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受到多元文化的侵襲,導致我國民族舞蹈難以保持“原汁原味”,無法在現存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民族舞蹈本身含有審美教育價值,能夠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經驗,促使學生對民族舞蹈作品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提高自身鑒賞美的能力。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舞蹈。在美育視域下進行民族舞蹈教學,既能使民族舞蹈得到傳承,又能將民族舞蹈所蘊涵的獨特魅力傳達到學生身上,使他們的審美意識得到持續的提高。民族舞蹈教學在美育中占據重要的作用,能夠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通過引領學生領悟民族舞蹈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實施相應的美育教育,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學生得到良好發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觀,真正提高他們的鑒賞力,助推民族文化的發展。
美育視域下民族舞蹈教學的必要性
一、提升知識素養的需要
民族舞蹈課程具有鮮明的特色,需要學生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由于我國的民族舞蹈種類繁多,各民族的舞蹈各不相同。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民族舞蹈有著自己的文化內涵。例如,苗族以擊木鼓舞蹈為主,表現出對祖先與自然的崇拜,表現出原始文化特征;侗族的多耶舞蹈是為了表示祭祀神靈,祈求六畜興旺。這就要求學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素養,增強對民族舞蹈的理解,提高對民族舞蹈的認知。在進行舞蹈教學時,許多學生都會因為文化差異而感到困惑,不理解民族舞蹈的精神內核。在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對民族舞蹈的了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因此,在美育視域下進行民族舞蹈教學,可以逐漸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強化學生的民族舞蹈理論基礎知識。
二、提升舞蹈實踐能力的需要
民族舞蹈是一門需要勤學苦練的藝術,經過多年的刻苦訓練,能夠逐漸提高學生的身體表現能力。在表演民族舞蹈的過程中,可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在民族舞蹈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使得學生掌握民族舞蹈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技巧,錘煉自身的意志,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審美修養。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為核心,經過不同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提升舞蹈實踐水平,為藝術的傳承創造新的活力。
三、提升審美鑒賞能力的需要
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是美育中的重要內容,不能用空洞的理論對學生進行教育,需要結合相應的課程,促使學生感知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學生可以通過視覺直接觀察民族舞蹈形式,體會到民族舞蹈中所包含的藝術價值與美學特點,促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只有擁有一定的欣賞能力,才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舞蹈風格。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高學生對民族舞蹈的欣賞水平,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現在的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欣賞各種民族舞蹈,在此基礎上,總結和歸納民族舞蹈的特點,加深學生對民族舞蹈的理解,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此外,還能夠將劇本引入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民族舞蹈作品,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解釋,學生能夠形成對民族舞蹈的整體認識,更好地感受民族舞蹈的獨特魅力。因此,民族舞蹈教學是提升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結合美育對學生培養的目標,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實現以美育人的目的。
美育視域下民族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舞蹈的教學理念過于陳舊
教學理念對民族舞蹈的教學效果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從美育的角度出發,民族舞蹈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形成對民族舞蹈的正確認識,讓學生學會欣賞舞蹈之美,從而提升學生在民族舞蹈中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當前,民族舞蹈教學仍舊沿襲傳統的教學理念,將注意力集中在民族舞蹈基礎知識和民族舞蹈技巧方面,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民族舞蹈價值觀和內涵的教育。雖然學生已經掌握了相應的舞蹈知識和技巧,但是因為自身的素養不足,難以將所掌握的民族舞蹈知識和民族舞蹈技巧進行有效結合,難以提升民族舞蹈的創作能力。要想提升民族舞蹈的教學質量,需要徹底改變教學觀念,切實提高學生對民族舞蹈的認識,為審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傳統的教學理念不能與民族舞蹈審美教育的精神實質相匹配,無法充分發揮民族舞蹈的積極作用。此外,在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民族舞蹈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理論知識有待深化。部分教師對民族舞蹈缺少有效的認識,僅僅是對其進行了簡單的解釋,卻沒有從本質上對民族舞蹈的價值內涵進行分析,造成了學生不能對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在美育視域下應當更新與民族舞蹈相關的教學理念,明確其教學內涵,從而提升民族舞蹈的教學效果。
二、民族舞蹈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在美育視域下,更加關注學生感知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為民族舞蹈的傳承和發揚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基于此,部分學校開始逐步探索民族舞蹈的教學方式,但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民族舞蹈需求,造成民族舞蹈的教學效果不佳。在教學方式上,不能將學生的思維意識和藝術情感完全激發出來,也不能讓其發自內心地表達感情。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講解民族舞蹈的重點知識,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之中,幫助學生掌握民族舞蹈的相關內容,從而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與此同時,在民族舞蹈教學實踐中,學生的主體性被削弱,長此以往,學生會對民族舞蹈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導致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因此,在美育視域下,機械式的教學方式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民族舞蹈的精髓。
三、民族舞蹈教學的創造性有待提升
在美育視域下,對于民族舞蹈教學而言,需要創新民族舞蹈的教學特色。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傳統的民族舞蹈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進行民族舞蹈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深入思考民族舞蹈教學的內涵。對于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是需要通過特定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的。在民族舞蹈教學中,若是沒有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自身能力的機會,將難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美育的角度來看,民族舞蹈教育除了要有基本課程的設置之外,還應該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舞蹈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此外,由于教師在民族舞蹈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持續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與審美素養,使得學生對于民族舞蹈有清晰的認識。因此,美育視域下的民族舞蹈教學亟待創新,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美育視域下民族舞蹈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更新民族舞蹈教學理念
對民族舞蹈教學理念進行更新,能夠促使教師對民族舞蹈的內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美育內容相結合,使其在審美教育中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教師要意識到民族舞蹈教學將學生的審美素養等作為主要的培養目標,是一種素質教育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民族舞蹈獨特的美,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同時,在民族舞蹈的表現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自由的聯想,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民族舞蹈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具體的發展需要和學生的認知情況為依據,對學生進行逐步的教育與引導,提高學生對于美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藏族的舞蹈課上,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讓學生闡述傳統的舞蹈姿勢,探討日常的穿著、生活和勞動之間的關系,加深學生對藏族舞蹈的印象,從而對民族舞蹈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師肩負著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使命,需要從各種途徑學習不同的民族舞蹈知識,從根本上解決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任務不規范等問題。有了明確的教學理念,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民族舞蹈教學工作。民族舞蹈凝結了各個民族文化發展的主體精神結晶,種類繁多,擁有著屬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教師需要對民族舞蹈外形差別下的共同審美與內涵展開挖掘,將其與教學相結合,豐富民族舞蹈的教學內容。因此,在美育視域下,教師要對民族舞蹈教學有更加明晰的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舞蹈知識,為以后的深層次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開展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可以將直觀的教學方式融入民族舞蹈教學中。在授課時,要用活潑的舞蹈人物形象來推動學生表演,激發學生對美的興趣,激發他們對美的認識。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地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營造出良好的民族舞蹈教學氣氛,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其次,在民族舞蹈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一種好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學習民族舞蹈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美育知識的探究欲望,全面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在進行民族舞蹈的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民族舞蹈的藝術特征、表現形式等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藝術形象,達到民族舞蹈教學的目的。最后,運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教師通過優美的身體語言講解民族舞蹈知識,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推動學生對民族舞蹈進行深層次思考。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適當的情感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學會民族舞蹈的同時,獲得關于美的享受。與此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對民族舞蹈知識充滿濃厚的興趣,將傳統的苦學轉化為現代的樂學,從而產生出持久學習民族舞蹈的動力。因此,在美育視域下,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對民族舞蹈的內在興趣,逐漸增強學生對美的認知。
三、創新民族舞蹈教學特色
只有不斷地給民族舞蹈注入新鮮血液,方能更好地發揮美育教育的作用。在不破壞舞蹈原有特征的情況下進行創新,可以更好地把民族舞蹈傳承下去。教師可以以楊麗萍的孔雀舞蹈為例,探討孔雀舞的精髓所在,讓學生認識到民族舞蹈的深邃魅力。舞蹈教學不能夠局限于教室,還要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舞蹈表達能力,加強對民族舞的認識,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提高他們的美學素質。在教學中,讓學生對民族舞蹈的特色和風格有一個更好的理解,掌握其蘊藏的情感,從而順利實現民族舞蹈教學的目標。在美育視域下,民族舞蹈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對動作進行簡單的模仿,而是要在舞蹈訓練中融入時代特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推動民族舞蹈的發展。創新民族舞蹈教學特色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廣博的知識來擴充自身的知識面,不斷地借鑒和學習優秀的民族舞蹈作品,形成獨特的見解,讓學生們了解到民族舞蹈的多樣性,從而有效開展民族舞蹈教學。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各種不同的腰鼓舞之前,需要夯實自身的理論知識,加深對腰鼓舞的了解。因此,在美育視域下,創新民族舞蹈教學特色,能夠滿足學生對舞蹈教學的需求,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綜上所述,民族舞蹈教學是落實美育的有效途徑,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民族舞蹈的精華,深化對民族舞蹈的認知。結合美育的相關要求,對現有的民族舞蹈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改進,創新民族舞蹈教學特色,促使民族舞蹈教學與美育相輔相成,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在美育視域下,教師要展現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鑒賞民族舞蹈的水平。開展民族舞蹈教學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從而更好地傳承我國的民族文化。
作者簡介:
劉璐,女,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舞蹈表演與教學。作者單位:湖南省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