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
摘 要:明朝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在福建長樂發現的《天妃碑》、鄭和銅鐘,見證了鄭和下西洋偉大的歷史壯舉,展現出海上女神天妃和航海家王景弘等福建先民做出的巨大貢獻。
關鍵詞:鄭和下西洋;《天妃碑》;鄭和銅鐘;王景弘;閩人智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25
5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比歐洲人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第一次遠洋航行整整早了87年,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規模的奇跡。在福建長樂發現的《天妃碑》、鄭和銅鐘,就是鄭和下西洋偉大壯舉的歷史見證,它同時展現了福建先民做出的巨大貢獻,也是閩人向海而興、向海圖強的一次歷史見證。
1 《天妃碑》記載海上女神護佑鄭和下西洋
《天妃碑》(圖1),1930年出土于長樂縣城關南山。石碑高162厘米,寬78厘米,碑額篆刻“天妃靈應之記”六個字,字框上端及兩側裝飾明月、祥云圖案,正文陰刻楷書31行,共計1177字。落款是鄭和及其部屬,時間在宣德六年(1431),也就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寫的。
碑文回顧了鄭和奉命率領船隊出使西洋的經歷。從明永樂三年(1405)到宣德六年(1431),前后28年,鄭和統領官兵數萬人,駕乘大船100多艘七下西洋,跋涉滄海5萬多千米。鄭和船隊先后抵達了亞洲、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抵達非洲的索馬里和肯尼亞一帶,擴大了中外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
由石碑的名稱可知,這通碑是專門為紀念海上女神天妃而刻寫的。它為什么豎立在福建長樂呢?碑文寫得很清楚,一是鄭和船隊要在這里等候季風航行,二是在這里興建了天妃神廟,舉行了祈禱出海平安的盛大典禮。
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均以江蘇太倉劉家港為起點,途經福建長樂太平港伺風出洋,時間短的兩三天,長的要10個月。當時的大帆船出海都要借助季風航行,太平港位于閩江下游入海口,水深面闊,是優良的避風港。這里又是福建重要的造船基地,可以為鄭和下西洋提供充足的船只。與此同時,鄭和還在福建地區選招隨員,進行休整,補充給養。鄭和船隊的到來,使海濱小城呈現出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
碑文記載,鄭和船隊在長樂逗留期間,在城關南山一帶興建了天妃宮以及佛教、道教的寺廟,祈求神靈保佑航海順利。在船隊官兵們的心目中,最為推崇的還是海上女神天妃。天妃又稱“天后”“天上圣母”“媽祖”。她俗名林默,出生于北宋時期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島,是一個普通的漁家姑娘。她聰明伶俐,風里來浪里去,練就了一身搏擊海水的本領;她助人為樂,經常出沒波濤救助遇難的商人和漁民。在一次救難事件中,她英勇獻身,年僅27歲。鄉親們懷念她,傳說她得道成仙了,于是在湄洲島上專門為她建了一座廟堂。她的事跡越傳越遠,引起了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視,給她戴上了各種神圣的桂冠。海峽兩岸以及東南亞等地都建了眾多的天妃廟,天妃成了航海者心目中至高無上的保護神。
因此,鄭和特地上奏皇帝批準在長樂也興建了天妃行宮。每次遠航,鄭和都要帶領水師官兵們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祭祀盛典,祈禱神靈保佑一帆風順,使大家找到了心靈上的安慰,極大地增強了克服風浪險阻的信心和勇氣。碑文中很具體地形容了天妃靈驗的傳說:船隊航行海上,每當颶風侵襲,天妃就會在蒼茫的海空中顯靈,使船隊化險為夷;每當碰到海盜搶劫掠壓,官兵們感覺到了天妃的幫助而表現神勇,于是就能克敵制勝。無時不在的女神使船隊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及至異國他鄉的百姓聽聞天妃的名聲,也都肅然起敬、頂禮膜拜。因此,鄭和與他的部下熱情歌頌了天妃的功德,在碑中鄭重地寫道:“浩浩蕩蕩的船隊,像云一樣的船帆高立地張掛著,不分日夜地快速行進,在驚濤駭浪中就像行駛在四面八達的大路上一樣,這一切除了是依靠朝廷的威嚴洪福以外,那就是特別地得益于天妃保佑啊!”為了永久紀念,樹立此碑,碑名就叫“天妃靈應之記”。
2 與鄭和聯名鑄造銅鐘的航海家王景弘
鄭和在長樂修建神廟、塑造神像的同時,還配制鐘鼓樂器。1981年,在福建南平發現了鄭和當年為天妃宮鑄造的銅鐘。據長樂的老人回憶,這口銅鐘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為避免日寇掠奪而搬運到南平的,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
鄭和銅鐘鑄于明宣德六年(1431),銅鐘高83厘米,口徑49厘米,重77千克(圖2、圖3)。鐘的外表“呈褐綠色,鐘紐為雙龍柄,鐘肩表面浮印十二組云氣如意紋,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紋為母題,還鑄有銘文、八卦、云雷等字紋;主紋飾上部環繞一周八卦紋,當中鑄有‘國泰民安和‘風調雨順銘文”①。銅鐘下部的銘文為:“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②
銘文中提到的王景弘,明洪武二年(1369)出生于漳州府龍巖縣集賢里香村(今漳平市赤水鎮香寮村)。少時因家庭貧困,無力供他讀書,功名無望,后入宮為宦官,侍奉燕王朱棣。在北平燕王府,接受朱棣以及姚廣孝等名士培養,受到良好的教育。
建文元年(1399),王景弘與鄭和跟隨朱棣起兵,參與“靖難之役”。戰事從河北、山東至江蘇境內,歷時近4年。朱棣登基后,王景弘與鄭和同屬有戰功的宦官,受到明成祖朱棣的賞識,擔任內宮太監。兩年之后,朱棣于永樂三年(1405)六月任命鄭和與王景弘為欽差出使西洋,由此開啟航海生涯。
在下西洋過程中,王景弘主要負責船舶建造、水手選拔、后勤保障、航路選擇、航行指揮、船隊管理、對外貿易等事務。“宣德五年(1430),王景弘與鄭和受命率船隊第七次出使西洋。1433年,在完成各項任務返航途中,鄭和病逝于印度古里。此后4個月,王景弘作為最高統帥,獨自帶領船隊扶柩返回中國,完成了七下西洋的最后一次遠航。”③
王景弘與鄭和攜手下西洋,共同創造了當時航海史上三個“世界之最”:組建世界最龐大的船隊、制造世界最巨大的海船,完成世界最遙遠的航程。此外,還歷史性地形成了六大航行樞紐,為開拓“海上絲綢之路”做出卓越貢獻。晚年,王景弘在南京編寫了航海專著《赴西洋水程》,大大促進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正統二年(1437),王景弘去世,享年69歲。
王景弘不僅是偉大的航海家,也是明朝卓有建樹的外交活動家之一。“每次出使西洋,船隊都滿載絲綢、瓷器、茶葉、銅鐵及各種精美工藝品與各國交流”④,建立通商關系,開展文化交流,傳播中華文化,留下了許多佳話。在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為紀念鄭和、王景弘而留存的遺跡有30多處。東南亞國家有許多以“三寶”命名的地方,如泰國的三寶港、馬來西亞的三寶山、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壟等,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有一條路直接命名為“王總兵路”,以紀念王景弘下西洋期間對文萊的特別貢獻。
“昔時將命爾最忠,大船摩曳馮夷宮。驅役飛廉決鴻蒙,遍歷島嶼凌巨谼。”這是明宣宗朱瞻基賜予王景弘的詩,稱贊他忠誠執行使命,指揮龐大的船隊劈波斬浪,走訪眾多島嶼,為促進中外交流做出貢獻。
3 福建人向海而興、向海圖強的歷史見證
王景弘在下西洋中的作為是古代閩人智慧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在世界航海史和海洋經略史上,福建和福建人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海洋是福建人的主場,不僅有《山海經》認證的“閩在海中”,更有《越絕書》所言福建“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福建人劃水就像駕車騎馬一樣自然。3752千米的陸地海岸線是福建人向海而興、向海圖強的起點。
“國貨之光”福船可謂福建的“特產”,它因遙遙領先世界1000多年的水密隔艙技術而聞名于世(圖4)。早在三國時期,福建就是吳國的造船基地,吳國在福州開元寺東直巷設置典船校尉,在寧德霞浦沙江古縣村創建溫麻船屯。此后歷朝歷代,福建都是全國重要的造船基地。
三國時期,福建航海人才的優秀已經名聲在外。“弘舸連舳,巨艦接舮……篙工楫師,選自閩粵。”從左思的《吳都賦》描繪當時的航海盛況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中國最優秀的航海人才主要來自閩粵兩地。明代鄭和下西洋,船隊人員大部分來自福建漳州、泉州和福州的長樂、福清,除王景弘外,還有副使晉江人侯顯,以及五次跟隨鄭和遠涉重洋、掌管觀測日月星辰的陰陽官福清人林貴和。
明清時期冊封琉球的航海活動,福建人也大多是官方指定人選。1392年,明太祖為方便中國與琉球之間貢使往來,賜“閩中舟工三十六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向海外派出移民。這些人多為航海家、學者或其他擁有一技之長的人,“他們在琉球負責與航海、造船有關的工作,編寫、翻譯外交文書,開展對華貿易等事務”⑤,在琉球社會中地位較高。這些移民到達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島上建立了那霸唐營(后稱“久米村”),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并發展成為一支影響中琉關系及琉球歷史進程的力量。
閩人與海,源遠流長。千百年來,生于閩海邊長于閩海邊的福建人,不為群山所困,一代代毅然把目光投向大海,投向遼闊的世界,把世界作為實現人生夢想的大舞臺。在遙遠的閩越土著時期,閩人就駕馭獨木舟,劈波斬浪,駛向南太平洋群島,接受熱帶風雨的洗禮;在秦漢,中原漢人馳舟于閩東的三都澳,因此三都澳曾有秦澳之稱;在唐朝,因晉人南遷而繁榮的泉州港,異軍突起,躋身為中國四大貿易港;在宋元,泉州港更加富盛,與東洋西洋貿易往來達到頂點,泉州被稱為刺桐港,是與埃及亞歷山大齊名的東方第一大港;明清時期,九龍江入海口的漳州月港,緊扣全球化浪潮,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鴉片戰爭后,閉關自賞的晚清帝國被動打開國門,但來自閩海邊的福州人林則徐,主動開闊視野,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近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晚清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林則徐女婿沈葆楨,弘揚則徐放眼看世界的精神,興辦馬尾造船廠,雇洋人為顧問和教席,造船造槍造炮,培育海軍將才,造就著名思想家嚴復、陳季同,海軍名將鄧世昌、薩鎮冰,振威將軍葉祖珪等。抗戰時期,以陳嘉庚為領袖的南洋閩籍華僑華人,不忘祖國,捐資出力,為抗戰勝利做出自己的貢獻。改革開放后,福建領風氣之先,成為與世界聯系最密切的外向型省份之一。福建人的經濟實力、海洋基因以及廣布全球的1580萬閩籍僑胞,加上海洋歷史的積淀,使福建有充分的理由、充分的優勢參與未來世界的競爭。
海水筑夢,海浪有情,閩人之光,永遠閃耀海洋。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時代,福建作為海絲核心區,正不斷厚植海洋情懷,承襲歷代閩人先進分子的智慧,精心經略藍色疆域,構建福建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
注釋
①黃慧珍.鄭和碑銘的史料價值[J].思想戰線,1988(1):74.
②劉克明.從鄭和銅鐘看明代冶金技術的進展[J].有色金屬再生與利用,2004(11):33.
③④徐士媛,張杰,游華東,等.撥開歷史云煙,還原真實的王景弘[N].福建日報,2023-11-10(7).
⑤徐業龍.明清時期中國與琉球國的宗藩關系:以琉球國朝京都通事鄭文英墓為中心的考察[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3(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