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表征樣態與實現路徑

2024-06-18 03:40:44李金雪吳金航
職業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李金雪 吳金航

作者簡介:李金雪(2000—),女,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吳金航(1983—),男,博士,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

基金項目: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課題“貴州省中小學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路徑研究”(編號:23GZYB120)

摘要:數字化已廣泛滲透并重塑職業教育生態,數字化賦能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實現也離不開數字化的高效賦能。此研究聚焦數字化賦能與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系統分析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在教學模式、教學空間、教學共同體及教學資源四重維度的表征樣態,并探索推動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關鍵行動路徑,以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助力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高質量教學;表征樣態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4)06-0084-07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數字化引領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化賦能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抓手。同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建成300所左右全國性信息化標桿學校,帶動建設1 000所左右區域性信息化標桿學校,推動信息技術與職業院校辦學深度融合。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數字化教育作出特別強調,要求“大力發展數字教育”。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出臺,大力推動了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也為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指明了方向。

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教學作為內在支撐[1]。當前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更多聚焦于政策引領、理論內涵、價值意蘊、道路羈絆和破解路徑等方面,較少從教學的關鍵場景出發探究數字化背景下職業院校的教學變革。數字化廣泛滲透并重塑職業教育生態,實現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需要數字化高效賦能。基于此,本研究以數字化賦能為切入點,系統分析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表征樣態,并挖掘推動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關鍵行動路徑,以保證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順利推進,激活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二、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四重表征

數字化為實現我國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帶來諸多機遇,注入澎湃動能,尤其表征于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教學模式再創新、教學空間再拓展、教學共同體建設再強化及教學資源再開發等四重維度。

(一)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教學模式再創新

教學模式創新是指根據教育規律、教學內容特點及學生認知水平,結合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性開發新的教學模式[2]。教學方法是教學模式的有機組成部分。職業院校教學模式有其特殊性,廣泛運用的主要有項目式、情境式、啟發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學方法[3],而新一代多樣態數字技術則為職業院校教學模式創新更迭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教學方法上體現為,借助新興數字技術,逐步淘汰傳統的以結構化知識傳授為主,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教學臨場感弱的教學模式,創生數字化教學模式,即將崗位實操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情境式教學、自主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方法,與全時空、多樣態的數字技術,如智慧環境、虛擬仿真系統、智能學伴系統、MOOC+SPOC平臺、數字教材、具身體驗等,創新性雙向融合,生成在智能技術支持下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情景式教學法融合虛擬仿真系統創生沉浸式體驗教學模式,即根據教學需要,以虛擬仿真技術為基礎,將現實工作環境轉化為數字化教學場景,提供強臨場感的虛擬操作環境,幫助職業院校學生在虛擬話語場域中獲得更直接的身心體驗,增強技能習得的自主性、真實感和沉浸感,加速對學習內容的消化理解,提高教學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虛擬仿真技術仍強調個體在虛擬系統中的主導性,其基本特征分別是可沉浸性、可交互性和可想象性。可沉浸性指個體在系統生成的虛擬空間中有身臨其境的沉浸感;可交互性指個體可與虛擬平臺中其他主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可想象性則是以個體本身的經驗和認知為基礎,加之以虛擬場景給予的各種感官刺激,拓展想象,加深感性或理性認識[4]。以融合該技術的航海仿真訓練為例。借助數字孿生技術,依托智能船舶機電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任務場景,在虛實交互的復合環境中開展數字化教學,解讀并操作學習任務,實施虛實結合式教學。學生在三維虛擬仿真機艙中可借助“虛擬手”操作船舶操縱模擬器等復雜裝備系統,促使學生投入沉浸式心理和高階性思維。教師也可同步采集學生學習數據,實現互聯互通、全面診斷、智能預測及實時性反饋指導。教學反應度更加靈敏活躍,既保留了面對面教學的督導和氛圍,也有助于解決傳統教學模式無法解決的兼容化、系統化和場景化難題[5]。

此外,教學方法與數字化交互融合,還創生了融合元宇宙技術的游戲教學模式、融合智慧環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等,為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賦能。

(二)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教學空間再拓展

教學空間是教、學、研活動發生的場所。從原始社會在自然場域中傳授狩獵等生存技能,到工業社會在教室中實行班級授課制,教學空間一直在隨著教育形態變革不斷發生變化[6]。在數字化驅動下,職業院校不再局限于單一的以校園、教師為主的實體教學空間,正逐步建構起虛實共生式教學空間,即以智能類數字教育資源和智能化終端設備為橋梁,實現實體教學空間與數字教學空間的緊密銜接,打破虛實之間的次元壁壘。教與學的時空邊界得以擴展,重新定義了教學空間的功能和屬性。具體而言,數字化賦能從以下三個方面實現了職業院校教學空間的重構。

一是實體空間實現智能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搭建新型智慧教室。一方面,智慧教室的數據獲取系統可以隨時接入職業院校課堂教學所需的各類學習資源,如實現與校外企業的遠程互動教學,以及跨班級、跨群體的互動教學,滿足職業院校多樣化教學實施需求;另一方面,智慧教室的智能分析系統可實時捕捉課堂教學動態,提供師生精準畫像,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情,把握教學重、難點,從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7]。

二是虛擬空間實現具象化。元宇宙是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融合的新產物,使平面網絡空間轉向了沉浸式、立體化、多維化、具身性的虛實融合空間[8],與職業院校實訓教學的需求不謀而合。近年來,“三高四難”問題一直是制約職業院校發展的難點和痛點,即“高風險、高成本、高污染,難下去、難動作、難看出、難再現”,導致職業院校實訓教學不夠深入,而元宇宙技術則為職業院校提供了一種靈活的解決方案。例如,數字實驗室能夠最大程度地貼合真實的生產流程和操作過程,更直觀地反映抽象的實訓教學內容和復雜的操作流程,達成物理設備和操作環節的全過程虛擬仿真。學生在數字實驗室里可以進行模擬實訓,成本較低且可供反復訓練。教師也能夠實時采集數字實驗室中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數據,從而提高虛擬空間的具象化程度,滿足職業院校實訓教學具身化的要求[9]。

三是雙線融合創設無邊界混合式教學空間。雙線交互最初僅停留在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簡單堆砌層面,在實現主體間無障礙互動、場景間相聯相通及資源共享共建等方面存在困難。數字化則為雙線融合注入了新動能。例如,在職業院校實現課內課外教學場景聯通方面,教師在線下課堂講授和演示的同時,企業相關技術人員可通過超高速、廣連接的教育專網與學校線下課堂實現無縫對接,利用即時通信軟件實時交流分享。各教學主體協同開展更加廣闊開放的集體教學,打造跨時空、跨領域、無邊界的混合式教學空間[10]。

(三)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教學共同體建設再強化

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觟nnies)在其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將“共同體”定義為一種因某種積極關系而形成的團體[11]。共同體的本質是協作、對話和共享。建設高質量教學共同體有賴于加強教學主體協同合作、搭建交流對話平臺及構建教學資源共享機制[12]。數字化賦能為構建教學共同體提供了智慧方案,是實現高質量教學的重要手段。

首先,數字化推動實現師資整合,為智力共享提供契機。具體可分為兩種實踐樣態:一是不同職業院校間及職業院校與企業間的師資整合,即以網絡直播或云會議的形式,同步傳遞不同院校不同教師的授課實況或企業技術人員的實踐指導實況,開啟遠程指導教學,云端融合,共享名師課堂,實施跨學校、跨界聯合教學,最大限度發揮優質教師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使用效能,實現智力共享[13];二是人工智能教育機器人與教師間的師資整合,即基于人機交互技術,將教育機器人作為職業院校教學中另一名“教師”或教師的“助教”,成為新的教學活動載體,幫助教師完成教學活動,突破傳統教學形態,實現人機協同智能化創新教學[14]。

其次,數字化助力搭建虛擬教研室,為交流合作提供平臺。職業院校教研室是承擔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基層管理等工作的組織形式,為教師交流、研討、組織集體學術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是學校內部的一種新型合作關系[15]。但在實際發展中,作為基層教學組織的教研室常常被邊緣化,其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發揮[16]。數字化賦能背景下,虛擬教研室則承擔了傳統教研室轉型改革的責任與使命。虛擬教研室是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信息技術,通過各類系統和客戶端,如釘釘、企業微信、騰訊會議等,搭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工作系統[17]。通過虛擬教研室,可以匯集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源等,實現信息快速交流和資源便捷共享,打造特殊形式的教學共同體。

最后,數字化加速共享教學資源,為價值共創提供支持。職業院校教學共同體為完成價值共創,必須實現教學資源的互通共享。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是擴大優質教學資源覆蓋率的重要路徑,2022年啟動建設的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以下簡稱“資源庫”)即為典型代表。資源庫依托專業與課程服務中心、教材資源中心、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教師服務中心四大板塊組成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以現代職業教育理論為支撐,承載了大量的數字化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應用[18]。資源庫中海量高質量數字教學資源覆蓋多門課程,內含大量優質課視頻及配套教學設計、課件、習題等,且類型豐富,包含文本、演示文稿、圖片、視頻、音頻、虛擬仿真、動畫等多種形式,為加速共享教學資源、構建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強化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共同體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四)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教學資源再開發

教學資源承載教學內容。拓展開發優質教學資源是實現高質量教學的重要環節。數字化賦能加快了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資源再開發的步伐,最直接的體現即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相較于傳統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學資源更具立體化、形象化、交互性和體驗性等特征。從具體實踐路徑上看,職業院校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與智能化應用包括數字教材開發和企業教學資源數字化改造。

首先,數字化促進職業院校數字教材開發。202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發的《關于成立重點領域教學資源及新型教材建設項目專家工作組的通知》指出,成立重點領域教學資源及新型教材建設項目專家工作組,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尤其強調推進新型教材研發,如工作手冊式、活頁式教材等新形態教材。數字教材是我國數字化教學資源中的核心要件,越來越成為智能教學環境中的基礎資源,其自身也有一個清晰完備的結構體系[19]。其一,教材內容資源,即以多媒體技術為手段,根據教學需求,以紙質版教材為藍本,開發如朗讀音頻、微課視頻、模擬實驗、動畫案例、演示圖片等教材內容資源;其二,教材呈現形式,即不再局限于傳統書本教材,創新性開發如MPR模式、二維碼模式和AR/VR模式等多元化教材載體形態;其三,教材服務模式,即利用教材智能平臺推送優質學習資源,并進行監督和審核,確保教材內容立場正確、導向積極,以及利用后臺大數據記錄功能,診斷并反饋學生教材使用情況,提高數字教材的全方位服務質量。

其次,數字技術助推企業教學資源數字化改造。教學資源服務于人才培養,作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參與者,企業蘊藏的多維度資源尤其是實訓資源,應及時為教學所用,以資源驅動教學,而數字化轉化對此大有助益。對接企業日常管理運行和生產經營活動,將其中包含的新理論、新科技、新工藝和新標準,以及典型管理案例、技術研發報告、項目工程實施等豐富資源,借助數字技術進行廣泛收集、篩選分類、有機整合與深度加工,轉化為數字化教學資源,打破場域限制,構建企業教學資源智能化應用場景[20]。

三、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關鍵路徑

數字化為實現我國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增添了新勢能,也需要新的行動路徑為之添磚加瓦。秉持理論武裝、主體創新、文化引領、夯實基石的原則,我國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應遵循以下關鍵路徑。

(一)理論武裝,深化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學理分析

強化學理分析是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行動路徑的出發點。近年來,學者們緊跟國家數字化戰略、方針、政策,從多個維度、多個視角探究了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相關問題,符合數智時代我國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深入發展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理論研究工作仍有待加強。具體而言,未來可著重從優化研究方法和拓展研究對象兩個方面深化學理分析。

首先,豐富研究方法,綜合多種研究方法的功能,有利于提高研究質量,推動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已有研究聚焦于數字化賦能高質量教學的作用機制、實踐模式等問題,仍較多采用抽象化經驗總結等純思辨式探討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單一,基于現實經驗的實證研究、統計調查和數據分析的定量分析相對薄弱。數字化賦能高質量教學研究既需要思辨性理論支撐,也離不開實踐探索。職業院校教學有其獨特性和復雜性,再結合數字化賦能,更需要研究者綜合考慮多方維度,過于抽象的思維模式和純思辨的研究形式難以提升研究實效性,不利于從學理上提高數字化賦能高質量教學的成效。在未來研究中,應在深化思辨性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在定量研究上適當投入更多時間,注重多學科、多領域方法的創新運用和理論的交流互補,打開研究新思路,借用相關評估量表、問卷和訪談等方法搜集樣本數據,運用SPSS、Amos等數據分析軟件進行規范化解釋和驗證,基于統計調查和數據分析的有益補充,探索與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相宜的突破性理論變式,推動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互通互補,以提升研究信度和效度。

其次,開拓研究視角,轉變研究維度,注重角度平衡性,避免片面性、同質化視域,有利于從多重維度深化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學理分析。當前該領域的研究角度尚存在兩方面欠缺,一是以“產出導向”的視角,即從學生的維度來探討如何有效實現數字化賦能的研究還比較少,實施高質量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學生,但已有研究多站在教師角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反饋和需求,出現了學生虛化的現象;二是較多聚焦于數字化賦能高質量教學的實施路徑,卻較少關注到其育人成效的反饋與檢測,即教學評估,不利于為提升賦能效果提供實際參照。因此,未來在針對已有的研究視角進行深耕之余,還需注重平衡研究角度,促進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落地落實、見功見效。一方面,應明確數字化賦能背景下學生的重要地位,收集學生的反饋和訴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關照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意愿;另一方面,參照教學質量評估的一般性原則,綜合目標、內容、學生學習質量等因素,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制定一套科學且行之有效的評估方案,落實從決策到評價的每一個環節,確保數字化賦能系統形成閉環。

(二)主體創新,培養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教學勝任力

教師是建設高質量教學的主體力量。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培育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需要充分發揮教師專業能動性[21],打通數字動脈,培養教師數字化教學勝任力。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教學勝任力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教師主體能動性和外部保障共同支持[22],本研究著重探討外部保障中最直接有效的兩個方面,即構建教師數字化教學培訓體系和優化考核激勵機制。

首先,學習培訓對提高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教學勝任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3]。職業院校應以教師為本,提供學習機會,構建教師數字化教學培訓體系,實施差異化和常態化專業培訓。一是培訓內容分層化,根據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水平和實際需求,分學科、分學段、分水平地設置差異化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精準度。針對對數字化教學基本沒有了解的教師,培訓目的在于提高其基本技能,學習內容應重點引導其樹牢數字化教學理念,并詳細介紹基礎的數字工具和技術,提高教師對數字化教學的認同感與接受度;針對初步具備數字化教學勝任力且希望獲得進一步提升的教師,培訓目的在于拓展其應用能力,應著重關注其數字化教學內容的創新設計、數字化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以及教學資源開發、教學評價等各個教學環節的數字化實施情況;針對已具備較強數字化教學勝任力的教師,培訓目的在于培養其創新能力,應重點培養其數字化教學的研究能力和創新素養,推動數字化與高質量教學的深度融合。二是培訓方式多樣化,根據培訓內容,靈活調整培訓方式,充分運用各種在線學習平臺與終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為教師提供多樣的數字化學習體驗。例如,運用CiteSpace可視化工具等實操性較強的培訓內容適合采用線下面授的培訓方式,而觀摩學習數字化教學示范課、優質課等培訓內容則可以采取遠程研修的培訓方式,由教師自主選擇優質學習資源,同時也可使更多教師身體力行,真正成為數字化學習的實踐者[24]。三是培訓平臺協作化,整合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及各院校的優質資源,協同搭建數字化教學勝任力培訓平臺。依托協作化培訓平臺,職業院校可邀請政府或高校專家舉辦“云講座”,分享數字化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新興技術;可開展校企間“云指導”,邀請企業優秀技術人員為教師學習掌握前沿的數字化教學技術提供指導,及時答疑解惑;可進行教師間“云交流”,共同探討數字化教學策略、相互交流數字化教學經驗、實時共享數字化教學資源。

其次,建立并優化考核激勵機制,以評促教,提升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教學勝任力。一是完善教師數字化教學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除熟練使用教學智能設備、靈活構建數字化教學環境、創造性整合數字化教學資源等顯性要素外,還應考慮將數字倫理道德、數字社會服務、數字安全、數字創新發展等隱形要素納入考核指標體系。二是定期開展教師數字化教學勝任力考核,制訂詳細考核計劃和完備的實施辦法,對教師數字化教學綜合能力進行全方位考察,確保考核評價的及時性、全面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設置多種激勵辦法,如頒發榮譽證書、納入教師績效考核等,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全面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勝任力持續賦能。

(三)文化引領,打造職業院校數字化教學文化風貌

教學與文化緊密共存,教學的本質是一種文化現象[25]。高質量教學離不開文化基因,數字化教學文化是推進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的深層動能。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背景下,打造職業院校數字化教學文化風貌關鍵在于兩個“新”,即教師新教學價值觀和新教學制度文化。

首先,形塑職業院校教師新教學價值觀是生成數字化教學文化的重要前提。數字技術由“器”向“道”的轉變,使得數字技術早已不再是純粹的教學輔助工具,而正逐步創生新教學模式,重塑教學思維[26]。因此,創生職業院校數字化教學文化首先要求教師突破教學思維定式,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樹立新教學觀。一方面,職業院校教師應從根本上接受并認同數字技術和數字化教學理念,深刻認識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價值,不僅要愿意嘗試數字教學工具,轉變教學方式,主動在日常各類教學中使用豐富的數字教學資源,在面臨數字化教學挑戰時,更要有主動掃除障礙并持續開展數字化教學實踐的意志和決心,促使教學活動提質增效。另一方面,應正確判斷自身角色定位。一是要提升主體意識,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引發教師育人角色的熱議,數字化與教學的融合也的確使得職業院校教師的主體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剝離[27]。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工智能教師在文化知識的獲取上優于人類教師,但人類教師在文化知識的辨識、選擇、傳承和創造中的價值不容忽視。更重要的是,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人類教師對塑造學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質、人格修養等方面的影響是無可替代的。二是要樹立平等對話的師生觀。數字化的確在實踐上賦予教師更多主導權,如科學變革教學模式、主動重構教學空間等,但教師不能因此便“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將自身置于支配性地位,視學生為數字化教學過程的知識容器,而應轉變專制型教學理念,樹立對話型師生觀,重視學生在數字化教學中的參與度和交流平等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組織、引導對等型、互動型、生成型的數字化教與學。

其次,構建職業院校新教學制度文化是生成數字化教學文化的重要保障。教學制度文化是教學活動中為規范和約束教與學的行為而制定的標準、規則和程序[28],可明晰師生行為邊界、突出數字化教學規范性、保證數字化教學文化順利生成。一是應完善基本行為規范,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倫理規范,辨別并抵制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等。二是需編制相關管理標準,包括數字教學設備的使用時間、場所、方式,數字教學資源、教學內容的選擇標準,數字教育平臺、學生學習空間的使用規范等。三是要重視安全導向,包括制定存儲數據、個人隱私等重要信息資料的安全管理規范,防范網絡攻擊、網絡暴力、網絡詐騙等行為,為構建安全、健康的數字化教學文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夯實基石,推進職業院校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以數字化為支撐的教育新基建,夯實數字底座,是數字化賦能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行動路徑的基礎條件和重要保障。

一是架構泛聯網絡體系。以自主可控,旨在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無縫銜接的泛聯網架構為參照[29],利用RFID、GPS、IPv6、5G Wi-Fi等技術,將政府部門、學校、師生、相關企業等職業院校教學過程的相關參與者、學習者,以及各類設備、資源等自上而下進行匯聚聯通,并與互聯網相連接,實現人人、物物、人物的泛在鏈接,為數字化賦能高質量教學的全員參與和全程管理夯實網絡基礎。

二是搭建面向職業院校的教育開放共享平臺。以實現新資源高度融合與共享為動力,將優秀課程資源、智能化教學工具、一手學生數據等教育資源,按照院校、專業進行分類匯總,錄入平臺并及時更新,師生可根據需要從平臺中尋求合適的資源,同時可嵌入用戶動態監測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全面分析用戶需求,精準推送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準確度。

三是加快數字校園轉型升級。推動各類智能場景落地,不僅要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更要從硬件設施和軟件技術等方面促進職業院校全方位數字化升級,更新迭代,及時淘汰傳統教學工具、實驗設備和管理系統等,著重提高教室、實驗室、實訓場地等教學場館的數字化教學設備配置水平,升級智慧學習空間,創新教學場所樣態、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師生交互形式及教學評價方式,軟硬兼備、虛實共生,服務職業院校高質量教學。

四是增強數字化安全管理能力。教學模式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也是師生個人信息不斷被采集和匯總的過程,而互聯網的隱藏性和無界性則使這些信息時刻有泄露的風險[30]。因此,要務必注重保護數據應用和管理安全,以及用戶隱私安全,對重要數字資源進行加密處理并及時備份,定期開展安全測試與認證,并加強保護師生個人身份、生物特征等隱私信息,筑牢安全屏障。同時,深化數字化教學技術應用倫理和規范的相關研究,促進數字化融合高質量教學安全、科學、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21]魏寶寶,席海容.高質量教學的三重表征、生成邏輯與建設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3(6):1-18.

[2]李孟曦,羅佳.“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實踐——評《基于網絡環境的高校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18):257.

[3]劉興革,曹曄.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內涵、分類與范疇[J].職業技術教育,2023(14):34-38.

[4]覃京燕,鄧袁圓.基于虛擬現實的交互式數字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32):177-179.

[5]張慕華,祁彬斌,黃志南,等.沉浸式虛擬現實賦能學習的內在機理——沉浸感和情感體驗對學習效果的多重影響[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6):92-101.

[6]郭紹青.教育數字化賦能新課程實施與教師培訓轉型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3(7):51-60.

[7]柴惠芳,楊玉輝,董榕,等.智慧教室建設與混合教學應用探索——以浙江大學的“智云課堂”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22(5):110-118.

[8]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變遷與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1):39-51.

[9]廖婧茜,孫陽.具身視角下職業教育元宇宙的結構要素、關鍵技術與應用展望[J].職業技術教育,2023(28):35-42.

[10]張慕文,祝士明.高職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樣態:模式生成與價值表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2):67-72.

[1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

[12]董嬙嬙,李亮.高校教學共同體:內涵特征、價值意蘊與推進路徑——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J].當代教育論壇,2024(1):72-79.

[13]乜勇,高紅英,王鑫.“雙師教學”共同體模式構建:要素與結構關系分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 (12):65-70,78.

[14]汪時沖,方海光,張鴿,等.人工智能教育機器人支持下的新型“雙師課堂”研究——兼論“人機協同”教學設計與未來展望[J].遠程教育雜志,2019(2):25-32.

[15]洪志忠.高校基層教研室的演化與重建[J].大學教育科學,2016(3):86-92.

[16]程江平,麻來軍.高職院校教研室發展的現狀、堵點及應對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7):67-75.

[17]曾建潮,吳淑琴,張春秀. 虛擬教研室:高校基層教研組織創新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20(11):64-69.

[18]朱春俐.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意義價值及路徑[J].職教論壇,2020(10):58-62.

[19]余宏亮,王潤.數字教材體系:價值意蘊、結構要素與建構路向[J]. 全球教育展望,2022(11):60-68.

[20]郭福春,吳金旺,謝峰,等.金融專業群國家級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基于“建用評”三融合的視角[J].教育學術月刊,2019(11):84-88.

[22]許倩倩,吳雪萍.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勝任力:發展邏輯、內涵要素與提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3(23):13-20.

[23]戴妍,劉斯琪.雙線混融教學勝任力的價值、構成及其實現[J].當代教師教育,2023(1):36-43.

[24]時小燕,劉桂香.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教師數字勝任力提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3(21):78-81.

[25]王凌霞.基于文化變遷的教學變革[J].當代教育科學,2012(8):43-45.

[26]易燁,薛鋒.“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研究——基于浙江省335名專任教師的實證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5):55-61.

[27]徐春梅,喬興媚.高職教師數字素養的構成要素、實然困境與提升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20):63-67.

[28]杜德櫟,胡梅.客家區域教學文化導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7:144.

[29]祝智庭,鄭浩,謝麗君,等.新基建賦能教育數字轉型的需求分析與行動建議[J].開放教育研究,2022(2):22-33.

[30]楊淑萍,蘇超舉,朱星辰.高職教育數字化轉型下的倫理問題及其超越[J].現代教育管理,2023(10):106-115.

(責任編輯:張維佳)

Digitalization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Representation Patterns and Achievement Paths

LI Jin-xue, WU Jin-ha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Digitalization has widely penetrated and reshaped the ecolo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 empower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efficient digitaliz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digital empowerment and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on patterns of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in four dimensions: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pace, teaching community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xplores key action paths to promote digital empowerment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sing the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uppor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patterns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7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色噜噜综合网|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婷婷激情五月网|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黄片在线永久|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三级| 97se亚洲综合不卡| 91毛片网| 91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91精品综合|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亚洲自拍另类|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97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 精品三级在线| 久久综合五月| 一级片一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欧美激情网址| 99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嫩草在线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精品国产99久久| 国产在线八区|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午夜欧美在线|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久视频免费精品6|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久草热视频在线|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999福利激情视频|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亚洲午夜天堂|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久久a级片|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青青|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成人在线不卡|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国产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