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旨在通過深入探討“非遺”元素融入環境藝術設計的路徑,增強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文化性與獨特性,同時希望以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為媒介,促進“非遺”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方法:文章通過文獻研究法、邏輯分析法等搜集與“非遺”元素、環境藝術設計相關的文獻資料,提取可用內容作為理論指導。結果:文章提出三條“非遺”元素與環境藝術設計的融合路徑,一是依托“非遺”布局理念,打造民族特色空間;二是利用“非遺”造型元素,豐富設計作品形態;三是借鑒傳統色彩搭配思路,增強設計視覺張力。結論:將“非遺”元素融入環境藝術設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二者融合既能夠豐富設計的文化內涵,提升設計品質,又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 “非遺”;文化;元素;環境藝術設計;融合
中圖分類號:TU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9-0-03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項涉及多個領域、跨學科的綜合性工作,旨在創造契合美觀、實用、和諧、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環境。“非遺”元素豐富多樣且文化底蘊深厚,將其融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既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又有利于為現代設計創新提供新動能。鑒于此,文章以“非遺”元素與環境藝術設計的融合為主題,探討二者融合的策略,以供參考。
1 “非遺”元素與環境藝術設計概述
1.1 “非遺”元素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指以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形式存在的文化表現,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各民族的獨特創造力和智慧[1]。
“非遺”元素廣泛存在于民間故事、戲曲曲藝、剪紙刺繡、陶藝木雕、傳統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形式中。這些文化藝術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一個民族的古老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例如,京劇、昆曲、皮影戲以及各類地方劇種,都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是“非遺”中的瑰寶。
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許多“非遺”正面臨著失傳的險境。因此,如何在保護傳統的同時,讓“非遺”元素與現代社會相融合,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是當前亟待探討的重大課題。
1.2 環境藝術設計概述
環境藝術設計簡稱“環藝”,是一種以環境為載體,融合藝術、建筑、景觀等多種元素的設計理念,其將藝術與工程技術完美結合,以創造供人生活、工作和休閑的舒適、美觀的功能性空間[2]。環境藝術設計涵蓋室內設計、公共場所設計和展示設計等多個設計領域,強調將藝術審美與環境保護、人文關懷相融合,創造出生動和諧的空間,為大眾提供環境式美學體驗。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強調以人為本,注重空間的舒適性和功能性,設計師們通過巧妙的光線布置和陰影處理,以及合理的色彩、材質選擇和使用,創造出能夠引發人們情感共鳴的室內外環境。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復興理念的提出與實施,很多設計者嘗試將“非遺”元素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之中,以豐富設計的文化內涵,提升設計品質,同時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例如,在一些室內設計項目中,設計師從剪紙、刺繡、陶藝等“非遺”中汲取設計靈感,提取裝飾元素,使空間富含文化內涵和藝術氣息。在公共藝術創作中,打造“非遺”主題雕塑或壁畫,使其成為城市文化地標,吸引人們駐足欣賞。“非遺”元素與環境藝術設計的有機融合不僅增強了設計的藝術性,還強化了人們保護“非遺”的意識,使歷史悠久的“非遺”在現代社會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交融。
2 “非遺”元素與環境藝術設計的融合策略
2.1 汲取“非遺”布局理念,打造民族特色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了傳統布局思想和理念。比如平衡與和諧、動靜結合、層次分明、天人合一等,這些理念在中國傳統園林、古代建筑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重要借鑒。將“非遺”元素巧妙合理地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中,既有利于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提升設計的藝術價值,又有利于展現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非遺”的進一步傳承與弘揚。
第一,深入理解“非遺”的內涵。“非遺”往往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等,它們的形態、工藝和象征意義暗含獨特的布局邏輯[3]。設計師應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走訪等方式,系統學習和深入研究“非遺”,準確把握“非遺”元素的內涵及精神實質,提取其布局理念、結構思想等精髓并融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凸顯作品特色,賦予作品古典氣息。例如,中國傳統園林布局講究“山水相依,動靜結合”,通過高低錯落的空間與水流動感,營造出和諧而富有詩意的氛圍。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借鑒“山水相依,動靜結合”的布局理念,在室外打造微型山水畫卷的同時,巧妙利用天花板、地板和墻面的高度差,采用高低錯落的設計手法,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效果和層次感,使空間視野開闊且具有深度和立體感,讓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間。在備受矚目的G20杭州峰會主場館設計中,設計師將曲徑通幽的景觀、水面倒影等傳統江南園林布局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寧靜、優美的氛圍,為簡約大氣的主館增添了典雅氣息,可謂“非遺”元素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融合的典范。
第二,靈活運用傳統布局結構。中國傳統園林布局結構主要分為自然式、規則式兩種。其中,規則式園林強調整齊、對稱和均衡的設計風格,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地丘陵,都追求規律性的階梯狀臺地和幾何形態的空間輪廓。建筑群組多采用中軸對稱的手法,布局尤為嚴謹,即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主軸和副軸進行控制,整個園林呈現出均衡對稱之美,為人們提供了典雅和諧有序的休閑空間。自然式園林的獨特魅力在于其摒棄了傳統的規則、對稱和軸線等元素,呈現隨性而生動的景象,沒有明確的主軸線引導視線,而是讓人們隨著蜿蜒曲折的小徑欣賞豐富多變的景色。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師可以結合設計作品的主題、風格以及需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打造出既美觀又實用且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的空間。例如,在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從苗族吊腳樓的自然布局結構中汲取靈感,打破常規的線性布局模式,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使空間既具有現代感,又不失傳統韻味[4]。
2.2 利用“非遺”造型元素,豐富設計作品形態
環境藝術設計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既是一種藝術表現,又是一種實用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從剪紙、刺繡、陶瓷、建筑裝飾等“非遺”中提取造型元素,不僅可以豐富作品形態,還能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提升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首先,將傳統圖案與紋飾應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剪紙、刺繡、漆器等“非遺”中的經典圖案與紋飾,如龍鳳圖案、吉祥云紋、蓮花紋等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素材補充。設計師需要深入理解傳統圖案與紋飾的象征意義和美學價值,并采用合適的方法將其應用到室內裝飾、公共空間的藝術壁畫或者家具設計中,增強設計作品的歷史感與藝術感[5]。例如,在設計博物館或圖書館等公共空間時,可以在正門入口處嵌入一幅講述歷史故事的大型壁畫,壁畫框可采用吉祥云紋、蓮花紋等傳統紋飾,以增強公共空間的歷史感與厚重感。在公園、中式庭院等現代環境設計中,很多設計師將傳統紋飾“福”字創新應用于影壁墻、室內裝飾之中,既豐富了設計的文化內涵,又傳達出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向往。當前,3D打印技術的誕生促進了傳統圖案或紋飾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設計師可以通過3D打印技術立體化呈現復雜的傳統紋樣,制作相應的燈具、雕塑或裝飾品,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其次,將編織技藝應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我國編織技藝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主要應用編織技藝制作衣物、籃筐等生活用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編織技藝愈發精湛,材料、樣式越來越豐富。唐宋時期,編織技藝被應用到飾品制作中,制作出了許多精美的竹編、藤編工藝品。明清時期,竹編、藤編等技藝更加成熟,并且編織技藝與漆藝等工藝相結合的產品更具藝術價值。我國傳統編織技藝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竹編、藤編、芒編幾類。其中,竹編技藝尤為精巧,可分為細絲竹編工藝和粗絲竹編工藝。四川的細絲竹編工藝品細膩精致,如瓷胎竹編花瓶、竹編茶具等,代表了較高的細絲竹編工藝水平。粗絲竹編工藝則以東陽竹編、閩西竹編、三穗竹編等為代表,主要產品包括竹編涼席、涼枕、筐、籃等[6]。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編織技藝制成的竹編、藤編等物品,能賦予空間溫度與個性。例如,在公共空間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在公園座椅、花壇圍欄或墻面裝飾中融入編織手法,創造既美觀又富有藝術感和實用性的產品。另外,編織技藝還能與不同主題的環境藝術設計相契合。例如,設計師可以在以保護海洋為主題的場館設計中,利用編織技藝將廢棄的漁網轉化為墻面藝術裝飾品,表達對海洋生態的關注,喚起人們對環境保護、文化傳承以及生活品質的思考。
最后,將陶瓷陶藝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的瓷器制造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的紅陶、灰陶,到商周時期的青銅陶,再到東漢以后的青瓷、白瓷,直至明清時期的彩瓷、釉里紅瓷等,每一個時期的陶瓷都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技術特點,其也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靈感。陶藝是指將泥土塑形、燒制出具有藝術美感的物品的過程,強調藝術家的創新思維和對自然的感知,融合了藝術家的情感與技巧,是人與泥土展開的一場親密對話,為設計師進行富有歷史感和溫度的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借鑒參考。在實踐中,設計師一方面可以借鑒陶瓷的質感和色彩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打造出獨特的陶瓷綠化景觀;另一方面,設計師可以將陶瓷與金屬、玻璃等現代工藝材料相結合,創造出全新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例如,將陶瓷與金屬相結合,形成獨特的空間視覺效果。
2.3 借鑒傳統色彩搭配思路,提升設計視覺張力
色彩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中有多種寓意深刻且極具審美價值的傳統色彩,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可以從中汲取靈感。中國哲學家認為,天地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構成,對應白、青、黑、紅、黃五種顏色,即五行色彩,這五種顏色具有深遠的寓意和象征意義。其中,白象征純潔與高雅,青代表生機與活力,黑象征神秘與深沉,紅象征熱情與活力,黃寓意尊貴與豐收。這些色彩在繪畫、織錦、陶瓷等“非遺”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展現了東方美學的獨特魅力。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師合理運用傳統色彩,有助于優化空間氛圍及彰顯文化內涵。例如,在室內設計中,運用青、綠等顏色,可以營造出寧靜舒適的氛圍;而應用紅、金等熱烈的色彩,則能增添喜慶氣氛。在公共空間設計中,采用黑白灰的簡潔色彩搭配,既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內斂與含蓄,又能展現出現代設計的簡約之美。此外,設計師可以通過對傳統色彩的漸變和組合應用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效果。例如,金色與紅色交織,既能展現華貴的氣派,又能營造熱烈的氛圍。北京的頤和園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其園林設計大量采用中國傳統色彩,碧波蕩漾的湖面映襯著紅墻黃瓦,色彩對比鮮明,在展示皇家尊貴的同時,又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和諧統一。通過色彩對比和漸變,空間的視覺層次更加豐富,空間的動態感得以增強。再如設計師在針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區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融入大熊貓和當地民俗文化元素,同時搭配傳統色彩,增強了設計的視覺張力。具體來講,設計師以黑白兩色為主色調,與大熊貓黑白相間的毛色相呼應,同時加入象征生機與活力的綠色。黑、白、綠三色搭配以及對當地民俗文化元素的應用,既體現了“非遺”元素的特色,又與大熊貓棲息地的特點相契合,整體設計極具視覺張力。
3 結語
“非遺”元素與環境藝術設計交融不僅有利于保護和傳承“非遺”,更豐富和拓寬了當代設計美學的邊界。“非遺”元素與環境藝術設計的融合是一項長期且富有挑戰的任務,設計師們要在尊重和理解“非遺”的基礎上,發散思維,增強創新意識,積極探尋二者更巧妙、更自然的融合方式,以此創造出既有歷史韻味又充滿現代氣息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 索嘉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研究[J].天南,2023(3):86-88.
[2] 趙毅.“非遺”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15):4.
[3] 門淑麗.融合非遺元素與文創產品的設計方法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 2023(23):27-29.
[4] 王宇,李金澤.“非遺”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2(17):164-167.
[5] 劉莉.藝術賦能鄉村振興視閾下的贛南客家非遺旅游文創設計研究[J].居舍, 2023(14):151-154,157.
[6] 李旭,耿為為.地方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教育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陶藝的文創設計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3(21):21-24.
作者簡介:舒紓 (1994—),女,助教,研究方向:民間藝術創新設計、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