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是構建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的根本保障。學習共同體是基于教師自愿原則,以分享、協作為核心,以共同愿景為紐帶,把學習者聯結在一起,進行相互交流和學習的組織。中職計算機專業的學科特點是知識更新快、實踐操作性強,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還要培養學生富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這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中,明確內涵、了解現狀、創新路徑,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質量教育體系;中職;學習共同體;愿景;學情分析
作者簡介:花雨昆,遼寧技師學院(遼寧省勞動經濟學校)教師。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高水平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高素質的職教教師隊伍是構建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的根本保障。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建設面臨諸多挑戰,知識獲取與傳授的方式、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都發生了一定變化,這對計算機教師的能力、水平和個人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2年4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國家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同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開展職業教育教師隊伍能力提升行動的通知》提出:“通過國家示范引領,推動各地各校因地制宜開展省級、校級創新團隊整體規劃和建設布局,形成團隊建設網狀體系,帶動‘雙師型’教師隊伍整體建設。”基于此,構建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學習共同體,既是解決目前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建設的特殊性及其面臨諸多問題的現實需要,也是促進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可持續性、高質量創新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內涵
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學習共同體理論的構建,要緊密結合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深刻把握學習共同體、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內涵。
(一)學習共同體的內涵
學習共同體的概念雛形可見于杜威的著作中,他的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在“教育和溝通、學校是特殊的環境、人類聯合的方式、民主的理想”等章節中多處出現了學習共同體的相關表述。
教師學習共同體是基于教育者的社會使命與專業身份,通過成員共同參與的學習實踐而發展集體智慧的建設性組織。教師遵循共同的教育愿景,形成相互依賴、相互承諾的集體責任與歸屬感,在合作學習中發展共享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進而改造集體和個人的實踐。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不僅有利于拓寬教師的專業學習路徑,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動能,還有利于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概念界定
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涵蓋信息技術基礎模塊、多媒體技術、平面設計、影視后期特效、數字影音編輯與合成等課程,這些課程的特點是知識更新快、實踐操作性強,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課程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這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于群體動力理論、終身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有助于促進中職計算機教師在群體性教研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學習,并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本研究中的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學習共同體(以下簡稱“教師學習共同體”)是指依靠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優秀教師的引領、由具有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目標的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在自主自愿自覺的基礎上共同構成的學習型組織。該組織以分享、協作為核心,確立共同愿景,將學習者集結在一起,進行深度交流和高效學習。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成員通過知識共享、同伴支持、協作交流、日常反思等形式,形成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進而提升成員的組織歸屬感、身份認同感和生命意義感,在促進成員自身全面發展、發揮特長的同時,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價值
(一)凝聚共識:打造教師間的精神共同體
1.愿景趨同
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成員基于合作共贏的價值取向,建立共融、共生、共長的緊密聯系,形成有利于共同體發展的共享思維,確立符合教師共同體發展的愿景。愿景趨同是共同體成員聚集的基本條件,也是共同體的根本特征。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只有目標一致、需求相同和價值觀念相似,才能提升團隊的凝聚力,打造精神共同體。教師學習共同體要在專業愿景、課程愿景、人才培養愿景等方面有共同的目標和使命,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培養計算機領域從事實用型、技能型、操作型工作,掌握必備的文化和專業基礎知識,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2.文化共享
由于共同體成員的來源具有復雜性,成員間存在學科知識差異、實踐操作差異、價值觀差異等現象,亟須共同的文化愿景進行引領、整合和調整。例如,在教師學習共同體建立初期,要尊重差異、承認多樣,組織者可以征集成員的個人意愿和個人需求,將成員間達成共識的內容進行匯總、整理,形成合作共享文化。
(二)專業發展:打造教師間的行動共同體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從一個新手教師到熟手教師再到專家型教師的進階過程。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立,能推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此,教師學習共同體可開展理實一體課程開發、行動導向教學實踐演練、教科研交流與項目合作,完善課程、教材及資源建設,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協作能力。
知識經驗共享是共同體成員互動的橋梁,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成員應多交流、溝通,讓共享知識獲得再生產的機會;學習協同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是各個學習要素包括認知主體和客體及其交互形成的學習場域之間的協同關系與結構產生的增值行為。
三、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的路徑
學習共同體為教師的專業學習提供了重要支持。從專業學習共同體視域來看,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路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驅動與引領:教師培養模式立足多元化
推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教師,是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教師學習共同體應引領成員成為“雙師型”教師、“工匠之師”、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國良師”。
1.培養“雙師型”教師
高素質、高技術的“雙師型”教師是中職學校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基礎。教師學習共同體不僅要致力于提升教師理論方面的教學水平,還要致力于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使其能夠對中職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引導學生提高專業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教師共同體可安排教師參加國培省培、課題研究、項目合作等,引導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科研方法;引導教師到行業企業一線崗位進行實踐,提高教師的實踐教育教學能力;基于計算機應用專業各課程之間的緊密聯系,增強專業內各課程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研究合作、資源共享。
2.培養“工匠之師”
中職學校培養“工匠之師”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工匠之師”集教師與師傅于一身, 其在品德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在專業上具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術技能、教育教學技巧。教師學習共同體可在成員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如開設以“匠心”為主題的公開課,開展多媒體制作項目教師基本功大賽,組織專業培訓,促進教師“工匠精神”的培養。
3.培養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國良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群體中涌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師學習共同體應引導成員深刻領會教育家精神的內涵、自覺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做有研究能力的實踐者,深耕教材、深耕課堂,積極探索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做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大國良師”。
(二)深化與創新:教師教學模式實現多樣化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中職教學模式日漸式微,“學訓賽產”“工單式”“教學做一體化”“雙線混合”等教學模式不斷涌現,這就需要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注重理論知識與現實情境的結合,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
1.課題式教研
課題立項研究是提高中職教育教學科學化水平、促進中職教育內涵式發展、提升中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課題式教研是以驅動型問題為中心開展教學任務,教師在相對真實的任務和情境中進行思考與實踐。教研的內容是連續性的,各課題項目之間、各研究主題之間都有緊密聯系。教師學習共同體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針對研究內容、研究進度和研究目標等進行研討,形成順暢的溝通交流機制;以項目組的形式組織成員學習,由課題組成員負責匯報課題項目的研究進展,成員們開展學術討論,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通過課題式教研,教師共同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在協同合作中提升專業水平,實現共同體的優質發展。除了承擔縱向課題以外,教師學習共同體也可以引導成員承擔橫向課題,如為企事業單位進行多媒體產品設計與開發、動畫設計與制作、網絡系統設計、網站制作等課題項目。
2.一體式教研
這里的“一體式教研”是指教師學習共同體要聚焦課堂主戰場,以課程為核心,通過備課、說課、磨課等一體化模式,創新教研形式,提升教研質量。
一是備課方面。教師學習共同體應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匯聚集體的智慧與力量,在教師個人初備基礎上進行集體研討活動,既能促進教師成為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又能為教師教學提供充分準備,還能實現教學資源的匯集、篩選與提煉,促進教學資源共享。例如,在“數字影音編輯與合成”課程“數字音頻編輯”的集體備課中,教師將不同方案進行比較后得出最佳方案,這既有利于教師在對比中找到不足、在切磋中完善教法,又有利于教師立足自身實際精心準備,根據最佳方案進行個性化調整。
二是說課方面。教師學習共同體組織的說課包括說學情、說目標、說方法等,體現教師對教學設計方案的高度凝練和總體概括。說課中,共同體要引導教師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把握教材中知識點的聯結與整合,關注學生的發展差異并提供階梯式需求供給,體現教學設計的特色。
三是磨課方面。磨課有利于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課程教學水平的精細化提升。例如,教師學習共同體在組織教師教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第四章《文字處理軟件Word的應用》時,發現某教師只是照本宣科,這很難讓學生真正掌握教學內容。基于此,共同體開展相關磨課活動,開展集體討論活動,引導該教師觀看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頻。經過學習,該教師完成了Word圖文混排的教學視頻,視頻里操作步驟簡潔,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體現了該教師的教學技巧和深度思考。
3.分層式教研
教師學習共同體可根據新手型教師、熟手型教師、資深教師、專家型教師等層次來劃分成員,以關注成員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促進成員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共同體要根據各層次教師的能力起點和提升需求來開展教研活動,優化活動主題、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精心提煉各個層次的共性問題,采用有針對性的特色培訓,有目的地提升各層次教師的專業能力,并整合各類教育資源供各層次教師學習。
(三)迭代與升級:教師教學環境體現信息化
近年來,現代化信息技術得到迅猛發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升級,為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的信息素養普遍較高,其具有較強的信息分析、處理和應用能力,因此,共同體可以更好地發揮信息化優勢,促進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
在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中,成員主體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成員之間的學習交流具有實時性、高效性等特點,因此,教師學習共同體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共同體成員之間協作與學習。教師學習共同體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視頻平臺等為成員提供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引導成員通過項目化、智慧課堂等方式學習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改革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教師學習共同體應以教育信息化的多個應用維度為立足點,以實踐為核心,實現課程內容研發、課程模式優化、課程研究落地等目標。例如,在《影視后期特效——After Effects 2022》教材中,課程包括After Effects 2022的二維合成、三維合成、文字動畫、蒙版與特效應用、跟蹤與穩定、綜合應用等知識模塊。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側重實用技術講解,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戰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為目標。共同體可借助 VR 技術,實現教學場景的超現實體驗,引導教師優化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應體現成員多樣化、溝通常態化和成效顯著化等特點,借助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實現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便捷性,促進成員高質量完成備課、說課、磨課等環節,推動共同體成員走向卓越式發展,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回應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桑國元,王新宇.教師在線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價值及其構建[J].教師發展研究,2021(1).
[3]杜靜,常海洋.專業學習共同體視閾下教師專業發展的遮迷與重塑[J].現代教育管理,2018(6).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