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嚴采薇,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導讀】1933年9月21日,中共早期領導人鄧中夏于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他曾積極組織和領導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為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做出過重要貢獻。鄧中夏在與帝國主義、反動軍閥、官僚資本主義英勇戰斗的同時,又注重民眾的思想啟蒙,使革命的火種薪火相傳。
鄧中夏,原名鄧隆渤, 字仲澥,畢業于北京大學國文門。他是中共早期的領導人之一。他領導過開灤煤礦大罷工、“二七”大罷工、長辛店工人罷工、香港海員大罷工,在上海大學進行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白色恐怖下堅持對敵斗爭。他的一系列斗爭,在理論和行動上給予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魏巍、錢小惠整理修訂了由鄧中夏妻子夏明搜集的資料所形成的初稿,讓《鄧中夏傳》得以問世。傳記展現了鄧中夏從辛亥革命前夕到雨花臺英勇就義期間的言行。其中有對中國革命影響深遠的歷史大事件,也有不為人知的生活小細節。
一、才華橫溢的青年志士
鄧中夏出生于破落的地主家庭,舊學功底深厚。少時,他曾與同伴出游,寫下諸多詩作描繪祖國河山。盡管寫景詩情畫意,但其中也蘊含著愛國知識分子對現實社會、國家興亡和民生疾苦的隱憂。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他的這種隱憂在李大釗的影響下轉變為喚醒民智的行動。他和同學一起組織平民教育講演團,在游藝場所、廟會、集市演講,向民眾普及知識。一次次精彩的演講,都達到了“增進平民智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的目的。
“二七”慘案之后,鄧中夏悲憤交加,寫下戰斗序曲:“軍閥手中鐵,工人頸上血,頭可斷,肢可裂,此志不可滅!”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戰斗的剛強,彰顯著至死不滅的革命意志。他的才華在啟發民智、抨擊時弊的文學作品中展現。《新詩人的棒喝》為當時的青年創作指明方向,指出文學創作要為現實人生服務。《過洞庭湖》以五言詩句成詩,有著古典主義色彩,又有著現實主義關懷。“陰森疑鬼怒”“豺狼滿道路”的比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險惡現實寫照。“秋水含落暉,彩霞如赤柱。問將為何世?共產均貧富”是其心中理想社會的藍圖。詩化的語言將理想與現實巧妙結合。此外,在理論研究上,鄧中夏還留下了許多對黨和國家未來發展影響深遠的著述和理論,例如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民主政權建設思想等。他的才華在革命的洪流中綻放光芒。
二、意志堅定的革命戰士
鄧中夏自決心投身革命始,便已鑄牢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在五四運動時,愛國青年鄧中夏走在反帝隊伍的前列,在街頭各處演說、散發傳單。他帶領學生沖進親日派大漢奸曹汝霖的家中,將賣國賊一頓懲辦,之后又點燃起趙家樓的熊熊大火,這就是聞名至今的“火燒趙家樓”事件。他高漲的革命熱情并沒有因警察的大肆抓捕而有絲毫減退,而是在荷槍實彈的軍警面前展開了熱烈的宣傳鼓動。在利益誘惑面前,鄧中夏拒絕了由資本家出資的公派留學機會,并在好友對此趨之若鶩時,一針見血地指出資產階級收買、培育階級工具的險惡用心。
自1931年1月始,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統治黨中央。鄧中夏指出當時的教條主義錯誤,但遭到了“殘酷斗爭”“無情打擊”。1932年,在上海被暫停工作的鄧中夏沒有經濟來源,只能靠妻子在工廠的收入勉強度日。之后,他被安排去刻蠟版。受到這般待遇,換作常人或許早已革命意志渙散,甚至叛黨離黨而去。而鄧中夏卻毫無怨言,認真堅決地完成黨交給他的一切任務。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任憑獄中敵人威逼利誘,仍自巋然不動。在同志詢問其政治態度時,他激動地說出:“問得好!應該問!你對他們說,就是把鄧中夏骨頭燒成灰,他也是個共產黨員!”慷慨激昂的陳辭令人動容、令敵膽寒。
三、幽默靈活的先驅領袖
在革命語言上,鄧中夏善于將其豐富的知識儲備轉化為通俗幽默的話語,用以啟迪民智、穩定民心、打擊敵人。在省港大罷工時期,英國帝國主義因罷工遭受重大經濟損失,揚言如果不結束罷工就將以十萬大兵進攻中國。鄧中夏在工人群眾決心有所動搖時,一篇《歡迎英國帝國主義進攻中國的十萬大軍》就分析出英國并不具備進攻中國的國內國際條件,以幽默風趣的反話揭露出英國的恫嚇政策,使民眾對中國革命有了更深的認識。作為革命的領導者,鄧中夏在發現女團員在共青團占比太小時,說:“很可能是你們態度太革命了,革得叫她們害怕了。也可能是因為你們不肯看《紅樓夢》《西廂記》,不懂女青年的心理。”他以風趣的玩笑指出問題的所在。
在革命策略上,鄧中夏展現出很高的靈活性。他根據動員對象的不同心理特征,實現對工人的宣傳和組織,將一切革命有利因素為我所用。在勞動補習學校成立前,他瞅準最有勢力的工頭鄧長榮貪圖虛名之心理,拉攏其為學校成立贊助,并給予其“發起人”的名號。學校成立之后,工人學習情緒低迷。他又用地主諷刺長工兒子讀書的故事調動工人學習的積極性。他還常在危急時刻化險為夷。鄧中夏在擔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收拾廣州暴動失敗后的局面時,其由其他同志代寫的給瓊崖特委的信被敵人搜出,隨之被捕。面對敵人盤問,他利用字跡與其不符的漏洞成功逃脫。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靈活的應變能力及革命策略使鄧中夏成為當之無愧的革命領袖。
四、溫情良善的師友同志
在殘酷的革命斗爭中,鄧中夏的言行常能帶給身邊人以溫暖和善意。在北大時期,他用父親給的生活費幫助困難同學。在上海大學執教時,有學生繳不起學費,他用自己的薪金幫忙支付。在教育引導上,鄧中夏是工人群眾的良師益友,既啟蒙工人思想,又對其生活關懷備至。當他在解答工人疑惑時,總能深入淺出、循循善誘,飽含著啟蒙者的溫情。在女工朱曉華上學遭到家庭阻撓時,他親自上門做通曉華父母的工作。在曉華在放學途中經過墳地感到害怕時,他又派人護送其回家,充滿著兄弟姐妹般的關懷。
在親人面前,鄧中夏剛毅的臉龐上總流露出一絲溫情。從鄧中夏寫給老弟、祖母、妻子的家書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家人的關愛。他告訴老弟隆培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待人要和婉,你父親和洪生哥不和,你也要極力勸和。”還激勵老弟學習上進。他在《給祖母的信》中表達了自己不能侍奉在側的愧疚,也介紹了自己當前在保定的生活狀況,親切幽默的話語,想必祖母聽了也能大笑一番。他介紹在高等學校教書時說:“這些學生從前一半多當過中學堂的教員,現在又來讀書。所以可以說我是‘老師的老師。您老人家呢,就是‘老師的老師的老太師母,哈!哈!”對妻子,鄧中夏以妹妹相稱,是她的革命導師、親密戰友和愛人。現存的兩封《寫給獄中妻子的信》飽含深情,不僅關心妻子在獄中的飲食起居,還告訴她“牢獄是極好的研究室呀”,給予其信心與鼓勵。
五、結語
《鄧中夏傳》用文學的筆觸,將鄧中夏卓越的領導才華、堅定的革命意志、幽默風趣的人格魅力、溫情良善的性格舉止置于生活細節的描繪和歷史事件的敘述中。基于史實的文學想象使鄧中夏的革命領袖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精神風貌,《鄧中夏傳》是新時代黨史人物學習教育的鮮活典范。
參考文獻
[1] 向媛華. 鄧中夏[J]. 檔案與建設,2007(8).
[2] 鄧中夏. 鄧中夏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魏巍,錢小惠. 鄧中夏傳[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