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洛陽牡丹甲天下。
提到洛陽,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雍容華貴的牡丹花,提到牡丹花,很多人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十三朝古都洛陽。
宋代歐陽修所寫的《洛陽牡丹圖》中,第一句便是:“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可見早在宋朝,牡丹花就已成為洛陽的重要標志。
在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春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洛陽,去看看國色天香的牡丹花,去探索底蘊深厚的洛陽城。
中華文明發源地 千年古都底蘊深
洛陽居天下之中,地處洛水之北,地形險要,山川壯麗,古人將山南水北稱為“陽”,因此這里得名洛陽。在歷史上,它曾經還有過許多其他名字,如神都、洛邑、洛京等。
在距今約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考古工作者在洛陽發現的孫旗屯文化遺址、王灣遺址等近200 處聚落遺址中,都保留著遠古先民們的生活痕跡。洛陽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的城市,曾經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和政權建都于此。都城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洛陽是整個華夏大地上最繁榮的地方。如今,“十三朝古都”是洛陽引以為傲的稱號。
人們常說洛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這就必須要提到一個詞:河圖洛書。傳說黃河中出現龍馬,背上背負著河圖,洛水中出現了神龜,背上有洛書,這一圖一書是伏羲(xī)氏造八卦的基礎。河圖洛書都出自洛陽,因此這里被看作是華夏文化的源頭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洛陽在古代科技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均誕生于此。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在我國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在秦朝以前的典籍中就有牡丹藥用價值的記載;而牡丹作為觀賞植物的栽培,則始于南北朝;在唐代,牡丹種植技術在東都洛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了宋代,牡丹栽培的中心由長安(今西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其中就有開篇提到的歐陽修寫過的《洛陽牡丹記》。
洛陽之所以適宜牡丹花的生長,許多典籍和文獻中都有解釋。從天時方面來說,牡丹花喜涼惡熱、宜燥懼濕,洛陽四季分明,很符合牡丹的生長要求。從地利方面來看,黃河、洛河、伊河等眾多河流共同沖積形成了洛陽盆地,這里土壤肥沃,適合栽培牡丹花,土壤中大量的微量元素也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除了天時地利,洛陽人對牡丹的喜愛也是這座城市成為“牡丹花城”的重要原因。在洛陽街頭,牡丹花開的時候,聽到一句“看花去”,那說的肯定就是牡丹花。牡丹花又被稱為洛陽花,是洛陽的市花,可見牡丹在洛陽人心中的地位。
正是因為有了這天時地利人和,洛陽的牡丹才得以甲天下。每年4 月至5 月是牡丹開花的時節,花開之時,也是全城沸騰之日。洛陽會舉辦盛大的牡丹文化節,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歡聚于此,一睹牡丹的芳容,了解中國獨特的牡丹文化。
洛陽八景各不同傳世于今待客來
牡丹花讓洛陽名噪天下,然而洛陽并不是只有牡丹花。作為世界文化名城、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洛陽還有許多“看家寶貝”,首屈一指的就是洛陽八景。洛陽八景的說法早已有之,古人總結了散布在洛陽城鄉的著名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跡,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八個景點。
第一景是龍門山色。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可見詩人對龍門景色的喜愛。“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景之首。龍門山上還有著名的龍門石窟,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 余年之久,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
第二景是馬寺鐘聲。“馬寺”指白馬寺,它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也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鐘聲”是指人們聽到白馬寺里的鐘聲,相傳它與洛陽城鐘樓上的鐘聲會產生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后,緊接著就能聽到洛陽城鐘樓上的鐘聲了,因此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
除了以上的兩個景點, 洛陽八景還有金谷春晴、洛浦秋風、天津曉月、平泉朝游、邙(máng)山晚眺(tiào)、銅駝暮雨。這些景點像一顆顆珍珠, 鑲嵌在洛陽這片沃土之上。如此雅致名字,僅僅是聽到, 就足以讓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美麗畫面浮現于眼前。3 月已經到了,再過一個月就到牡丹花開花的時節了, 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洛陽吧, 暢游在牡丹花的海洋中, 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責任編輯:李睿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