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萍
摘 要:濟南市博物館在全國博物館中享有較高聲譽,其收藏諸多種類的珍貴文物。在“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背景下,濟南市博物館堅定守護好中華文脈,傳承深厚的歷史文化,以再現璀璨的地域文化結晶、弘揚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職責,以“學做一體、抱樸存真”的實踐形式,創造性推出了異彩紛呈的展覽項目,開展了多樣化的社交活動,取得顯著成果。文章以濟南市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為研究對象,闡述依托歷史文化遺產、現有載體、新技術保護文物的具體實踐,讓文物在新時代“復活”。
關鍵詞: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實踐;活化;思考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13
0 前言
濟南市博物館位于國家著名風景名勝旅游景點—千佛山公園的西側。1958年12月,始建于趵突泉公園內。1992年5月,新館完竣于千佛山公園西側。1997年,新館正式投入使用,共有8個展廳,陳列面積為2400平方米。憑借眾多名貴文物、豐富的教育功能、深遠的社會影響力,濟南市博物館屢摘桂冠,2012年,成功入選山東省“十佳博物館”。2020年12月,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23年1月,成功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自從2008年實施免費開放政策后,濟南市博物館累積接待數百余萬人次觀眾,承擔著濟南市文物收藏管理、文物展陳、考古科研工作,深受政府的重視、著名專家學者的青睞,成為文物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一座窗口和堡壘,增加了民眾的見識,強化了人們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認同感、歸屬感。
1 文物保護與歷史文化傳承研究的主要經驗做法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的重要指示,濟南市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全面整合古城文化、青銅文物、雕塑文物、書畫文物、革命文物等文化資源,推出了一整套極具地域特色的文物宣教項目,開設了系列文物展陳。借助數字信息化技術,開辟出“線上+線下”文化傳承道路。使文物廣為人知,開展了多樣化的社教活動。推動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整個濟南,甚至全國各地,做到文賞合一、文教合一、文娛合一,開發出了歷史氛圍濃厚、體驗舒適、功能齊全的“文物+”實踐項目。
1.1 “文物+展陳”
推出以“眾芳暄妍·絕代芳華”“流光溢彩·香遠益清”“文旅相映·業態新涌”為主題的專項展陳、流動展陳、文創產品展陳。重點圍繞文物珍藏品,以展實物、展圖文、展藝術作品的形式講述文物故事,集觀、學、娛等體驗于一體,在基本陳列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展陳內容、創新展陳方式,讓文物處于“動靜結合”“里應外合”“產教融合”的全新狀態。
1.1.1 推出專題展陳,彰顯文物與眾不同的魅力
濟南市博物館的文物藏品豐富精美、意義深遠,古城中的仙人臺周代聚落與邿國貴族墓地、洛莊漢王陵,莊嚴的青銅器,精致的雕塑,雅致的書畫,等等,每個系列的文物藏品都獨具魅力,令人嘆為觀止。對此,為展現出它們“遺世而獨立”的美,博物館精心策劃了“眾芳暄妍·絕代芳華”文物專題展。
例如,聚焦陶器玉器,2022年新春前夕,推出“古瓷召喚 吉福天降—館藏明清瓷器瑞意文化展”,以明清瓷器吉祥文化為核心,借其藝術造型和繪畫紋飾向人們傳遞生命之美、自然之美,觀者細讀瓷器的吉祥寓意與文化內涵,探尋四海皆春、吉慶有余的瓷畫世界。在2022年12月,推出“采鑒西方 東方華茂—琺瑯器文化展”,展列館內珍藏50余件琺瑯文物,讓觀者通過觀看視頻、聆聽專家講解了解絕世瑰寶的歷史演變軌跡、精湛的鍛造工藝。針對石刻文獻,2021年10月至12月,引進濟南市濟陽區博物館“千年遺跡·大漢風骨—三官廟漢墓畫像石拓片文化展”,展出30幅濟陽三官廟漢墓拓片,讓美輪美奐的墓葬建筑復活,傾訴2000年前濟陽地區的繁華,供考古專家開展研究。
1.1.2 推出流動展陳,助力文物保護之種廣泛播撒
濟南市博物館不僅讓文物展陳在室內綻放光彩,也讓文物“動起來”,推出了“流光溢彩·香遠益清”流動展陳。圍繞濟南的非遺物質文化和深厚的精神文化,讓文物進駐到各地學校、政府部門、企業等,在各處發光發熱。
例如,提煉廉潔文化元素,以圖文并茂、宣教授道的形式,推出以“泉城清風”為主題的廉潔文化展。自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前往山東省軍區濟南第三干休所、槐蔭區教育局、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濟南市歷城區博物館、太平洋保險公司、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山東管理學院等地舉辦“泉城清風—廉潔文化主題文物圖文展”,向人們展示表達清廉理念的文物。依托紅色文物資源,推出黨建展、革命運動紀念展。自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抓住慶祝建黨百年契機,前往濟南市旅游服務中心、北大寺社區等地,舉辦黨建公益講堂以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創建史”巡展,派出優秀講解員,憑借翔實的文物展板、文獻資料、紀錄片重現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艱辛歲月,著重講述先烈的奮斗事跡,并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重溫入黨誓詞,號召廣大黨員銘記初心。舉辦《濟南戰役》教育影片走進濟南市經十一路小學、“紅色曙光—中共山東省工委在萊蕪主題圖片展”走進萊蕪牛泉鎮鵓鴿樓村,帶著圖片重走紅色遺址,回顧崢嶸歲月。
1.1.3 推出文創產品展陳,發揮文物多重價值
濟南市博物館力求將文物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走大眾化文化傳播路線,并賦予文物教育、愉悅身心、激活文旅產業發展引擎、優化消費體驗多重功能,推出“文旅相映·業態新涌”文創產品展陳,推動“兩創”落地。
例如,從珍貴文物中汲取靈感,設計出具有古典氣息的文創產品。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展,汲取濟南地區的廉潔文化元素,制作“荷趣”“青蓮”、裝飾畫、“蜻荷”擺件、清廉文化香爐、清廉插花小瓷瓶、清廉文化鎮尺等文創產品,共同向觀眾傾訴著廉潔的美德。依托清廉主題展覽,邀請濟南、蠟線編織技藝傳承人汪虹老師親臨現場,講授荷花系列蠟線手工作品的編織技法,并帶領觀眾動手操作,實現觀、講、學、練相結合。通過舉辦豐富的體驗式活動和展出多樣的文創產品,博物館成為旅游打卡消費新地標,成為特色文旅產品。
1.2 “文物+數字化”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工作也迎來了質的飛躍,邁上智能化道路。對此,濟南市博物館也積極擁抱科技洪流,走在建設數字化博物館的前列,著眼于文物展示、文化教育、文物信息管理等,開發出虛擬展覽、數字化保護服務、數字化設施建設等成果,全面提升了文物保護工作的質量。
1.2.1 打造虛擬展覽,打造空中傳播樂園
為給觀眾帶來與眾不同的觀賞體驗、實施全域式文物和歷史文化宣教,濟南市博物館依托于VR、AR、3D建模等技術,建立了系列360全景虛擬游覽展廳。在展覽內容上,展廳分門別類,主題鮮明,包括濟南市博物館展廳、濟南曲山藝海博物館展廳、濟南老舍紀念館展廳、蔡公時紀念館展廳、“我從漢朝來—文物世界中的漢代濟南”展廳、“林下風骨—明清文人結社與山左風流主題文物展”展廳、“金榜名傳四海知—館藏科舉文化與明清狀元主題文物展”展廳、“古代玉器臻品展”展廳,豐富全面,兼顧整體與部分,既展示了博物館的全貌,又展示了包括各朝代濟南的特色文物和珍貴資料,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看遍博物館的所有“景致”。在展覽功能上,同時展示平面圖景和三維立體圖景,觀眾能夠全方位窺探展廳結構。
1.2.2 開啟數字化保護項目,促進智能化管理
濟南市博物館內以龍山文化陶器、西漢彩繪樂舞雜技陶俑、元代木雕力士像、商代晚期錯金目紋戈等為代表的珍品都是國家文物寶庫中的“重器”,需要更精細化的保護。對此,濟南市博物館在做好藏品管理的基礎上,對館藏1236件套珍貴文物進行本體修復及數字化保護,大幅提升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水平,為文物藏品的展示利用拓展了空間。與此同時,已完成了涵蓋公眾服務平臺、藏品管理系統和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的門戶網站建設。例如,濟南市博物館在網站上提供了豐富的線上服務,如門票預訂、導覽服務、展品信息查詢、安全監控、財務管理等,保證觀展的有序性,提高文物管理效率;從館藏文物中汲取文化養分,并對文物資源進行了梳理、分門歸類,據此建立了一套先進的文物IP數字化管理系統,對以陶瓷、玉石、青銅器等為代表的近千件文物進行了精確的3D建模,形成文創開發參考材料數據庫,實現了文物信息的檢索、搜集、建檔、統計和維護一體化運作,且可供人們隨時登錄、查閱自己所需的文物資料,這成為文創開發的源頭活水。到目前為止,濟南數字博物館平臺已經成功搭載了14部宣傳視頻、5萬余條文物數據、近2T的高清文物圖片,實現智慧辦公、數字化展示、資源共享、文教融合等各項功能,促進文物一體化保護。
1.2.3 完善數字化載體,優化觀覽體驗
濟南市博物館不斷加強數字化載體建設,持續完善數字化設施、豐富數字化體驗。例如,提高多媒體展示技術水平,借助R觸控筆、AR導覽器等工具,提供觸摸屏幕、互動投影、3D觀看等多種功能,創造性推出了樂舞雜技陶俑的動漫視頻及互動游戲,以更生動、傳神、形象的方式講述陶俑文化知識,讓很多青少年與陶俑親切交流,深切感受陶俑,由淺入深地學習陶俑文化,打造了瞬息萬變、多彩有趣的文化盛宴,讓陶俑實現“數字變裝”。不僅如此,開發了很多數字移動應用平臺,供觀眾進行信息檢索、展覽導覽、研討、AR虛擬漫游等功能、音頻解說,飽嘗文化大餐。同時,濟南市博物館打造數字化文創產品展銷區,優化館內布局。為館藏文物定制IP,利用信息化手段,設計兼具藝術色彩和時代特征的數字化文創產品,比方說以西漢載壺彩繪陶鳥、清陶詠裳仕女圖扇面等重量級文物為底本開發的數字化動漫音像制品、AR識別卡片,兼顧知識普及、實用價值、審美趣味,成為孩子們學習的一座世外桃源,且滿足了觀眾將“文物帶回家”的愿望。
1.3 “文物+社教活動”
濟南市博物館力求開拓多條文物保護和文化宣傳的渠道,著力提升人們綜合素養,實施了多種形式并存的社教活動,融合游學、講培、非遺手工制作于一體,讓人們深層次地領會文物的魅力,增強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意識。
1.3.1 舉行游學活動,探尋文物足跡
濟南市博物館堅守知行合一和開放包容的理念,帶領觀眾走出舒適區,走向外界更廣闊的天地,以多個文化地標為目的地,開展游學活動,探尋更多文物和悠久歷史文化的軌跡。例如,走進其他地區的博物館,拜訪文物中的滄海明珠。在2023年10月期間,舉辦“國泰民安 ‘玉見成長”泰崍天寶泰山玉石文化博物館研學活動,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的20名學生參觀泰山玉博物館,了解泰山玉的種類、切片作品及歷史文化,觀看玉雕制作技藝視頻,動手體驗玉石拋光過程和摹拓過程,獲得不同尋常的學習感受。多次舉辦古建筑游學活動,發現古建筑的美。自2019年后,曾前往百花洲,讓小學生聆聽山東大學建筑系谷教授講解的濟南老城的風土人情;造訪洪家樓天主教堂,讓小學生領略中西合璧的宗教建筑物的風格,感受隱藏在花磚之下的畫意詩情;前往府學文廟,讓小學生重溫古代學子求學和祭祀的經歷,接受學術熏陶,激發愛學之情。舉辦紅色文化遺址游學活動,追憶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先后帶領青少年參觀濟南解放閣、濟南鐵路大廠廠史館、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濟南革命遺址主題圖片展,以重走先烈路線、化身“特派員”完成任務的形式切身體會建黨百年的艱辛歲月,從而賡續紅色基因。
1.3.2 舉辦小講解員培訓,傳遞文物保護薪火
為讓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事業薪火相傳,引導青少年從小肩負起保護文物的重任,濟南市博物館舉辦多個小講解員培訓活動。例如,在2020年8月暑期,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班,來自歷下區的匯報小學、花園小學、青龍街小學、京山小學等多所學校的學生報名參加,陳述了成為講解員的志向,進行了才藝表演和演說,有8名學子成功當選,并為大眾提供了為期一月的講解服務。2021年暑期,建黨100周年之際,教育廣大青少年學習黨的光輝歷史、深入認識黨的初心使命,結合本館“百年征程 昭著初心—館藏革命文物展”,開展“紅色血脈代代續·爭做新時代紅人”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教導青少年樹立繼承黨的革命事業,踵事增華,開啟為國奮斗的新篇章。2022年暑期,結合“泉城清風—濟南市博物館館藏廉潔文化主題文物展”,舉辦“我是廉潔文化小講解員”培訓活動,幫助學生培養淳樸廉潔的品格,提高思想道德修養。2023年暑期,結合“館藏科舉文化與明清狀元主題文物展”,推出“我要成為狀元小講解員”培訓活動,這次培訓活動共包含四期課程,分別為科舉歷史、濟南科舉狀元圖譜、科舉制度的影響、英語口語表達訓練,有20名小學生參加,15名小學生考核合格,獲得培訓合格證書,向大眾講述科舉文化,也激發莘莘學子奮發讀書的熱情。
1.3.3 開展非遺手工活動,創造文物傳承果實
例如,開展物質非遺手工制作活動,“締造”文物。2020年10月23日,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為慶祝重陽佳節,博物館開展“合真之道—馥郁藥香”手工制香活動,邀請21位老人參與制香,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敬仰敬老美德和香藥文化。2022年7月30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1周年之際,舉辦《墨拓流芳—濟博拓片小課堂》,精選記載紅色文獻的案板,邀請專業拓片專家為參加課堂的15名小學生講授拓片制作技藝,通過現場問答和演示加深學生對拓片的了解,并動員學生親手制作拓片,將帶有紅色印記的內容深深烙印在宣紙上,踐行使命初心。再者,開展與傳統節日相關的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渲染節日氛圍。2022年,在端午節期間,非遺名人于邦華女士應邀前來,向孩子們講授制作布藝粽子的技藝,在孩子們將七味中藥放置于布藝粽子后,活靈活現的粽子誕生了。2023年中秋節,社火臉譜第六代傳人侯志新老師應邀前來,為孩子們講解社火臉譜的文化故事,引導孩子們深刻意識到保護社火臉譜的必要性。活動現場,孩子們親手繪制、佩戴臉譜,演繹“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神話傳說。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更加堅定學習中華技藝的心志。
2 結論
保護文物是博物館在當代的核心任務之一,它承載著我們對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責任和使命。因此,濟南市博物館要繼續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保管文物,同時,要大力傳播其價值,以影響力增強保護效力,讓館內珍藏品永葆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吳宏瑜.博物館文物藏品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開展策略[J].參花(上),2023(11):53-55.
[2]高慧,馮驍英.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收藏與投資,2023(10):122-124.
[3]杜安,王璐.博物館智慧化文物保護體系建設基礎研究[J].博物館探索,2023(1):134-139.
[4]周松巒,江旭東,謝夢.薪火相傳、攻堅克難,保護荊楚文物:湖北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七十年記[J].文物天地,2023(9):79-84.
[5]高慧.文物預防性保護在博物館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收藏與投資,2023(8):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