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仁

今年4月底,媒體接連報道全國各省多宗以“量子賦能”為名、騙取農民“服務費”的農業騙案。騙子宣稱種子經過量子技術“賦能”以后,種出的莊稼能大幅提高抗旱、抗澇、抗病蟲害能力,更能改善作物的食用口味。
提出所謂“量子賦能技術”的半畝禾田農業科技負責人韓某提及,這項技術能縮短作物生長周期,并讓農作物產量增加30%以上,更能提高抗病抗旱抗澇的能力,且對所有農作物都適用,五年來,從來沒有失敗的案例。
荒謬的是,成功欺騙受害農民上當的重點,是看起來很高大上、具有科學權威的“量子”一詞。這是一個專業物理學的用語,探討的是微觀物理學中的基礎理論議題。然而,這種漏洞百出的主張,卻能通過風靡全球的短視頻營銷手法,騙取不少農民的血汗錢,這本身就是值得探究的社會現象。
2020年1月,人民網就曾報道過相關量子騙局,但4年過后,我們重蹈覆轍。各種關于“量子”似懂非懂的介紹太多,一般讀者除非有興趣鉆研物理學,不然不必耗費心力深究其意義—與其花時間科普,我們倒不如參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建議:“日常生活可接觸到的范圍內,我們看到廣告宣傳打著‘量子旗號的產品、服務,直接無視即可,你不會錯過任何好東西,只會避過一大串坑。”
然而,過往出現不少商家為普通商品冠上“量子”一詞,例如量子能量襪子、量子能量貼片、量子養生水晶項鏈,作為吸引普羅大眾掏腰包的伎倆。更有甚者,將量子扯上心靈療愈、冥想打坐,甚至聲稱量子的“能量”能提升個人生理和心理素質,不但能讓你長高、變壯,還能改善運氣。
這種論述通常會先講述一些量子的科學定義,然后在受眾被一大堆專業術語弄得頭昏腦漲時,馬上跳進“使用后效果顯著”的描述。大部分讀者通常不加考察其推論過程,直接接受結論,不作任何質詢。若騙子能夠提出一些直觀、肉眼可見的“證據”,再配上諸如“產量增加30%”的量化描述,可信度會大幅提升,讓不少人相信騙子的主張。
若仔細考察騙子各種行騙手法,不難發現,他們靈活運用了市場推廣、公共關系、企業宣傳各種教科書級別的原理,不但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還能根據受眾市場的口味,選擇合適的手法和渠道。不免感嘆,他們若能將行騙的才能用于正途,在相關領域發展事業,也許還能名成利就。
以往的“量子”說法,看來荒謬絕倫,針對的行騙對象是教育水平和資訊日漸發達的城市居民和互聯網用戶,因此越來越難令人上當。面對城市、互聯網這些行騙的紅海市場,“量子賦能”農業騙子卻能夠轉移目標,聚焦長久生活在農村,年齡較大、教育程度較低且資訊較不發達的“農民藍海市場”,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定位。
雖然騙子未必懂得弄一個分析自身優劣勢和發展機遇、危險的“SWOT”矩陣PPT,但是懂得避開行騙成本高的年輕、城市、高學歷人群,找到自己有優勢且有發展潛力的“客戶”,專門針對此類人群行騙,以提高“投資回報率”。這操作恐怕已經趕上專業的商業營銷計劃。
看到廣告宣傳打著“量子”旗號的產品、服務,直接無視即可。
騙子懂得使用偽科學,設計精妙的故事搭配。首先,騙子選擇披上高科技,而不是宗教神棍式的包裝。這種論述的路徑選擇,充分利用農民對于科學的追求而牟取不正當利益,對于他們的目標受眾甚為受用。騙子的選擇不太可能是經過深入調研得出的見解,而是深通目標受眾人性的領會,是對于“民間智慧”“存乎一心”的應用,只可惜這是用于作奸犯科。
在眾多科技議題中,騙子選擇了貌似真實,卻具備充足“忽悠”空間的量子物理學,而不是人工智能、云端計算或半導體—若他們選擇另外三個議題,國內科技大廠像阿里巴巴、騰訊、華為鋪天蓋地的新聞,很容易將他們打臉,被媒體發現,作惡的時間會大為縮短。
選擇在“量子”下功夫的好處是,這話題足夠復雜,難以兩三句說清楚。騙子有足夠空間運用其話術,能夠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被看穿的機會大減。
為分析騙子的說故事技巧,筆者忍痛看了數段半畝禾田農業科技韓某的視頻。他說:“量(子)加(賦能)農業,還真就是把這各種農作物種子,附上量子能量。”這句話的重點在后半句的“附上量子能量”,是“科學感”最強的部分。利用高深的詞匯作包裝,講些難以理解的事情,這很多時候就是偽科學的征兆。
一般人對量子了解有限,但關于能量的概念,我們比較能懂。高中物理學第一堂課都會學到“能量守恒定律”,指能量既不可能憑空產生,也不會消失。宇宙中,能量總量是守恒的;在使用過程中,能量只是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其他形式而已。
這位韓總到底是從哪一種能量進行轉換,如何轉換,然后又轉換成哪一種能量呢?電暖爐是將電能轉變為熱能,汽車是化學能轉換動能,按韓總的說法,這些“附上量子能量”的種子,是被加熱、增加光照還是被加輻射能?這類用詞不嚴謹的見解,到底能說明什么?
視頻中不少說法,例“如量子和納米之間的差異是大小尺寸的區別”“量子進入人體一點感覺也沒有”都是類似的狀況,經不起仔細的分析。說穿了,就是讓人聽來感覺很科學而已。
值得細味的另一種騙術,是利用人們對方法論的不重視。韓某提及,有人問為什么會增產,他轉移話題說:“這不是咱研究的事,這是科學家的事,咱們只要到底能不能增產就行了。是不是能增產30%以上……這個結論得出來就行了。”
這類不重視推論過程、只關注結論的思考很常見。不過,這很可能讓我們混淆關聯和因果關系,犯下諸如倒果為因的大錯。
科學方法有一個經典說明:我們觀察到火災現場會出現消防員,我們應該會說火災出現時,消防員會到場救災。若混淆關聯和因果關系,我們可能會得出消防員的出現“導致”火災出現的結論,然后會提出應裁撤消防員的謬論。

市面上的“量子產品”
我們知道,火災發生的原因很多,同樣地,影響作物生長的要素也很多。“導致”在某地作物產量增加30%的原因,不一定與“量子賦能技術”有關,更可能是施肥、灌溉、日照等因素有差異。
視頻中還多次出現各種似是而非的作物比較,把“賦能”和沒有“賦能”的作物數量和生長情況作直觀的比較,而且多番強調技術經過“反復論證”。這種看似很客觀的實驗,實際上沒有遵照諸如隨機取樣、因果關系證明、控制實驗因素以維持公平測試、設置對照組的原則—這些都是我們中學科學課程里很基礎的知識點,比半導體制造多少納米和光刻機容易得多,但在量子詐騙案例的“實驗”中蕩然無存。
用于行騙的渠道、場景,也是暗黑版的線上線下全渠道整合案例,專為目標人群量身定制。在線上傳播層面,半畝禾田農業科技的韓某在視頻中設定了拉家常的場景,穿著甚為樸素的衣服,慈眉善目得如同農民每日都能在村口閑聊的鄰居,而不是專業人士或公司高管。這有助營造一種與農民的親切感和信任感,更能讓他們接受其講述的科學話語。
此外,騙子大量制作短視頻,在韓總“嘮嗑”的同時引入其他用戶、“疑似”專家權威作證。這類短視頻擺出老人談天說地的姿態,好像是退休人士談養生之道般。這也涉及適應社交平臺傳播規則,以及在軟性渠道推動硬性銷售。短期內,短視頻平臺若不是刻意留意此類活動,人工智能審查會比較難針對這類內容封鎖。
在線下層面,騙子懂得聚焦農民之間口耳相傳的社交網絡,讓已相信其公司的農民說服其他農民加入。他們也懂得搞一些虛有其表的線下活動,如在一個比較簡陋的場地舉辦所謂的農業技術高峰會,讓農民以為他們是一個很先進的農業科技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騙子提出一年免費試用、一年后才收費這種“放長線釣大魚”的設計。很多農民抱著橫豎免費,不妨一試的心態試用其服務。鑒于影響作物產量的因素很多,每次收成量出現一定波動,實屬正常現象。若能通過“漁翁撒網”尋找受害人,騙子賭上一個概率和時間差,便有機會找到大量碰巧受惠而付款的傻瓜,牟取的金錢積少成多,也會甚為可觀。
利用高深的詞匯作包裝,講些難以理解的事情,這很多時候就是偽科學的征兆。
這是國內外大型品牌常用的市場推廣技巧,是為搶占市場份額、吸引消費者試用新產品的計劃。騙子懂得魯迅筆下的拿來主義,博采各家、各國之所長,不斷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大范圍的詐騙。
本文結筆于五四青年節,是現代中國強調“賽先生”的105周年。面對為禍農村、農民、農業的三農問題偽科學騙案,卻不勝唏噓。盡管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科學發展進步顯著,是當之無愧的科技大國,可是,身在農村的國民對于“賽先生”的素養仍亟待進步,被這種漏洞百出的騙術瞞過,拿出“粒粒皆辛苦”的血汗錢給予騙子。
另一方面,騙子設計的傳播信息、平臺、手法,都如同專業的企業宣傳計劃,處處反映對于目標受眾的理解,和市場營銷智慧。或許騙子不懂市場學、營銷學、公關宣傳學,但他們的話術應是按受害人反應,經過反復調整、修改的科學產物。
可惜的是,這些聰明才智非但沒有用作造福人群,反而被用作助紂為虐的非法用途。在五四青年節這一天,或許值得深思的是,我們是如何看待“賽先生”的。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