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 要:商丘古城作為“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城之一”,在古城景區建設過程中,對語言景觀的構建有利于古城歷史文化內涵的建設和商業價值的實現,有利于古城社會影響力的提升。文章以商丘古城現有的商鋪名和指示性標語為語料,對其現有語言景觀的語言符號搭配特征、音節特征、字體繁簡特征進行了簡要的描寫分析,發現商丘古城景區在語言景觀方面存在漢語拼音使用不規范、繁簡體用字不規范等問題,據此文章提出了關于商丘古城景區語言景觀建設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商丘古城;語言景觀;語符特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38
0 前言
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指的是街名、地名、路牌、商鋪招牌、公共標牌上的語言,共同組成的某個地區或城市的語言景觀,是以文本為媒介并利用符號資源進行的空間話語建構,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國內對語言景觀的研究主要是對語言景觀的概念、方法視角、理論構建等做詳細的介紹,如周曉春在《語言景觀研究的多維分析模型構建》中對語言景觀的概念、方法視角、理論構建等作了詳細的介紹,其次是結合國內具體語言景觀開展的相關研究,如高珊、付依在《歷史街區語言景觀的語言策略研究:以杭州河坊街為例》中對國內城市的語言景觀進行了研究,并對語言景觀的譯寫和社會功能進行拓展。
地理位置的差異、社會風俗的不同、城市發展水平的差異使得不同地域間的語言景觀各有特點,對公共空間和場所語言使用情況的關注是語言景觀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以河南商丘古城景區為研究對象,通過探訪商丘古城景區,統計分析其商業標牌、道路指示標牌、宣傳標牌、警示語等語言文字使用狀況,描寫商丘古城景區的語言景觀概貌,了解商丘古城景區語言景觀特點并闡釋原因,發現其中的不規范現象并提出建議。
1 商丘古城景區語言符號特征描寫
本研究采集語料主要來源于商丘古城景區內商鋪名(含流動性攤位名)和指示性標語名,其中采集商鋪名共計121條,采集指示性標語名共計57條,總計178條。
1.1 商丘古城景區語言符號的類型搭配特征
語言符號不單單指文字,數字、拼音,乃至特殊的符號均可以納入語符的范疇,所以對商丘古城景區語言符號類型的調查涵蓋了前述的多種類型。經過調查發現,商丘古城景區商鋪名的語言符號有漢字、拼音、數字、外文、特殊符號五大類型,商鋪名和指示性標語名以上述五大類型中的某個或某些組合搭配的形式出現。
①“純漢字”型語言符號作為商鋪名和指示性標語名的情況在商丘古城景區中最為廣泛,采集的178條語料中,有158條語料以純漢字形式出現,占比高達88.8%,如“羽晨名品”“商丘宋繡文化展示館”“寧淮居飯店”等。
②“漢字+外文”型語言符號語料共計有3條,占比1.7%,如“Doking·盾皇企業”“MOMOMIA·霜淇淋飲品”等。
③“漢字+拼音”型語言符號語料共計有2條,占比1.1%,如“茶芋畈逅·CHA YU 奶茶研究所 FAN HOU”等。
④“漢字+特殊符號”型語言符號語料共計有7條,占比3.9%。如“特殊符號+林和酒業”等。
⑤“漢字+外文+數字+特殊符號”型語言符號語料共計有8條,占比4.5%,值得注意的是該搭配類型語言符號并未出現在商鋪名中,均出現于指示性標語中,如“1KM+商丘古城+Shangqiu Ancient+韓文+特殊符號”“350m+公共衛生間+TOILET+特殊符號”等。
通過上述對商丘古城景區語言符號搭配類型的簡要描寫不難發現,在商丘古城景區,漢字的使用依舊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這與商丘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系,也符合內陸旅游景區的基本情況,反映了不同語言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和所處地位。特殊符號的使用在商丘古城景區的商鋪名和指示性標語中均有體現,且相對除漢字外的其他語言符號占有較多的比重,商丘古城景區整體受到外文的影響較弱,拼音和數字與其他搭配出現的情況較少,與商業營銷的需要有較大關系。
1.2 商丘古城景區語言符號的音節特征
對于商丘古城景區音節特征的描寫,本文主要從音節數量特征方面進行描寫。
漢語中一個音節即指一個漢字,音節數量指的就是漢字的數量。在前期搜集的178條商鋪名和指示性標語名中,音節數量最少的為2音節,如“元君”;音節數量最多的為9音節,如“商丘宋繡文化展示館”。
根據表1對商丘古城景區音節特征的統計情況不難發現,在商鋪名和指示性標語名的標牌中4音節標牌占據主導地位,5音節、3音節、6音節、2音節標牌數量次之,8音節、9音節標牌在本次統計中僅出現1次,7音節標牌未曾出現。
商鋪名和指示性標語名是為了進行信息的輸出。商鋪名的存在往往包含有商家經營的業務內容、營業類型和慣常用名,指示性標語名傳遞的是指引性信息。3~6個音節數量是命名的最佳的音節數量區間,能夠較好地保障信息的輸出,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彰顯商家個性特點,符合店鋪命名“黃金格”;2音節標牌傳遞的信息較為受限,往往無法滿足商鋪及指示性標語信息傳遞的基本功能,在個性特點營造方面略有作用,但往往導致游客產生疑惑;8音節和9音節則含有更為具體和完整的信息輸出,但由于音節數量較多,存在不便于記憶、不利于商鋪推廣等劣勢,因而在標牌制作中不處于優先選擇范圍。
1.3 商丘古城景區語言符號的字體類型、繁簡特征
商丘古城景區字體同洛邑古城、平遙古城等其他古城景區一樣,在漢字的使用上同樣存在使用不同類型字體和繁簡體的情況。
1.3.1 字體類型情況
商丘古城景區標牌使用的字體類型大致包含宋體、楷體、黑體、隸書體、行書體、美術體六大類型,其中宋體、楷體、隸書體、行書體所占的比重較大,約占85.4%;黑體、美術體相對占的比重小很多,約占14.6%。
商丘古城景區商鋪和指示性標語多以木制匾額為招牌,或輔助具有古樸特點外觀的標牌,其目的在于貼合古城景區歷史文化較為厚重的整體風格。上述六類字體各具特點、各有優勢,但是從風格貼合角度而言,宋體、楷體、隸書體、行書四類與木質匾額和古樸風格更具貼合性質,而黑體、美術體則與整體環境不大相符,如“鹿角巷奶茶”“MOMOMIA·霜淇淋飲品”。
1.3.2 繁簡體情況
歷史文化與商業休閑相結合是目前眾多古城旅游景區的主要發展模式,字體繁簡共用現象在某些方面是對該發展模式的呼應。商丘古城景區商鋪名和指示性標語名同樣出現繁簡體共存的現象。在前期調查中,根據表2可知在178條語料中,有75條語料為繁體字,占比約42.1%,簡體字語料共有103條,占比約57.9%。整體觀測而言,商丘古城景區依舊是簡體字使用占據優勢地位,符合當下信息傳遞的基本認知習慣,繁體字的使用則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傳統文化氛圍。
在121條商鋪名語料中,繁體字語料有54條,占比約44.6%,簡體字語料有67條,占比約55.4%。在57條指示性標語名語料中,繁體字語料有21條,占比約36.8%,簡體字語料有36條,占比約63.2%。由此可知,商鋪名、指示性標語名在繁簡字體的使用上,簡體字的使用占據優勢地位,且指示性標語名比商鋪名更傾向于簡體字的選擇和使用。
指示性標語名往往具有較多的信息引導作用和宣傳指示作用,因而需要符合大多數游客的認知習慣,如在景區告知游客“墻體開裂·危險·請勿靠近”的指示標語、“公共衛生間”指示標語,使用簡體字可以讓游客較快、較容易地獲取相關信息,更便于游客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指示性標語中,簡體字的使用占有更大的優勢。同時,對繁體字指示性標語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大多指示商丘古城典型的建筑,如“拱辰門”“歸德天下”等,這些地方繁體字的使用則是營造了相應的傳統文化氛圍。
2 商丘古城景區語言景觀存在的問題
2.1 語言文字使用存在不規范現象
2.1.1 漢語拼音使用不規范
根據漢語拼音使用規范相關內容,拼音的使用要隨文注音,不采納大寫字母,拼音在上,漢字在下,一一對應。但是在實際調查中,存在極個別拼音拼寫不規范的情況,并且拼音拼寫不規范主要集中在商鋪名標牌中。如前文所提“茶芋畈逅·CHA YU 奶茶研究所 FAN HOU”,其拼音的使用,違反了一一對應、拼音在上、不采納大寫字母的基本原則,同時未標注聲調,極易造成漢語拼音與英文字母的混淆。
2.1.2 繁簡體用字不規范
繁簡體用字不規范的情況主要表現為簡體字與繁體字混合使用的情況,而且此類繁簡體字混合使用的情況多次出現在商鋪名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了可以使用繁體字的六種情況,包括:文物古跡,可以有繁體字;姓氏中的異體字可以保留;書法篆刻的藝術作品;題詞和招牌的手寫字;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經過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一些特殊情況。顯然商鋪標牌中不宜使用繁體字,但此類現象在商丘古城景區中存在,如:“寧淮居飯店”中的“寧”和“飯”字為繁體字,其他為簡體字。
2.2 外文選擇種類和數量不統一
調查中出現的外語種類和數量并不多,除中文和英文對照外,在商丘古城景區外還出現了中文、英文、韓文三種語言的組合,但出現次數非常少,僅在古城外的標識牌上出現過。從外語的選擇來看,商丘古城景區針對外來游客的語種主要涉及英語和韓語,其中英語為主要的外語語種,韓語次之。根據語言景觀的概念功能,設計者的設計機制和思想意識會通過外語種類的選擇進行反映,也反映著所選外語在該地區的語言價值和社會意義,外語種類、數量設置不當可能引發負面影響。
2.3 字體類型使用略顯繁雜
除繁簡體用字不規范外,商丘古城景區還存在字體類型使用略顯繁雜的現象。六類字體的使用看似不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各類型字體存在一定的變體,如美術體為非正常的特殊的印刷用字體,一般是為了美化版面而采用的,存在多種樣式,行書又有行楷和行草的區別,因此,商丘古城景區的字體使用存在更多的種類。當然,這里并不是苛求字體、字號等完全統一,而是希望盡可能地保證商丘古城景區在風格調性統一的基礎上,再追求商鋪名、指示性標語名等的個性呈現。
3 商丘古城景區語言景觀提升建議
3.1 提升古城語言景觀特色建設
商丘古城景區開發建設的中心任務是恢復商丘古城明清時期歸德府城的設計和布局,再現商丘古城豐富、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設計規劃好商丘古城文化主題景區的建設,帶動商丘旅游行業的發展,而在旅游景區建設中,語言景觀是其中重要工具之一。圍繞商丘古城景區建設發展的主要方向,在語言景觀建設中可以以明清特色為主線,在商鋪標牌、路牌、指示牌、警示牌等語言景觀實體設計上打造商丘古城景區特色設計,恢復商丘古城明清時期語言文化風貌,建設商丘古城語言景觀特色景區。
3.2 加強語言景觀文字使用檢查
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不僅僅要遵循國家語言文字規范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自身形象的外在顯現,是景區對外宣傳形象的典型代表。針對商丘古城景區內存在的各類語言文字使用不規范現象,對不當問題進行語言文字檢查和評估,摸清景區內語言文字的使用現狀,對不規范現象和問題進行糾正,加大景區工作人員語言文字規范培訓工作,培養景區相關工作人員的語言文字規范意識,提升其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
3.3 深化古城語言景觀服務意識
在古城語言景觀的建設中要深化對語言景觀的功能認識,不同地域內的語言景觀在類型和內容中往往是不同的,因而其語言功能就有所差異,最終導致語言景觀的服務對象和效果也會有較大差異。商丘古城景區作為旅游文化景區,又是公共服務空間,服務性是其重要屬性之一。因此,在商丘古城景區語言景觀建設中建議盡可能完善其語言服務中的不足和缺陷,深化古城語言景觀的服務功能。
3.4 明確古城語言景觀專業建設
高品質景區建設和旅游服務建設均離不開語言景觀的參與,而語言景觀的建設不是簡單的文字的堆砌,其建設過程與當地歷史文化背景、旅游資源等息息相關,是聲音、文字、圖形、文化底蘊等的充分融合,并通過適宜的形式對外呈現的綜合體,所以語言景觀的建設過程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要以專業的態度對待景區語言景觀的建設才能更好地服務景區文化和商業的同步發展。
4 結語
景區建設和語言景觀建設關系密切,良好的語言景觀有助于旅游景區歷史文化的傳播和商業的發展。通過對商丘古城景區語言景觀中語言符號特征的分析和描寫,發現了其在語言符號搭配、音節、字體繁簡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語言文字使用不規范、外文選擇種類數量不統一、字體類型繁雜等問題,建議在特色建設、文字使用檢查、服務意識、專業建設方面進行提升,希望充分挖掘和展示商丘古城景區文化特色,建設優質商丘古城景區語言景觀。
參考文獻
[1]Rodrigue Landry,Richard Y.Bourhis.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23-49.
[2]周曉春.語言景觀研究的多維分析模型構建[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37-142,151.
[3]高珊,付伊.歷史街區語言景觀的語言策略研究:以杭州河坊街為例[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18(1):69-73.
[4]尚國文,趙守輝.語言景觀的分析維度與理論構建[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6):81-89.
[5]尚國文.宏觀社會語言學視域下的旅游語言景觀研究[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3):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