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翻開《發明與創新》是在小學,當時的我對各種科技小發明充滿好奇,雜志上豐富的發明故事和創新實踐案例不斷激發我對科技探索的熱情。
閱讀這本雜志,我不僅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而且獲得了靈感。為了讓短鉛筆“續命”而設計“節約型鉛筆”便是我的第一個“金點子”。鉛筆使用一段時間后,越削越短,到最后都握不住了。在短鉛筆的尾部鉆一個洞,再接上一支新鉛筆,這樣短鉛筆就“變長”了。“旋轉式掛物架”“回收金屬導線剝離機”“智能垃圾桶”項目的發明創作,都是受到雜志中發明方法和創新實驗的啟發。這些作品不僅讓我收獲大大小小的科技創新獎項,也證明了從想法到實踐的轉化對激發創新創造的重要性。
在這本雜志的陪伴下,我的房間變成了一個小小“實驗室”,每一篇文章都能激起我的好奇心,點燃我心中對創造新事物的渴望。特別是在高中,我沒有因為學業繁重而停下科技創新的腳步,還時不時用各種奇思妙想填滿自己的日志本。“基于仿生外骨骼動力的救援機甲”是我研究了一年半的成果。自然災害發生時,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搬離重物,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觀看《環太平洋》這部電影時,便有了創作的靈感。在《仿生服務機器人與醫療康復機器人》這本書上,我看到人類擁有神奇的特性和功能,可以成為優良的仿生對象。之后,我便融合機器人學、人體運動學、控制技術等進行仿生研究。
對突發性災害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在突發事件中應急救援存在的問題;走訪大學虛擬仿真實驗研究室、防災應急體驗館等,選擇所需的制作材料;利用PRE建模設計外骨骼各零部件模塊,通過仿真模擬技術驗證,對語音識別技術進行研究;借助3D技術設計模型,監測實時數據;……經過一番研究,集成多種傳感器、搭載強大CPU的基于仿生的外骨骼機甲達到了設計的效果。這個作品的完成得益于進入中學后接觸了智能模塊、信息學編程等課程,培養了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曾多次接受《發明與創新》雜志的專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高三時,在一間咖啡館與編輯聊了近三個小時。猶記得發刊后的文章標題是“讓創新更有溫度”,文中對我的評價是“幽默風趣”“成績優異穩定”“思維跳躍”“多才多藝”“別人家的孩子”……這讓我意識到原來我一直浸潤在科技創新的光環里。在人物檔案中記錄了我中小學階段曾獲得的榮譽:第三屆長沙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全國最美中學生、全國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大賽金獎、第八屆澳門國際創新發明金獎等。這些獎項的背后是老師、父母的諄諄教誨和耐心指導。
《發明與創新》成為我了解科技的窗口,走上科技創新道路的起點,更激勵我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進步和嘗試新的挑戰。在它創刊40周年之際,我們不僅要慶祝它的成就,更要感謝它為無數的人點燃了創新夢想。
創新不僅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更是連接每一個心懷夢想者的橋梁。
(欄目編輯" 秦銀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