。在教師教學方面,需明確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方式,靈活應用技術,實現人機協同以滿足學生需求;在學生學習方面,需要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對內容的理解而非技術帶來的新奇感,實現從感官到思維的深層理解;在技術輔助方面,要基于教學理論設計沉浸式智能交互系統,通過人機交互促進知識理解與建構,實現理解性教育情境創設。
參考文獻
[1]榮維東.我國寫作教學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2,(11):62-67.
[2]Ibanez M B, Serio A D, Villaran D, et al. Experimen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Impact on flow student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4,71:1-13.
[3]Ko Z, Altun E, Yüksel H G. Writing an expository text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s[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22,(1):845-866.
[4]Allagui B. Writing a descriptive paragraph using an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 An evaluation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J].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Learning, 2021,(3-4):1-24.
[5]Cheng K H, Tsai C C. Affordances of augmented reality in science learning: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13,(4):449-462.
[6]Chiang T H C, Yang S J H, Hwang G J. Students online interactive patterns in augmented reality-based inquiry activiti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4,78:97-108.
[7]Lin H C K, Hsieh M C, Wang C H,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usability evaluation of an interactive AR learning system on conservation of fish[J].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TOJET, 2011,(4):181-187.
[8](美)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著.閆寒冰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4-95.
[9]熊川武.論理解性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2,(2):16-20.
[10]陳明選,劉徑言.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教學設計的轉型——基于理解的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12,(8):10-16.
[11]馮銳,繆茜惠.高效學習與理解性教學——對話《高效學習》作者Linda Darling-Hammond教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3):10-14.
[12]張枝實.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教育應用及融合現實展望[J].現代教育技術,2017,(1):21-27.
[13]李小平,陳建珍,趙豐年,等.AR/VR學習情境設計問題的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7,(8):12-17.
[14]王志軍,劉瀟.促進學習情境轉化的增強現實學習資源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6):114-122.
[15]皮連生.教學設計(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9-273.
[16]呂林海,王愛芬.理解性學習與教學的思想源起與內涵論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7):53-57.
[17]Cheung W M, Tse S K, Tsang W H H.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creative writing scale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J].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001,(4):249-260.
[18]Lee K, Lai Y. Facilitating higher-order thinking with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A student teachers experience in a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J].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2017,(1):8.
[19]Cano F, Pichardo M C, Berbén A B G, et al. An integrated test of multidimensionality, convergent, discriminant and criterion validity of the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An explorator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J].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21,(2):256-268.
[20]Huang H L, Hwang G J, Chang C Y. Learning to be a writer: A spherical video‐based virtual reality approach to supporting descriptive article writing in high school Chinese course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0,(4):1386-1405.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Understanding Teaching Mode onWriting?Supported by Augmented Reality
LI Qian1????YANG Gang2[Corresponding Author]????HAN Miao3????ZHENG Dan4
(1.Agricultural College of?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China 225000; 2. College of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China 325035; 3.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dong Foreign Affairs Service School, Shanghai,?China 200126; 4. Tongren City Education Bureau, Tongren, Guizhou, China 554399)
Abstract:Lack of writing interest, poor in writing materials and poor expressive ability are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in students writing?learning. Although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can create immersive virtual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improve?writing interest and enrich?writing materials,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integrate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with writing teaching?to make students gain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writing and improve their writing expression abil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ly constructed an understanding teaching mode based on augmented reality?(UBAR). Then, this paper adopted?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to?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UBAR on students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engagement,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on UBAR.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that?UBAR model could?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performance in three dimensions?of?completeness, correctness and expressiveness, and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engagement in both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aspects.?In addition,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satisfied with this model. Through research, it was expected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writing teaching supported by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give full play to the technology role?to optimiz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supported by technology.
Keywords: augmented reality; understanding teaching; writing learning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AR+PBL教學模式對寫作學習成效影響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Y2021474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倩,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學,郵箱為2372809396@qq.com。
編輯: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