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龍
[摘 要]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成長的必經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學校作為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是開展勞動實踐不可或缺的平臺。學校應依據黨的教育方針,積極營造勞動教育氛圍,探索勞動教育新路徑,真正實現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功能,以勞動教育促進“五育”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五育融合;勞動教育;課程構建
[中圖分類號] G40-0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5-0086-03
揮鍬鏟土、育苗播種,播下了綠意,也種出了嚴謹細致的做事態度;泥塑木工、剪紙布藝,提高了能力,也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擦桌洗碗、清掃庭院,鍛煉了身心,也弘揚了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美德。我校在勞動課程上不斷推陳出新,將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知識、勞動情感、勞動技術素養、勞動創新思維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構建了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勞動+”“五育”融合育人模式,讓莘莘學子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幸福。
一、創新“三類”勞動課程,構建“勞動+”實踐體系
隨著社會勞動形態的變化,勞動教育內容也要與時俱進。基于此,我校開發了三類勞動課程——基礎性勞動課程、創生性勞動課程、發展性勞動課程。
1.基礎性勞動課程——健全人格發展
我校構建了“勞動+自我成長”“勞動+家庭共生”“勞動+德育實踐”基礎性勞動課程體系,旨在讓學生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錘煉優良品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學校巧妙利用樓頂天臺開發“空中農場”,建立太空種子種植基地。在“四季時令”蔬菜種植、“春夏秋冬”花草栽種課堂上,學生習得了不同時節能夠種植的蔬菜、蔬菜的營養價值等基本的勞動知識,掌握了育種播種、澆水施肥等基本的勞動技能。在品嘗到勞動果實后,對土地的熱愛、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2.創生性勞動課程——提升綜合能力
我校構建了“勞動+學科拓展”“勞動+跨學科項目”“勞動+藝術創作”的創生性勞動課程體系,并建立了“勞動創客中心”。如,在每學期舉行的“植物書簽”設計制作大賽中,教師結合語文學科內容,引導學生將栽花種草的過程記錄下來,以體驗植物成長的奇妙;結合美術學科內容,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將花草樹葉繪制成精美圖案,去感知大自然的神奇;結合科學學科內容,讓學生收集自己栽種的花草,并用科學的方法梳理分類,以探知大自然的生長密碼。這樣,書本知識通過勞動實踐在生活中得到一一印證,使得勞動課程有了生命力。
3.發展性勞動課程——指向人生未來
根據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我校構建了“勞動+人生規劃”“勞動+社會拓展”“勞動+職業體驗”的發展性勞動課程體系,旨在讓學生走出校園、服務社會,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如,每年五月我校會組織角色體驗活動,讓學生進入相應的崗位體驗工作。目前,學校開設有“小小保潔員”“文明交通員”和“最美花草匠”三個角色體驗項目。通過角色體驗,學生既增強了勞動意識,又親身感受到勞動者的不易。
二、開拓“三條”教育途徑,彰顯新時代勞育價值
學校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觀察學習、整合學習、親身經歷等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在更加寬廣的學習空間中得到鍛煉。
1.挖掘生活資源,加入生活實踐
挖掘生活資源,使其成為深化勞動教育的創新載體,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如,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厚重情感與價值認同,是文化、情感、家庭、勞動的綜合體現。基于此,我校開發了“勞動+傳統節日”綜合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在“成事”中“成人”,構建了全方位、全領域的勞動教育“實踐場”。
又如,“跟著節氣去勞動”是我校以二十四節氣為載體開發的“勞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課程之一。圍繞“不負春光”“蟬鳴品夏”“寒露農忙”“冬至飄香”四大主題,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了解節氣風俗,感受節氣之美,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開拓校園陣地,融入日常管理
我校充分利用校園場地,創建了“未來農場”“木創工坊”等,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個身臨其境的勞動現場。這些項目不僅促進了各學科有機融合,而且使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究、發現的過程,實現了深度勞育。
此外,我校還鼓勵學生通過競聘上崗,成為校園管理員。課間,戴著紅色袖標的“小小安全員”準備就緒,疏散擁擠的人群,充分彰顯了校園主人翁的地位。
3.開發社會資源,深入職場體驗
為了讓學生具備未來社會所需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學校與周邊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協作關系,以體驗參與的方式協同推進“五育”融合發展。如,開展“紅領巾愛勞動”職業體驗主題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走近“火焰藍”,實地參觀新鄉市紅旗區消防救援大隊,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消防員的無私奉獻與辛苦付出。
同時,我校還與各類社會組織共建勞動教育平臺,開展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建立健全學生參加公益勞動的長效機制。如,自2017年起,我校二(八)班的學生化身愛心志愿者,為環衛工人送免費早餐,迄今為止已堅持了6年。又如,我校“蒲公英”志愿者小分隊,一直堅持開展各類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打掃社區衛生、到福利院或敬老院探望老弱孤寡、進行環保宣傳、維護交通秩序,等等。
4.創建“三展”評價,指向時代希望
學生的勞動收獲具有多元化特點,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體驗與收獲。我校的勞動評價不僅關注勞動的預期目標,還注重對學生勞動實踐過程和結果的雙考核。
(1)勞動檔案展示
我校為每個學生都建立了專屬勞動檔案,每月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填寫當月參與學校和家庭勞動的次數、勞動的時間、是否主動參與、家長滿意度、家長簽名、是否留有照片等相關內容,將學生自主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結合起來。
(2)勞動達人展示
學校開展“勞動達人”展示活動,從校內到校外、從自身到公共,分層設置、逐級提升。在一系列的比一比、評一評中,一個個“勞動達人”脫穎而出。
(3)勞動成果展示
我校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勞動成果展示活動。線上,在微官網上發布視頻,供全校師生學習交流;線下,在“震亨講堂”“晨曦風采”上,為學生搭建近距離交流的平臺。
勞動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校將持續加大力度,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與落腳點,把勞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增進勞動知識,錘煉勞動品質,深植勞動情懷。
三、落實“五育”和諧發展,描繪新時代教育藍圖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探索“五育”并舉的育人途徑,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勞動實踐,我校以勞動教育為“五育”融合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將勞動教育與學校常規德育、少先隊工作、各學科教學工作緊密結合,開展系列班級活動。同時,以勞動實踐基地為依托,合理統籌校內外資源,著力研發更加豐富、系統的勞動課程,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價值、追求勞動創造、尊重勞動主體,做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讓“五育”融合落地生根。
勞動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五育”融合的實踐基礎。我校牢牢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通過不斷研發校本課程,將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知識、勞動情感、勞動技術素養、勞動創新思維等,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在勞動教育中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
1.以勞樹德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校抓住一切機會,為學生創造勞動契機,全方位滲透勞動教育。如,以垃圾分類知識、農耕文化體驗、我為爸媽洗腳、社區志愿服務等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班會活動,布置形式多樣的假期實踐作業,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勞動體驗舞臺。
為有效落實以勞樹德,我校大力弘揚勞模精神,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讓學生通過近距離接觸勞動模范、聆聽勞模故事,產生崇敬勞模、學習勞模的意向,進而崇尚勞動、熱愛勞動,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薪火相傳。如,我校特邀全國勞動模范、新航集團首席技師孟祥忠和學生面對面交流;以史來賀、吳金印、裴春亮等勞模的名字命名少先隊中隊,激勵廣大隊員自覺向勞模看齊,弘揚勞模精神;打造6條勞動主題教育長廊,布置69塊班級勞動教育宣傳軟木板,努力營造“一草一木話勞模,一景一物顯忠魂”的勞育氛圍。
此外,我校還通過組織研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形成勞動精神。如,組織五年級學生參觀太行民俗風情文化園,使學生通過一件件真實的農耕器具,了解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在拉犁耙、推水車、轉石碾等活動中體驗農耕樂趣,體味“一簞食、一瓢飲”的來之不易,將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厚植心中。
2.以勞增智
我校開展項目化勞動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身體力行的勞動實踐中獲得真知,實現智力的健康發展。
如,我校組織一、二年級學生回歸家庭,制訂節假日購物清單,爭做數學小達人;三年級學生面向全體師生,進行流行感冒與運動作息的信息統計,并提出可行性分析報告;四年級學生走進社區,通過調查、統計、設計、匯報等活動,設計交通信號燈;五、六年級學生開啟尋根之旅,了解家人的生肖和生日,追根溯源自己的姓與名,整理自己家族的家風、家訓,聆聽并記錄長輩的成長故事,體會祖輩、父輩用辛勤勞動和樸實作風換來的幸福生活,立志做節約、勤勞的好孩子。
我校以勞動教育為主線,引導學生跨學科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富有挑戰的情境中思考、學習、推理和創造。如,我校結合“小勞模 大品格”系列課程,開展“學科融合勞動教育”教學研討活動,融合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在學校組織開展的“共享美好‘食光”主題實踐活動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著眼中華美食,吟誦詩詞里的美味佳肴;美術教師帶領學生繪制美食圖畫、制作美食名片;音樂教師讓學生在歌謠傳唱中體悟美食所蘊藏的時代價值;信息科技教師組織學生錄制短視頻,展示廚藝技能;數學教師以“有愛的包裝”為主題,引導學生把測量、設計、協作、規劃融為一體……這樣,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了勞動與智慧的碰撞。
3.以勞強體
我校的種植社團有多塊種植區,按時令種植瓜果蔬菜。在學習二十四節氣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根據氣候特點施肥松土、播下種子,定期澆水、除草、養護,在勞動中增長知識、強身健體、提升素質。
為了讓學生在感受勞動樂趣的同時鍛煉體能,我校每學年都組織開展“趣味勞動運動會”。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年級設置不同的勞動比賽項目:一年級搬冬瓜,二年級穿校服,三、四年級剝蒜瓣,五、六年級剝花生接力跑……勞動比賽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勞動的熱情,磨煉了學生的意志,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2023年4月,我校“太空種子種植”綜合實踐活動正式啟動。從翻耕土地、播撒種子,到施肥澆水、日常養護,再到收獲成果、制作美食,每個環節都是體力活、技術活。全校學生身體力行、積極參與,不僅習得了種植知識,積累了農作經驗,還在實踐過程中真切感受到勞動的艱辛,感悟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秀品質,增強了體質、耐力與毅力。
4.以勞育美
大自然是我們的“活教材”,走進大自然,學生可以獲得更鮮活的知識體驗。學校把握契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如,秋天,開展落葉知秋之“拾秋”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感受秋天,利用落葉制作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發掘落葉的多種用途,讓落葉“活起來”。這樣,實現了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精神滋養,感悟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五育”并舉的重要環節,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我校將持續推進勞動教育,落實、落細勞動教育目標,將學科教學與勞動意識的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正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幸福。
(責編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